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王晓林
本报特约记者 李名山
马英九抛出的“不统、不独、不武”主张成为过去4年台当局两岸政策的重要基石,近日台当局再度强化这一论述。7日,台“陆委会”主委赖幸媛在美国演讲时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推动两岸“不武”制度化,打造不可逆转的两岸和平局势。台湾《联合报》的分析认为,这是台湾“总统”选举后两岸事务主管部门首长的第一次演讲,可以作为观测政策走向的具体指标。《联合晚报》评论称,“将不武制度化”,就它的意思解释,恐怕不会有第二个答案,就是协商并签署一个“和平协议”。
据台湾《中国时报》8日报道,赖幸媛7日在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发表演讲。她表示,两岸之间存在的政治争议是长期性的问题,没有短期内一蹴而就的解决办法,必须要逐步累积互信,和平协议是两岸关系发展最终目标,但“现在形势还不允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赖幸媛称,“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两岸关系若要进一步开展,大陆必须正视并尊重这一事实,彻底排除对台用武的思维,让两岸建立充分互信,达到“铸剑为犁”的真正和平。她说,“未来4年,我们有责任巩固制度化协商,以及两岸协议所获致的成果,进一步把两岸不武加以制度化,打造不可逆转的两岸和平局势。”赖幸媛在演讲中宣称,台湾民主经验与价值可以作为大陆政治、社会及经济变革的参考模式。赖幸媛还说,过去多次协商都是在对等、互惠的立场上进行,没有单方付出的情况;而且台湾是“民主国家”,任何重大议题都必须获得多数民意支持,特别是和大陆商谈政治协议这样高度敏感的议题,必须要凝聚岛内共识,大陆不能施压台湾上桌谈判,“目前还没走到可进行政治协商阶段,台湾还没准备好”。
对于赖幸媛抛出“不武制度化”构想,台湾“中央社”的报道称,这并非赖幸媛一时兴起的论调,而是马英九当局一脉相承的主张。去年12月27日,马英九在主持将官晋升典礼时表示,面对大陆军力不断增长,台湾不可能也不必要进行军备竞赛,台军要做的是达到吓阻的目标,并且将他所提的“不统、不独、不武”原则中的“不武”制度化。
《联合报》的评论认为,一般来看,赖幸媛这番话所指的,就是与大陆签署“和平协议”;尤其在美国提及此事,也有说给美国人听的味道。不过,两岸签订“和平协议”固然是“形式上”达成“不武”制度化最直接的方式,却未必是唯一的方法。细究赖幸媛完整的演说内容和脉络,会发现她真正想说的,是近年来台湾对大陆进行的“民主输出”,即推动大陆步上民主化道路。《联合晚报》的分析也认为,就“将不武制度化”的意思解释来看,就是两岸协商并签署一个“和平协议”。但赖幸媛并未将“不武制度化”加以演绎,其是否认为两岸应进一步协商“和平协议”也就不得而知。但赖幸媛似乎是在提倡一种思维,就是用“民主”巩固“不武”,如果真是如她所说,那么下一轮两岸关系的焦点与核心,就不是“和平协议”,而是“大陆民主化”。
还有岛内分析认为,赖幸媛就算真的在指涉这个“以民主巩固不武”的概念,却完全没有任何执行的方案,未免有“画饼”之嫌。事实上赖幸媛内心里恐怕是两种可能兼容并蓄,既可以走“和平协议”的阳关道,也可以走“民主巩固”的独木桥,未来究竟怎么走就看历史如何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