近年来我国国际性编目规则研究述略

2012-02-15 11:52孙更新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年5期
关键词:数据格式编目著录

●孙更新,张 兰

(1.武汉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武汉 430072;2.湖北工业大学 图书馆,武汉 430068)

本文所论“国际性编目规则”,是指由国际组织或多个国家的有关机构共同编制的编目规则,或是国际上通行的编目规则,也包括与编目规则密不可分的元数据格式。

近年来,国际性编目规则的研究进展迅速,成果不断涌现:《ISBD(统一版)》(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s (ISBD) Consolidated Edition)于2011年7月出了正式版本;《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 Descriptionand Access,RDA) 于 2010年 6月以工具套件(RDA Toolkit)的形式在网上正式发布;MARC 21格式为能与RDA兼容而从2008年开始了一系列新的修订;UNIMARC格式标准为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正不断地修订;主题为“元数据协同:描述连接语言”(Metadata Harmonization:Bridging Languages of Description) 的第 11届都柏林核心 (Dublin Core,DC) 元数据国际研讨会于2011年9月召开;元数据对象描述模式(Metadata Object Description Schema,MODS)的应用跨出了美国的国门……。

随着国际性编目规则的发展,我国有关国际性编目规则的研究也不断取得新成果。为了解我国有关研究的状况与动态,我们对2008年以来的成果进行了普查和分析。笔者以编目规则、著录规则、ISBD、RDA、AACR、MARC、DC、MODS、元数据等作为关键词,从中国知网(CNKI)、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2008.1-2011.10以来的有关论文192篇,此外,还从专著、论文集及网络资源中获取了一些研究成果。

本文主要从著录规则研究和元数据格式研究两个方面来概述我国有关国际性编目规则的研究成果,对于综合论及这两个方面的论著,归入综合研究部分。

1 综合研究

一些论著综合探讨了多种编目规则、元数据格式的编制理论与应用实践。

有关的论文连续报道国际性编目规则研究的新进展。例如,有的研究者报道了第76届国际图联大会上的有关信息:RDA于2010年出版,先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实施,此后,可能在更多的国家实施而发展为国际性编目规则;ISBD(统一版)将正式完成,包括完整样例补编以及新的内容形式和载体类型项的初稿;国际图联于2008年出版了UNIMARC书目格式第三版、2009年出版了UNIMARC规范格式第三版;UNIMARC核心活动分会场的主题是“冲破元数据世界:UNIMARC及其近邻”,侧重讨论UNIMARC与其他书目标准之间的协调问题。[1]

有关的论文介绍了国外或境外合作编目活动应用的规范及标准。如有的研究者展示了World Cat书目数据所用的标准或规范:为确保World Cat中书目数据的准确性与兼容性,OCLC实施了多层次标准:①采用广泛接受的国际标准或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如DC、AACR2;② 在特定的编目实践中,参考使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标准;③ 与其他质量计划合作,开发相互认可的标准;④ 针对自身数据加工的特殊性,制订相应的细则。

有关的论文对组织信息资源的多种元数据标准进行梳理、评述。如有的研究者提出,可以将现行元数据标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组织实体信息资源的元数据标准,可再细分为著录型、编目型和编码型三种;另一类是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元数据标准,可再细分为描述性、结构性和管理性三种。该作者介绍了ISBD、AACR2、MARC21、UNIMARC、DC等元数据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各种元数据标准并存的理由及其互操作的重要性。[2]有的研究者对ISBD、CONSE和MARC21、CNMARC、DC元数据格式进行分析,指出不同编目规则的优点及其不足,以期对简化编目格式、建立CNMARC核心记录标准有所帮助。

有关的论文也结合我国编目工作实践,探讨国际编目领域书目规范工作的新理论、新标准、新规则和新技术。如有的研究者概述了近年来图际编目领域有关规范控制的新理论、新标准,如FRBR、FRAR、FRAD、RDA及《国际编目原则声明(草案)》等,针对当前我国规范控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我国规范工作的一些建议。其建议包括跟踪新理论、更新思想观念,加强规范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联合建库模式、推动两岸四地及全球书目规范控制的共享。[3]

2 著录规则的研究

国际性著录规则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ISBD、AACR2和RDA。

2.1 ISBD及其他规则

2.1.1 ISBD

ISBD的修订工作近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07年,IFLA组织编撰、出版了《国际标准书目著录(统一版)》,我国也及时出版了中译本(顾犇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2009年,ISBD(统一版) 的《完整样例》 (Full ISBD Examples) 和《ISBD第0项内容形式和载体类型项》 (ISBD Area 0:Content Form and Media Type Area) 相继发布。2011年7月,《国际标准书目著录(统一版)》 (正式版) 出版,[4]相应的中译本也计划在2012年初出版。2011年8月,基于ISBD(统一版)、包括了0字段的ISBD完整样例也出了修订版。

我国研究者密切关注着ISBD的修订及其内容的更新。

有关的文献及时报道了国外有关国际性编目规则研究的最新进展。如有的研究者翻译了国外专家研究FRBR的成果,其中论及FRBR对编目标准有不断增大的影响:FRBR的第一个影响就在ISBD方面,ISBD要提出必需的和非必需的数据成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把FRBR模型搞的更加丰富,它对编目标准的修改提供原则性指导的潜力日益明显。

有关的论文对ISBD(统一版) 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如有的研究者分析2007年出版的ISBD(统一版),阐述它实现了一个总则和七个分则真正意义上的合并,将总则和分则的内容进行了有机组织,尽可能的涵盖了旧版ISBD近期的修订内容;概括了ISBD(统一版)的一体化方式,并详细分析了其导言、概述、著录元素说明及附录几个部分所呈现出的一体化特色。

有关的论文也系统论述了ISBD产生、发展及其对国内外文献编目事业的影响。如有的研究者介绍了ISBD的发展历程,阐述ISBD为制订文献著录的国家标准提供了依据,进而提出我国西文文献编目工作未来发展的对策,即:相应地修订我国《西文文献著录条例》,加强ISBD研究、为编目规则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加强联机书目数据库的质量控制,完善OPAC功能,加强联机书目数据库的规范文档建设工作,深度揭示文献以满足用户需求。

2.1.2 其他规则

对于ISBD之外的国际性编目规则研究,也有一些成果。

有关的研究介绍了IFLA连续出版物工作组报纸工作小组编制的《国际报纸编目指南》(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Cataloguing of Newspapers)。如有的研究者指出,该《指南》是规范报纸编目的一份指导性的文件,是制定报纸编目规则的依据。在《指南》中,报纸手工著录文档的数据要素基于ISBD(S) 格式,机读文档的数据要素则以UNIMARC为基础。该《指南》主要应用于指导报纸编目、统一报纸编目格式、协调各馆报纸编目工作,以便实现国际间报纸书目记录的交流。[5]

2.2 RDA(AACR2)

2004年9月,AACR主管委员会(Committee of Principals for AACR,CoP) 宣布启动《AACR3:资源描述与检索》编制项目;2005年,该条例被直接命名为:《资源描述与检索》(RDA);2007年,成立了专门负责RDA制订的机构——发展RDA联合指导委员会(Joint Steering Committee for Development of RDA,JSC)。JSC于2008年11月公布了第一个RDA完整草案,2009年7月发表了RDA修订本,2010年6月正式发布了联机版“RDA工具套件”(RDA Toolkit)。2011年5月,美国RDA测试协调委员会发布了RDA的测试报告及建议。

随着RDA的演变与发展,对RDA的研究也成为我国近年来编目研究的热点。笔者粗略统计,2008年以来仅专题研究论文就有30余种,而2011年1-10月发表的就有10余种。有些专业杂志还辟有RDA专栏,如《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年第2期设有专题:“《资源描述与检索》(RDA)解读”。

2.2.1 RDA介绍

概述RDA的编制过程,介绍RDA的内容、结构、性质、特点、测试活动等,也论及RDA的发展前景及其对编目工作的影响等。

有关的研究及时报道RDA研究的一系列成果,也系统论述了RDA自1997年以来酝酿、编制到实施测试的曲折经历。例如,有的作者介绍了最新成果RDA工具套件(RDA Toolkit)及其使用情况,阐述了RDA Toolkit的内容结构(包括RDA、工具和资源三个部分) 及其特点,也分析了RDA Toolkit在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6]

有关的研究进一步分析了RDA的内容、结构、性质及新特点。如有的研究者阐述了RDA与传统规则相比,其主要的突破是采用了新的概念模型——FRBR和FRAD,并且在结构、术语、资源类型、著录原则上作了较大改变,是一种数字环境下资源著录与检索的新标准。同时,也指出这一规则尚未完善,其实施与发展还有待探讨。

有关的论文还阐述了RDA在理论与实践上对编目工作的影响。如有的研究者分析RDA在强调书目关系、充实规范控制规则以及解决多载体文献揭示等方面的特点,进而从提高用户检索准确性、增强OPAC导航能力以及确立元数据的组织模型和结构方面,探索了RDA对图书馆OPAC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变革。[7]

2.2.2 RDA与AACR2等编目规则的比较

论述了从AACR到RDA发展的历史渊源,主要集中于RDA与AACR2的比较。

有关的研究通过对AACR2与RDA各个部分的比较,揭示RDA的新特点。例如:有的研究者阐述了AACA2的不足之处和RDA的主要特点,并对比了两者的第1部分——描述性数据部分,分析了两者的不同点。[8]有的研究者比较AACR2和RDA,则专门分析有关检索点的概念性术语,在从标目到首选检索点、从参照到变异检索点等的变化中,展示出RDA检索点实现FRBR目录功能的方式。

此外,也有一些研究关注于RDA与其他编目规则的比较。如有的研究者对RDA和CONSER标准记录文件 (CONSERStandard Record Documentation,CSR)进行了比较研究。CSR是由美国连续出版物编目的权威指导机构——连续出版物联机合作编目项目(Cooperation Online Serial,CONSER) 于 2007年正式发布并实施的连续出版物编目文件,也是我国西文连续出版物编目工作的主要依据。该研究者认为,RDA将对西文连续出版物编目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将RDA与CSR的连续性资源著录部分进行比较分析,列举出RDA在一些主要字段上的变化及其新增字段。[9]

2.2.3 RDA对我国的启示

有关的论文阐述了RDA及其理念对我国的影响。如有的研究者总结出RDA对我国文献编目工作及编目规则修订有7个方面的启示,即:编目规则的继承与变革、中西文编目思想的融合、考虑图书馆自动化环境、关注用户利益、国际化与民族化的统一、编目工作需要原则指导、编目理念从教条主义向实用主义转型。[10]

更多的的论文探讨借鉴RDA的经验、改进我国编目规则的思路及措施。如有的研究者分析了中文编目规则的变革路向,提出了借鉴RDA修订《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并强调指出:开放性与民主化的作业环境、以FRBR模型为基本架构和以国际编目原则为基本依据的先进编目理念、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有效的可行性测试、网络化的沟通交流工具与编目工作媒介、以用户作为书目工作主体的定位准则等,是制定一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新形势的编目规则的重要条件。[11]

有关的论文也开始尝试依据RDA来设计我国的编目规则。如有的研究者分析了中国古典文献流传中产生的三种版本特性,利用RDA体系,从规范、书目、馆藏三个层次设计了古籍版本资源的整体描述,并初步拟定了古籍资源描述的RDA元素——古籍名称规范、古籍题名规范、古籍书目数据描述和古籍馆藏数据描述的RDA元素,以期在古籍版本资源的描述上达到知识聚类功能并展现中国古籍版本灿烂文化之目的。[12]

3 元数据格式的研究

与国际性编目规则密不可分的元数据格式主要有MARC21、UNIMARC、DC、MODS等。由于所有编目规则或规范最终都将体现在元数据编码中,因而对元数据格式的研究也是编目规则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有关编目的元数据格式研究也有不少新成果。

3.1 多种元数据

主要涉及元数据的比较与评价和不同元数据的互换方面。

有关的研究对各种元数据进行了比较和述评,较多的研究者关注于网络信息资源编目元数据的选择与评价。如有的研究者从元数据发展呈现多元化格局的角度,论述了元数据选择的必要性及选择的原则,并对元数据的选择做出了评价。该作者认为,网络信息资源选择应遵循科学性、层次性、简便适用性、互操作性、可扩展性等原则,对元数据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其权威性、稳定性、互操作性。[13]在具体元数据的选择上,研究者们大多认为多种元数据并存是信息资源组织发展的趋势。

在不同元数据之间互相转换方面,研究的内容较前一个时期更加深入,研究范围也非常广泛。从元数据类型来看,涉及到 MARC、DC、MODS、XML、LOM以及档案元数据等。如有的研究者根据DCMI 2008年1月发布的术语,参考MARC Standards Office给出的DC/MARC映射表及2007年颁布的字段列表,参照国内最新制定的一些相关标准和著录规则,制作了一个详细的DCMARC21CNMARC映射表,从结构匹配、应用匹配及语义匹配等多种匹配角度对3种元数据给予深入地揭示。[14]

3.2 MARC格式

近年来对 MARC格式 (UNIMARC和 MARC21)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述为以下三个方面。

3.2.1 MARC格式的发展历程

有关研究阐述了MARC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有的研究者梳理了MARC40年来的发展历程,阐述了MARC长盛不衰的密诀——首创元数据标识系统,采用纯文本文件,开发过程中吸收他馆经验并进行编目工作流程成本分析,提供了实用的产品;介绍了MARC应用的国际化成果——UNIMARC、各国的MARC格式、MARC 21以及MARC的XML格式;并推测了MARC未来的发展趋势——RDA支持MARC,MARC将包含更丰富的信息,MARC直接利用外部数据并结合FRB,可能回归于书目数据的交换格式。[15]

有的研究者回顾了UNIMARC的历史,重点阐述UNIMARC的创新与发展——如扩展字段链接、设立永久标识、增加字段的功能等;介绍了《国际机读目录格式手册:书目格式》 (第3版)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新增字段和子字段、字段名称和字段的功能改变、指示符值的变化;提出了UNIMARC第4版修订应考虑的因素。

3.2.2 MARC格式的应用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内容较广,既包括对MARC格式的应用现状、著录方法和技巧等的介绍,也包括利用MARC格式组织多元化信息资源的探讨。

有关的研究介绍了国外和境外合作编目中应用MARC格式的现状。如有的研究者阐述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编目应用的规则:主要采用MARC格式,如对书刊资源、非书刊实体资源、电子资源、档案资料进行编目,以保证编目数据标准化、规范化;但对于视觉影像资源、地理空间资源等也使用一些non-MARC格式进行编目,以探索多元化资源编目的新方法。

有关的研究继续探讨利用MARC格式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除介绍国外的有关经验、比较MARC21和CNMARC对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的异同之外,还讨论了针对具体类型的网络资源的编目法。如有的研究者分析了网络型专著的特性,比较了网络型专著与网络型连续出版物的区别,详细阐述了采用MARC21格式著录网络型专著的要点。

有关的研究也总结MARC21格式在我国图书馆应用的经验,分析使用USMARC/MARC21著录时容易产生的错误,探讨了各种应对方法和著录技巧。如有的研究者以北京大学UNICORN系统中期刊馆藏的揭示工作为例,通过对《MARC21馆藏数据格式》的研究,探讨了利用MARC21格式处理期刊馆藏复杂多变情况的办法,如充分有效地利用852、866等字段等。

3.2.3 MARC与其他元数据的比较与转换

MARC与其他元数据——如DC、MODS等的比较及相互转换的研究依然是一个热点,近期的研究还关注于将MARC格式的数据转变成面向WWW开放的数据格式的技术。

鉴于MARC格式难以通过Internet浏览和检索,有关研究探讨了各种转换技术,包括基于XML DTD和XML Schema的MARC元数据描述、基于JSP书目检索系统中MARC数据的转换等。例如,有的研究者在分析MARC数据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基于XML/RDF技术的MARC元数据描述方法,以解决专用的MARC数目数据向机器可理解的通用元数据转换的问题,使现有的大量MARC书目数据库与Internet上其它非书目数据库的信息集成成为可能。

3.3 DC元数据

DC元数据在图书情报机构的信息组织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美国国会图书馆及多个国家的有关机构都将其用于资源编目,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

有关的研究一直追踪报道国外DC元数据研究的新成果。如有的研究者介绍了2008年9月在第8届国际元数据应用会议上Eva Méndez等人推出的都柏林核心微格式,举例说明用微格式实现DC的方法,论证了微格式实现DC的优点:可以人机互见、适用范围更广、代码更简短,可促使人们在各种网络活动中更有效地使用语义信息。

有关的论文也关注于我国DC元数据研究的现状。例如,有的研究者对2005年以来我国DC元数据研究进行了综述,概括出近百篇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5个方面,即:DC元数据的基本概述、DC元数据在网络信息资源编目和组织中的应用、DC元数据与数字图书馆、DC元数据在其他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指出其中论述最多的是“DC元数据与MARC格式的比较”;最后还评价了DC元数据研究中的优点及其不足之处。

更多的研究探讨DC元数据在我国广泛应用的具体问题。例如,有的研究者针对现有DC元数据中文版本存在的问题——无标准化中文版、元素名称不准确规范、对定义和注释的理解不准确等,提出了DC元数据中文化工作应遵循准确性、名词性等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对DC元数据的15个核心元素和40个非核心元素提出了新的中译名方案。有的研究者探讨了DC元数据格式在古籍数字化中的应用,在分析我国古籍元数据标准建设的现状、比较MARC和DC元数据格式的基础上,阐述了DC元数据更适应网络环境、适应古籍数字化的优势。

有关的研究也继续探讨DC元数据与其他元数据的比较和转换,较多的是关于DC与MARC的比较和互换。如有的研究者对MARC与DC进行了比较,指出MARC表达关联元数据和关联资源对象间的关系不足以及著录成本过高,导致图书馆无法很好地实现馆藏文献的著录拓展与关联著录;而DC能解决关联资源描述、著录字段记忆负担问题,并能提高用户参与关联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正好提供了妥善解决关联资源的著录及相互关联的方法论。有的研究者利用现有的MARC与DC映射关系表,基于JAVA编程语言实现了MARC向DC的转换,并分析了转换程序的的运行过程和主要思路。

MODS是以MARC21的元素和语义学为基础、用XML语言描述的元数据格式,它支持MARC馆藏信息和DC数字资源信息,适用于网络环境下多种信息资源的描述。MODS元数据由美国国会图书馆于2002年6月开发,最新版本为2008年1月发布的MODS 3.3版。目前,MODS元数据已经在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等国家及机构的20多个项目中获得应用。

对MODS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其发展、特点以及MODS与其他元数据的比较和转换。

有关的研究介绍了MODS的发展及特点。如有的研究者通过对MODS和MARC、DC的比较,分析了MODS的主要优点,阐述了MODS在描述资源、作为METS中的描述性元数据、元数据互操作等方面的应用,认为它是一种适应性强、兼容性好、转换能力强的元数据格式。有的研究者介绍了MODS的特性:采用XML语言、采用使用者导向的标签、重组MARC的数据元素、可应用于各种资源的描述,分析了MODS元素和MARC字段的映射,提出MODS较MARCXML及DC更适用于图书馆编目,在Library2.0中将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有关的研究也探讨了MODS元数据与其他元数据的映射与转换。如有的研究者列表展示出MODS与MARC之间的映射和匹配关系,论述了二者之间通过MARCXML进行转换的过程,并呼吁我国加快MODS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步伐。

4 结论与建议

2008年以来,我国对国际性编目规则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编目规则理论的探讨中,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展示出更加成熟的理念;在描述性著录规则的阐述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体现了全新的思路;在元数据格式的分析中,结合编目工作实践,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但与国际编目界空前活跃、高效的研究相比,我国有关国际性编目规则的研究明显滞后;从编目事业发展的要求来看,当前的研究尚存许多不足之处。如:(1) 内容创新的成果少。这主要表现在研究中重复现象严重,有关的新理念、新构思、新方法等极为稀少。(2)深入、系统研究的成果不足。这表现在有关论文大多偏重报道、介绍,而忽略对编目规则编制与应用的理论或方法作深入、系统地探讨。(3)解决我国编目工作具体问题的成果不够。

笔者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踊跃参与、大胆创新。国际性编目规则近年来修订频繁,在它们修订过程中,有关机构一直都主动征求各国编目界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规则更加具有国际适用性。我国已有代表担任ISBD修订组成员或是参加有关的国际会议,可以方便的交流修订意见。因此,国内编目界的专家学者、实践工作者都应积极参与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国际性编目规则的走向、内容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向国际性编目规则工作组提供“民族性”建议及可靠的反馈信息。这不仅可以为国际性编目规则的修订与完善做出贡献,也为我国今后实施这些规则打下良好的基础。(2) 结合“国情”,深化研究内容。应密切结合我国编目工作实践,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深化研究内容,全面系统地研究国际性编目规则的基本理念、内容特征、适用性与发展性,分析不同规则之间的关系与协调性,探讨国内外规则的接轨、融合及推广应用的具体措施。(3) 加强组织,统筹规划。为保证研究工作有所突破,获得高质量、成系列的成果,还须借鉴国外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研究活动的经验。如ISBD修订组、JSC等机构及有关课题组等,都是编目规则研究与更新的保障。我国也应加强编目规则研究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倡导团队合作精神,实施集体攻关。如2011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举行的“《资源描述与检索》的中文化及其应用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开题论证会,广泛征求图书馆管理、知识组织、元数据方面的专家意见,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1]顾犇.第76届国际图联大会编目相关论文评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11):82-87.

[2]王松林.信息组织工具论[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4):5-9.

[3]胡云霞,阮海红.国际编目形势对我国书目规范工作的挑战[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7):10-13.

[4] Standing Committeeof the IFLACataloguing Section.ISBD: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 Consolidated Edition[M].Berlin/Munich:De Gruyter Saur,2011.

[5]何莉娜.《国际报纸编目指南》解读:从IFLA文件看报纸编目[J].网络财富,2009(7):98-99.

[6]周馨,陈艳.从RDA Toolkit的发布看未来资源描述与检索[J].现代情报,2011(7):66-68.

[7]高红,靖翠峥.图书馆OPAC的FRBR实践及相关思考:来自RDA标准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馆刊,2011(2):21-27.

[8]吴跃.AACR2与RDA的联系及在图书著录部分的区别[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4):77-83.

[9]霍艳蓉.RDA与CSR在西文连续出版物著录中的区别 [J].图书馆杂志,2011(4):49-40,18.

[10]高红.RDA标准及理念对我国文献编目工作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1):65-69.

[11]王绍平.RDA与中文编目规则[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2):9-15.

[12]宋登汉,等.基于RDA的中国古籍版本资源描述设计(一)[J].图书馆,2010(4):51-53.

[13]陈学清,等.网络信息资源编目元数据的选择与评价 [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7):65-68.

[14]伯琼.DC、MARC21和CNMARC映射及匹配的构建[J].图书情报知识,2009(1):78-85.

[15]胡小菁,李恺.MARC四十年的发展及其未来[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83-88.

猜你喜欢
数据格式编目著录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粤剧编目整理之回顾与展望
MIT—BIH心率失常数据库的识读
基于RFID的户外广告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种融合多业务的信息化系统框架研究
CALIS联机合作编目中的授权影印书规范著录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编目工作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