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积文,田翠杰,范春斌,王 纲,姚庆峰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农业服务中心,天津 300270)
农作物监测预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肩负着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和为防控工作提供情报信息指导的重任,历来受到各级领导和植保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农作物监测预报工作迅速而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大港植保工作的快速发展。多年来,大港植保技术人员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体系、规范化业务管理、表彰与培训机制、调查方法、信息传递手段以及预报发布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各级领导指挥重大病虫防治及减轻生物灾害发挥了重要的参谋作用,也为保障大港辖区粮食生产安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来,大港病虫测报工作从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坚持专业性测报和群众测报相结合的方法,在加强专业测报点建设的基础上,还广泛建立群众性的测报组织,建立起了农作物病虫害预报与控制、植物检疫、农药检验检测等与现代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应急与防控体系。通过该体系的建设,使大港辖区的植物保护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农作物监测预报、检验检测、应急防控和农药监管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已经初步建成了区、镇(街)、村三级较为完善的病虫测报体系。截止2011年统计,全辖区已有5个病虫测报点,专(兼)职测报人员25人。植保机构的完善、条件的改善和队伍的发展,为做好重大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的监测预报发挥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为保证病虫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颁布了《病虫测报点岗位责任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测报点的职责及规章制度,并对区域测报点的建设和业务考核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初步规范和明确了各级测报点是发布病虫预报的行为主体,并对重点测报对象和预报期限等做了初步规定。这对于规范农作物病虫预报工作,促进病虫测报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区域点的管理上,根据区域站的工作情况和业务考核结果,先后两次对全辖区域点进行了调整,力量不足的点增补专业技术比较强的测报员。从1995年全辖区有测报点1个,已发展到2011年的5个,已基本覆盖了全辖区涉农街镇。随着植保工作的实施开展,根据测报工作的实际需要,适时在全辖区农作物病虫测报网区域内增加测报点,进一步增强测报网络的覆盖面和代表性。
为激励广大测报工作者更好地工作,对一批测报先进点和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进一步提高了基层测报工作者钻研技术,提高专业水平的积极性。同时,每年都给区域测报点安排监测补助费,到2011年,累计补助监测经费三万余元,保证了日常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每年坚持测报培训制度,从1995-2011年累计举办病虫测报技术培训班20余期,一大批在基层从事测报工作的同志得到了培训,更新了知识,提高了水平。所做的这些,在制度和管理方面保障了病虫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
多年来,对东亚飞蝗进行冬季查卵调查及夏秋两季进行密切监测,制订了蝗情预测办法。根据农业部颁布的《农作物病虫害预报方案》,还制定了小麦条锈病、东亚飞蝗、粘虫、棉铃虫和玉米螟等病虫害的测报办法。经过多年的测报实践,为适应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和病虫测报自身的特点,促进病虫测报工作规范化发展,不断修改了全辖区农作物主要病虫的测报办法。在此基础上,又相继制订了蔬菜和果树病虫测报技术方法。这些测报方法的制定和应用,对于提高辖区病虫测报水平和推动测报工作标准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加快调查资料的传递速度,提高病虫信息的利用时效。利用病虫情报、电子邮件及电视预报等方式快速将病虫发生的信息发布给每一个农户,初步实现了病虫测报信息的网络化传递,达到了信息传递更加快捷和方便的要求。今后大港辖区将逐步建立 “农作物病虫害监控信息系统”,实现测报数据的网络传输、查询、汇总及统计分析等功能,实现病虫情报、病虫电视预报和技术规范等信息的网络化发布。
在大港辖区,病虫预报信息过去主要以纸质形式进行发布。近年来,随着全辖区病虫测报机构和技术人员知识的不断加强与创新,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手机短信等途径发布病虫预报信息,提高了信息的入户到位率。电视预报是病虫预报发布形式的创新。借鉴天气预报的发布形式,与大港电视台合作,定期在大港电视一套节目中与天气预报一同播报,将病虫预报以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及形象生动的音频形式表达,并利用电视这一最为广泛的媒体进行发布,从而提高了病虫预报和防治信息的时效性、广泛性和通俗性,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各级植保测报点积极从事测报技术开发和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我们开展了利用GPS卫星定位技术调查东亚飞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蝗区数据采集系统、全国植保专业统计系统、中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和网络专家系统等比较多地应用于病虫预测预报中,真正做到了调查数据准确、信息传递及时及难题解决快速。在测报工具研发及数据自动化处理方面,也由过去的人工监测发展到现在的利用太阳能黑光灯进行虫情测报,实现了害虫的自动诱测。在今后的测报工作中我们还要实现对大部分的监测数据进行自动处理,与并进行其相配套的监测技术研发与应用等问题,逐步使辖区农业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实现全面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病虫测报上的应用和对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的深入研究,重大病虫测报准确率进一步提高。通过完善测报网络,加强病虫监测,预报的准确性明显提高。例如,2002年辖区东亚飞蝗严重发生,由于及时准确地预报,避免了蝗害的发生。据统计,全辖区重大病虫长期预报准确率提高到92%以上,中短期预报准确率提高了98%以上。近几年,全辖区各测报点加大了病虫调查监测的力度,能比较准确地做出每年的发生趋势预报,为上级领导制定防治方案及决策提供了准确依据,为有效地组织防控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作用,同时也大大地提高防控效果,减少了病虫灾害造成的损失。
2.2.1 加强宣传指导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必须提高预测预报的技术水平,依靠准确地预报,才能使预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且适时准确,既要提高防效、控制危害、降低损失,又要避免盲目行动造成浪费。这是测报工作的作用所在,也是领导部门制定防治决策,指导防治工作开展的依据。同时,随着“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提出和树立,进一步明确了测报工作属于政府必须为农业生产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是政府必须要干好的事情。因此,积极向领导部门争取支持,是保证测报工作开展的基本条件。
2.2.2 加强体系建设
病虫测报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去负责。根据不同时期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辖区各级植保测报点相应地制定了各阶段切实可行的测报体系建设规划,经过多年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体系网络健全、设备功能完善的测报网络体系,从而促进了测报工作的正常开展。
2.2.3 加强队伍建设
搞好测报工作,一靠机构,二靠队伍,必须建立一支作风硬、能力强、素质高及数量足的测报员队伍,才能保障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多年来,各级植保测报点通过加强培训,加大表彰,改善测报人员工作条件和待遇等措施,加强测报队伍建设,从而维持了辖区测报队伍的相对稳定。
2.2.4 加强技术创新
多年来,我们坚持不断地推进测报技术创新,通过不断地创新病虫信息传递方式,利用互联网系统填报,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通过不断地加强对病虫发生流行规律和测报技术的研究,预测的准确性不断提高,预测期限不断加长;通过不断地创新预报发布方式,提高了病虫预报信息的到位率,进一步增强了病虫预报服务农业生产的指导性。
2.2.5 强化保障措施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强化保障措施,满足测报工作的基本经费,完善测报工作的条件和手段,改善基层测报人员待遇,才能保障测报事业健康发展。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保障,测报工作将举步为艰,严重影响其功能作用的发挥。
[1]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植物病理学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661-662.
[2]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昆虫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140.
[3]《当代中国》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10-515.
[4]邵振润,刘万才.我国农作物病虫测报成就回顾及展望[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0,20(1):37-39.
[5]夏敬源.农技推广促进粮食安全的战略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09,25(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