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忠强
古代的贪鄙之徒很会用投机的手段来谋取私利,唐人张鷟在笔记《朝野佥载》中,写了一个宫廷小人物的投机发迹行状,令人大开眼界。
此人名叫李庆远,担任“中郎”,吃皇粮六百石,是太子东宫的一个侍卫长。别看他官级不高,但其“位置”得天独厚,好比接近太子的阶梯,好似通向权力的桥梁,因而受到不少人追捧。他常常利用服侍太子的职务之便,出入东宫禁苑,“暂时出外,即恃威权”,只要出外办事,总不忘凭恃太子的威势权力,装腔作势,作威作福,以致宰相以下的官员都称他为“要人”。
李庆远“狡诈轻险”,深知自己这个“要人”的身份是怎么来的。他善于揣摩官场上的“关系学”,知道那些苦心钻营者的心理,不过是想通过他曲径通幽,攀龙附凤,所以,他时时不忘显示自己与太子的“亲密关系”。大凡官员聚会,他都混迹其中,狐假虎威,四处招摇。一日宰相府大宴賓客,李庆远装模作样地前去捧场,可他入席后刚吃了几口,就有人在门外高声急唤:“李中郎,殿下见召!”太子开了金口,现在就要召见你,这是多么大的恩宠和荣耀。正当那些王公大臣惊诧之际,只见李庆远摆出一副受宠若惊而又暗自得意的样子,忙将嘴里的饭吐出来,向众人拱拱手,匆匆赶去见“主子”了。
李庆远的这场“戏”演得真绝!它分明在暗示人们:我李某人正受到太子的无比信赖和倚重,太子时时刻刻都需要我,以致自己吃饭都不得不停下来。不知底里的人,还真以为他比“一饭三吐哺”的周公还要忙。其实,李庆远早有预谋,所谓“殿下见召”纯属子虚乌有,原来是他预先“遣一人门外急唤”,派人佯装喊话,然后他再煞有介事地“吐”一口饭,做一回“秀”。此后,李庆远“皆如此计”,都用这种“拉大旗,作虎皮”的蒙骗术,在各个部门的“公宴”上故伎重演。每次饮酒未酣,就有人传太子旨意,要召见李侍卫长,于是,他连忙放下酒杯,行色匆匆地奔向太子宫。
不多久,李庆远就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在众人眼里,他有了与太子的这层“亲密关系”,有了皇太子耀眼光环的映照,就等于有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和权力,谁还敢小瞧他,得罪他?不少人巴不得傍上他,好找个大靠山,打通官路,铺好财路。于是,李庆远拜者接踵:“请谒嘱事,卖官鬻狱,所求必遂焉。”凡是托他办什么事,诸如买官卖官、枉法判狱、花钱减刑等等,只要他打个招呼递个话,没有办不成的。于是,李庆远成了有求必应的路路通,当然也就名利双收,吃香的喝辣的,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然而,好景不长,对其上蹿下跳之种种花样,太子似有所闻,似有所觉,便渐渐疏远了他,他也就失宠谢幕,好戏收场,从半天云里的“要人”位子上掉了下来。丧魂落魄的李庆远,风光不再,潦倒不堪。一次,他偷偷溜进侍卫住所,看见有卫士们留下的残菜剩饭,就偷吃了一顿。晚上外出,不料腹痛大作,难以忍受,旁观者上前问询,他还说是太子赏赐给他许多美味瓜果,吃得太多了,以至于将肚子吃疼了。(“太子赐瓜,咽之太多,以致斯疾。”)哪知,他得的是瘟病霍乱,一会儿呕吐得满地狼藉,尽是些黄臭变质的粗米饭及烂韭菜,谎言被当场戳穿,出尽了洋相。
凡是小人得宠,多为此状,李庆远就是这么一个典型。他的“要人”地位,来得快,去得也快,这表明他实际并无多大本事,充其量不过有点投机取巧的小伎俩而已,故而得宠于一时,终被太子弃而不用,身败名裂,留下笑柄。古训说:“亲贤臣,远小人”,看来,为官者必须慎用人,尤要严格地管好“身边人”,警惕某些贪鄙之徒投机作祟。
【原载2012年5月16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絮语》】
题图∕看你咋拍∕张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