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至臻,陈薇宇,李泽兰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休闲农业是以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为背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以休闲农村为载体,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种特性,同时亦具备一、二、三产业特性的新型产业形态。休闲农业具提高农业效益,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等功能,同时具有自然性、季节性、经济性、游憩性、参与性、文化性和多功能性,除此之外还有着生产供给功能、生态服务功能、休闲旅游功能、就业创收功能、教育认知功能、技术扩散功能、文化传承功能、舒压康体功能、城乡沟通功能、环境保护功能。
三明市地处福建省中部,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也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和美丽的山水园林城市是全省重要的生态旅游区,全市森林覆盖率76.8%。同时,三明市生态资源丰富,是福建省旅游业 “十一五”期间 “两带三圈”格局中的绿色生态旅游带和闽西北旅游经济圈重点城市,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十分显著的区位优势。尤其是随着高铁、高速公路和机场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三明将逐步成为东进西出、南联北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交通枢纽,发展休闲农业的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近年来,受益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政策条件下,三明市积极学习和引进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理念,有效推动了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民创收。因此,三明市发展休闲农业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平衡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三明市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至2011年3月底,全市共有休闲农业经营实体251家,资产总额10.81亿元,经营面积1.15万hm2,其中农家乐175家、休闲农庄49家、休闲农业园区22家和民俗村5家;从业人员8624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7044人 带动农户16539户 年接待人数549.04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达3.99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1.94亿元,年利润7541万元,年上交税金648.2万元。三明市共有四企业入选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分别是沙县马岩生态休闲山庄、三元月亮湾山庄、梅列区碧溪提子观光园、尤溪县枕头山休闲农业观光园。
2006年以来,建宁高峰村、宁化上坪村、沙县盖竹村、永安龙头村、泰宁李家坊、沙县茶坪村等被列入省级 “森林人家”休闲健身游示范点。2007年1月,三元区岩前十八寨被省旅游局、省电视台评为 “福建最美的乡村”;建宁荷苑观赏园被评为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是三明市首个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三元区岩前镇、宁化县翠江镇、沙县富口镇、永安市青水乡等4个乡镇和三元区莘口镇楼源村、梅列区徐碧街道洋山村、泰宁县梅口乡水际村等16个村被列入创建福建省旅游名镇名村推荐单位。2009年末,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32.3万人。其中,男劳动力73.1万人,占52.3%;女劳动力59.2万人,占47.9%。
近几年,随着三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更加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加上三明市大部分地区蕴藏着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资源和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使得三明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规模和比例大幅度逐步增大。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虽然三明市的休闲农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效益,但总体来看,三明市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不高,实力不够强,较低的发展水平与先进的休闲理念有着较大的差距,与周边的地市相比也存在一定的距离,尤其是还处于一个单体规模小、经济利益低、无序发展的状态。
三明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较多停留在粗糙、重复建设的程度上,并无结合本土特色开发利用,而是照搬照套,更多地开展餐饮、垂钓、采摘等休闲体验活动。因此经常出现 “水土不服”的问题,投资商不了解当地人休闲的品味和习惯,缺乏合理地规划设计,单纯照搬照套周边休闲旅游景点的经营方式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并且农业文化基础不足,市场定位不够准确,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
目前,三明市休闲农业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化,仍旧处于小范围的 “打闹”阶段。休闲农业的发展一定要有覆盖面,覆盖半径至少要达到30 km,才能带动经济效益,小范围是无法充分发展休闲农业的。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各大部门的支持,例如交通、卫生、安全等方面,有关部门要出台有效的措施和政策给予保障。但目前各项配套机制如资金投入、经济政策、科技发展、社会服务、法律保护等方面还处停留在原有的模式上,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三明市休闲农业还存在着经营理念不先进、宣传力度待加强等问题。
休闲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旅游、国土、交通、环保等多个部门,政府要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成立专门的机构,做好休闲农业的立项、审批、监管等一系列的工作,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共同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三明的休闲农业园的旅游产品开发能力都较为落后,模式普遍类似,实力较弱。即使现阶段我国的 “三农”问题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政府对于休闲农业也更加关注,但休闲农业的发展仍然需要培养更多专业的人才,由政府提供财政的支持,落实政策和措施。因为政府的引导是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发展休闲农业积极性的关键,所以各级政府要重视前期规划,制定详细的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分类指导,统筹协调,优化服务。政策支持能够给休闲农产的经营提供法律保障,限制盲目的开发建设休闲农场,减少资源的浪费,也从一定程度上让顾客更加放心地选择,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
三明的生态资源丰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三明的休闲农业要遵循其区域优势性、科学性以及市场特定性的原则,充分发挥三明市的区位、资源等优势,形成一个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休闲农业精品项目。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座谈会,指导和帮助经营者树立证券的建设理念,注重研究、挖掘并突出特色,体现当地农民淳朴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将富有农业特色休闲项目引入农庄企业 打造特色招牌 发挥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将农业生产与生活、生态进行有机融合,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以及环保、农事体验等融合一体,延长产业链,扩展产业面,充分带动整个三明的产业发展。
现阶段的休闲农业园区更多是个体经营,依靠同样的区域资源,竞争意识大过合作意识。所以必须要完善其合作机制,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科学的指导和规划,并定期有组织地对周边农庄经营者开展座谈或讲座,通过交流和探讨了解当地具体现状,充分挖掘其更深的发展动力和潜力。
休闲农场也是企业,所以经营者要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应当加强与顾客的联系,满足顾客需求,控制成本,从而达到良好的经营效果。在发展休闲农业时要注意保持淳朴自然的田园风貌和农林牧渔的本质,善于利用不同的优势资源,运动农业与农村资源特性营造特色。在另一方面,必须开发地区型或者社区型的休闲农业发展形态,形成优势资源互补,体验特色各异,互相支援共同营销,提供全套的服务 增加顾客的满意度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的对新型农民的教育目标。乡风文明是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这一点不仅在三明的休闲农业发展上起作用,而是对所有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当加大对休闲农业经营者的文化教育,积极传递新的农业理念和经营方式,逐步提高服务水平。休闲农业虽然是属于农业的范畴,但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品位和内涵,才能长效性地吸引游客。越是本土的文化越具有吸引力,比如客家文化、土楼文化、莆仙文化、闽南文化等等。文化可以丰富休闲农业的内涵,同时也可以带动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休闲农业的吸引力主要在于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等,因此在注重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内涵的同时,更要保护好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