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2012-02-15 03:33高晶琳
天津农林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粘虫乳油成虫

高晶琳

(天津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天津 300061)

粘虫,俗称行军虫、夜盗虫和剃枝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在我国除新疆未见报道外,其它各省市均有分布,因其具有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和暴食性的危害特点,成为我国全国性的重要农业害虫。2012年7月中、下旬以来,天津市降雨频繁,温度适中,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粘虫的集中迁入和发生危害,加之虫源和食料条件充足,造成天津市8月份三代粘虫在玉米田暴发危害,发生程度面积之大、范围之广和密度之高为近30 a罕见。

1 危害特性

粘虫食性非常杂,主要危害小麦、水稻、玉米、谷子、高粱和青稞等禾本科作物,大发生年也可以危害豆类、蔬菜等16科104种以上植物。粘虫以幼虫啃食植株叶片危害,幼虫危害状和食叶量随龄期增大而不同。1~2龄幼虫啃食叶肉形成透明的条纹状斑;3龄后沿叶缘啃食成缺刻;5~6龄进入暴食期,食叶量占整个幼虫期的90%以上,可将植株吃成光杆,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在食料缺乏时,大龄幼虫还可以成群向田外迁移,也就是我们老百姓常提到的“粘虫过道”,所以又称它为“行军虫”,造成作物间的一个转移危害。

粘虫成虫喜欢把卵产于作物端部与下部的杂草、枯叶或叶鞘中。危害较为隐蔽,常不能引起农民的注意,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期。雌虫的繁殖能力也非常强,每只雌蛾一生可以产1000~2000粒卵,最多可达3000粒。

2 形态特征

粘虫的一生,一共有4个虫态。成虫-卵-幼虫-蛹。

2.1 成虫

成虫体长17~20 mm,翅展35~45 mm。翅的颜色一般为灰褐色;前翅中央近前缘处有2个淡黄色的圆斑,外方圆斑下面有一个小白点,其两侧各有一个小黑点,顶角具有1条伸向后缘的黑色斜纹。雄蛾腹部比较细,用手指轻捏,腹段可伸出1对长鳞片状抱握器;雌蛾腹部比较粗,手捏时伸出一管状产卵器。

2.2 卵

馒头型,表面有网状脊纹,直径约0.5 mm,初产时乳白色,渐变黄白色,孵化前灰黑色。卵粒单层排列成行,形成卵块。

2.3 幼虫

共有6龄。老熟幼虫体长38 mm。头红褐色,额扁,延蜕裂线有棕黑色的“八”字纹,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背上具有各色纵条纹,背中线白色较细,边缘有细黑线,亚背线红褐色,上下享有灰白色细条,气门黑色,气门线黄色,上下有白色带纹,所以粘虫也有个俗称叫“五花虫”。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常因食料和环境不同而变化很大,一般大发生年3龄后幼虫体色常呈现黑色。

2.4 蛹

长约20 mm,红褐色,有光泽。腹部背面第5~7节近前缘,有马蹄形刻纹。解剖镜下可以观察到有尾刺3对,中间的一对较大而直,两侧的细小,前端弯曲。

3 发生规律

3.1 发生世代

粘虫发生世代数全国各地不一,从北至南世代数为:东北、内蒙古及华北东北部发生2~3代;华北中南部发生3~4代;江苏淮河流域发生4~5代;长江流域5~6代;华南发生6~8代。粘虫属迁飞性害虫,其越冬分界线在北纬33°一带。在33°以北地区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在湖南、江西及浙江一带,以幼虫和蛹在稻桩、田埂杂草、绿肥田及麦田表土下等处越冬;在广东和福建南部终年繁殖,无越冬现象。所以,在北纬33°以北地区,每年初发世代虫源匀为南方随气流远距离迁飞而来。我国粘虫在各发生区,不仅种群呈现此起彼涨及互为虫源地的关系,而且主要危害世代和危害时期也相互衔接,各年危害的轻重程度亦基本一致,这些特点明显地反映出粘虫具有异地迁飞危害的习性。

3.2 迁飞习性

自解放以来,我国的气象和农业等各领域专家就对粘虫的迁飞特性开展了广泛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粘虫在我国每年有4次较大规模的迁飞危害活动,春夏季第1、2次迁飞多为低纬度向高纬度或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迁飞,秋季第3、4次多由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向低纬度或低海拔地区回迁。

粘虫越冬代蛾每年春季2-4月间在北纬33°以南的虫源区相继羽化,一般于3月中、下旬-4月上旬达羽化盛期。成虫多于3月下旬向北迁飞(第1次迁飞),到江浙和安徽等4~5代区,在小麦等作物上危害,形成第一代幼虫严重危害高峰。5月下旬-6月初一代成虫大量羽化,向北迁飞到东北、内蒙及河北省东北部等2~3代区繁殖危害(第2次迁飞)。该地幼虫7-8月老熟化蛹,并羽化,大批成虫随即向南迁飞到山东、山西及河北西中部等3~4代区(第3次迁飞),二代幼虫于8月中旬进入暴食期,9月上、中旬成虫出现,大部分向南方虫源地迁飞(第4次迁飞),繁殖危害,并进行越冬。

4 防治措施

针对粘虫繁殖速度快、短期内暴发成灾、3龄后食量暴增及抗药性增强等特性,粘虫防治应采取“控制成虫发生,减少产卵量,抓住幼虫3龄暴食危害前关键防治时期,集中连片普治重发生区,隔离防治局部高密度区,控制重发生田害虫转移危害,密切监视一般发生区,对超过防治指标的点片及时挑治”的策略。

4.1 防治成虫

利用粘虫成虫产卵习性、趋光和趋化性,采用谷草把、糖醋液、性诱捕器和杀虫灯等诱杀成虫,以减少成虫产卵量,降低田间虫口密度。

4.1.1 谷草把法

一般扎直径为5 cm的草把,(60~100)个/667 m2,5 d换一次草把,换下的枯草把集中烧毁,以消灭粘虫成虫。

4.1.2 糖醋法

取红糖 350 g、酒 150 g、醋 500 g、水 250 g 及90%的晶体敌百虫15 g,制成糖醋诱液,放在田间高1 m的地方诱杀粘虫成虫。

4.1.3 性诱捕法

用配粘虫性诱芯的干式诱器,在玉米田放置(1~3)个/667 m2,诱杀产卵成虫。

4.1.4 杀虫灯法

在成虫交配产卵期,于田间安置杀虫灯,灯间距100 m,晚8时~早5时开灯,诱杀成虫。

4.2 防治幼虫

在幼虫发生初期及时喷药防治,把幼虫消灭在3龄之前。

4.2.1 达标防治

水稻田虫口密度达(25~30)头/m2,玉米田虫口密度达30头/100株以上时,开始防治。

4.2.2 防治用药

①低龄幼虫期可用5%卡死克乳油4000倍液,灭幼脲1号、灭幼脲2号或灭幼脲3号500~1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粘虫幼虫效果好,且不杀伤天敌。

②发生高峰期可用50%辛硫磷乳油、80%敌敌畏乳油及40%毒死蜱(乐斯本)乳油,用量为(75~100)g/667 m2加水50 L均匀喷雾;或 25%氰·辛乳油 (20~30)mL/667 m2、4.5%高效氯氰菊酯50 mL/667 m2,加水30 L均匀喷雾;或用5%甲氰菊酯(灭扫利)乳油、5%氰戊菊酯(来福灵)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功夫)乳油及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1000~1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10%吡虫啉2000~2500 倍液喷雾防治。

③由于粘虫有转移危害的特性,在粘虫迁移危害时,可在其转移的道路上撒成15 cm宽的药带进行封锁;或在玉米田用40%辛硫磷乳油(75~100)g/667 m2加适量水,拌沙土30 kg制成毒土撒施进行隔离。

4.3 注意事项

施药时间应在晴天上午9时以前或下午5时以后,若遇雨天应及时补喷,要求喷雾均匀周到,田间地头,路边的杂草都要喷到。遇虫龄较大时,要适当加大用药量。虫量特别大的田块,可以先拍打植株将粘虫抖落地面,再向地面喷药,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侵入玉米雌穗的粘虫可采用涂抹内吸剂药液的方法防治。施药机械可采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风送式喷雾机或采用烟雾机喷雾。喷雾时要穿好防护服,戴好口罩。

[1]南京农业大学,等.农业昆虫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石洁,王振营.玉米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

猜你喜欢
粘虫乳油成虫
“60%敌畏马乳油”农药对家蚕残毒性调查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两种敌敌畏乳油对家蚕的毒性和残毒期比较*
栗山天牛成虫取食、交配和产卵行为
太原植保站:开展查治二代粘虫
昔阳县:积极防治二代粘虫
文水县:积极查治二代粘虫
柿树害虫枯叶夜蛾防治效果试验研究
浦东新区梨树上四种刺吸式口器害虫成虫发生规律初探
10%啶虫脒乳油防治黄瓜蚜虫效果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