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宏
王绩出身官宦世家,却对仕途没有兴趣,反以陶渊明为偶像。他自幼好学,博闻强记,但从小就不安分。
15岁时,王绩去长安游历,拜见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杨素与他谈笑时,发现他谈吐非凡,有英迈之气,因此称之为“神童仙子”。没过几年,王绩便“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正字”。但他生性简傲,受不了朝廷里的各种规矩,就借口生病辞职了。接着,组织部门又安排他担任扬州六合县丞,可他到任后从不处理政务,天天做醉鬼,于是意见很快被反映到上级。眼看要被解职了,他借口患痛风,连夜乘小船溜了。这样不负责任,他还振振有词:“弥天大网从天而降,我能够躲到哪里去呢!”
回到家乡后,王绩听说附近有一个名叫仲长子光的隐士,“服食养性”,“非其力不食”, 30年始終如此,觉得很不错,就搬过去结庐。仲长子光终日不语,却常常请王绩喝酒,王绩活得不亦乐乎。
唐武德八年(625年),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仍以原来职务待诏门下省。按照惯例,门下省每天供应官员好酒三升。一次,有人问他:“在朝廷里待诏快乐吗?”他回答说:“待诏薪俸微薄,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也难得升迁,只是每天官府会供应三升美酒,倒还差强人意!”门下省侍中听说之后,说:“王先生既然嗜酒,三升酒怎么够呢?从今天起,每天供应他一斗!”从此,王绩就得了一个“斗酒学士”的雅号。但他却自号“五斗先生”—不仅表明自己酒量大,更隐含了决心向陶渊明学习的意思。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王绩比之更加可爱,他嗜酒如命,哪里有酒就奔向哪里。贞观初期,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王绩自求任太乐丞。负责选派官吏的部门认为他不合适,不授,他就与组织部的负责人胡搅蛮缠,最后终于当上了。可不久焦革夫妇相继去世,再无人供应好酒,王绩再也无心恋栈,便挂冠归隐了。
自归隐后,直到病卒于家中,王绩一直乐此不疲地混迹于村野之间。他最乐于做的事,就是到田间做点小活,然后停下来看看花鸟鱼虫,或者倚在某个幽静的角落里看着路上行人,偶尔和他们说说话,聊聊天,高兴时就写一些诗文。“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他一生不得志,归隐后,总喜欢和那些隐居山野的文人一起交游,这首诗就反映了他归隐生活的一个侧面。
王绩以“有道于己,无功于时”而自号“无功”,不难看出他的价值取向呈现明显的出世色彩。他一生由进而退,辞官归隐,大约也有不得已的苦衷。这在王绩侄子编著的《录东皋子答陈尚书书略》中似乎可以找到答案:“贞观初,仲父太原府君(王凝,王绩的兄长)为监察御史,弹侯君集,事连长孙太尉,由是获罪……王氏兄弟皆抑而不用矣。”王绩大概看破了残酷的现实:这个社会没有正义与良知,也没有永恒的胜利,只有暂时的羞辱,如果遁世躲避,远离尘世,其羞自解,其心自宽,而且与天地自然相处,还可以得到心灵的慰藉与悠闲。
也许,嗜酒只是王绩归隐的一个借口,真正的原因是他内心深处逗留官场还是归隐村野的矛盾。酒,只是他内心的一种释放。陶醉于村野的闲适广阔,使他在经历了三仕之后最终选择了隐逸,建立了独特的游离于宫廷仕途之外的价值取向,正如陶渊明一样,“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
编 辑/蔡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