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明
近几年春节前夕,珠三角地区有超过10万农民工选择骑摩托车回家过年,形成蔚为壮观的摩托大军,引发了多方媒体的关注。2011年1月24日,上海《东方早报》副总编常河率领两名摄像师、一名摄影记者、一名文字记者的五人组,追随了汪正年等五人三辆摩托车,从打工地广东肇庆到老家贵州石阡的五天四夜之旅。2011年1月29日,《东方早报》用了八个版面详细报道了他们的千里回家路。而更为震撼的影像叙述,都记录在了纪录片《1350km》之中。
關照中国农民工的回家路
每年春节期间,春运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因为中国不只有数以万计身在异乡的学生、游子,还有2.5亿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这些流动人口每年都要在春节前后汇集成世界上最庞大的人类大迁徙。据报道称,2012年春运的人流将超过30亿次。
春运故事年年有,以往铁路一直是春运的焦点,而珠三角的一些农民工们却因“买票难、买票贵”选择骑着摩托回家,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聚焦以汪正年夫妇为代表的这样一个家庭,跟随他们的旅途去接近“摩托大军”、关照中国农民工的回家之路,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选题,更是主流媒体应有的责任和态度。
跟其他骑摩托回家的人不同的是,汪正年夫妇等人的归途异常遥远和艰辛。许多打工者家住广西、湖南一带,从广东骑摩托回家大概十几个小时;而汪正年等人老家却在贵州,不仅路途远、气温低、而且地处高原,路难行,常伴雨雪。本来计划三天两夜的行程,因路上各种意外状况最后成了五天四夜。到达贵州老家后,车上计程器的数字显示为“1350”,也就是汪正年等五人已经驾着摩托骑行了1350公里,这就是本片片名之由来。
报社主编打造的纪录片
导演常河介绍说,他们从开拍前一年就关注到了珠三角地区的春运“摩托大军”,计划做一个新闻选题,并用了将近一年时间做各方面准备,最终锁定了汪正年等五人作为跟拍对象。作为纸媒的副主编,常河的想法是在《东方早报》上做专题报道,其副产品是利用所拍影像素材做一部五分钟的流媒体短片。所谓“流媒体”,也即流式多媒体影像,主要是传统纸媒为适应在全媒体时代里网络传播的要求而制作的影像视频,是媒介融合大趋势下的产物。于是,影像视频不再是电视台的专利,也是传统纸媒能够利用的报道形式。目前在“东方早报网”上,除了各种图文并茂的新闻资讯,视频、纪录片栏目也占据了重要的阵地。如今,运用文字、图片、视频、音效、动画、特技等多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的融合报道,并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平台,已经成为当下媒体人的自觉追求。所以我们看到这部《1350km》的影片出自一家报社的主编之手,实不足为怪。
这部被称为《幸福在路上》的五分钟预告片,对汪正年等人的摩托之旅有了一个全景式的概述。自从这部短片被放在网络平台上,就迅速被各大视频网站转载,点击率居高不下。很多网友表示希望向汪正年一家捐款;也吸引了多家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的后续报道,包括央视“看见”栏目,在此基础上制作了一期名为《开往春天的摩托》的节目。
而更原汁原味的点滴记录都在长片《1350km》之中。五分钟的短片根本无法形容五天四夜的历险和千头万绪的心情,常河说,他们拍摄了80多个小时的素材,素材量足够支撑起一部纪录长片了,他们不想舍弃这么好的故事。于是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剪辑和后期制作,一部时长为52分钟的纪录长片应运而生。常河认为,虽然素材量很大,但他们也不想做太长的片子。在没有剪进成片的素材中他们忍痛割爱了很多有趣的片段,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纪录片想说的东西太多,内容过杂,最终导致观众对影片产生疲倦感,大大降低其传播力,这样的影片绝不在少数。总之,宁少勿多、宁缺毋滥。
在这一点上,《1350km》做得相当不错。开场言简意赅、直奔“回家”的主题;路上面临着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克服,叙述顺序和情节片段的衔接都比较合理,不乏重点和高潮;全片主线清晰,充满着对回家团聚的期盼和憧憬之情;结尾在过年的喜庆氛围中结束,也使得观众对影片产生了应有的情感共鸣。常河说,对于他的团队,最困难的是,如何用影像的方式讲好一个故事。看来,在该片的故事化结构上,导演是颇下了一番工夫的。
该片一完成就在2011年第八届中国CIFF独立影像年度展上进行展映,并入围了2012年的法国戛纳电视节。对于常河的第一部纪录片作品,成绩相当斐然。这不仅是因为该片题材非常重要,结构和时长都恰到好处,而且其拍摄手法和创作风格也是十分独到的。
Gopro与主观镜头
2011年7月10日晚,在上海外滩美术馆观看《1350km》首映的一位观众说,看这部影片好似在电玩城里开赛车,对加速、刹车、拐弯、路滑的感觉都如身临其境。特别是有两个段落,一是有只小狗横穿马路,从急行的摩托车前跑过;另一是摩托车行驶在结冰的路面上,三辆摩托车一起接二连三地滑到,全场观众都惊呼起来,仿佛自己就是骑摩托的人一般。观众的这种感同身受同本片所采用的独特的拍摄手法和主观视角镜头是分不开的。
常河说,想要捕捉到汪正年等人在行驶路上的最关键的画面,传达最直观的感受,仅仅靠摄制组开着汽车跟在摩托车队后面是无法做到的,即便是最专业、最敬业的摄影师也无法保证距离变化等突发状况给拍摄带来的影响。他们为各种拍摄方案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后来受到英国《卫报》的华裔摄影师张丹的启发,常河他们最终选定的拍摄方案是:使用Gopro HD Hero运动摄像机进行拍摄。
Gopro缔造了著名的HD Hero系列小型摄像机产品,只有冰块大小,配备了防水外壳和支架,不仅可以随意绑在头上、手上等任何地方和广角度进行拍摄,其外壳还使之具有抗打、抗摔、抗风雪雨露的能力。不过最重要的也是Gopro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这种摄像机建立了一种新的人和机的关系——摄像机以一种可固定、可穿戴的方式,实现了合二为一,真正成为人体感官的延伸,使拍摄者获得了主观镜头的呈现,也就更容易地记录和保存重要的人生时刻。当然,高质量的画面也是必要的,否则,Gopro也站不住脚跟。
Gopro HD Hero固然大名鼎鼎,但在国内视频拍摄的运用还十分少见。而Gopro对于《1350km》的拍摄再合适不过,因为该片大部分都是讲述驾摩托车行驶的路途,且路上常伴有雨雪等恶劣天气。摄制组用了三个Gopro摄像头:一个Gopro夹在汪正年的头盔上,拍摄前行道路;一个架在摩托车头前,反观汪正年;第三个放置于摄制组驾驶的汽车前端,对摩托车队跟踪拍摄。此外摄制组还充分展现了纸媒记者的本色,使用了佳能EOS系列的5D MarkⅡ和1D Mark Ⅳ进行其他活动的拍摄,不仅获得了高画质,也将成本预算大大降低了。当然,使用高清单反机拍视频,也是得到了很多制作人的肯定和偏爱的,不仅是因为它的低成本和便携,还因其特有的大尺寸传感器能够获得电影般的高品质画面效果。
本片在拍摄风格上,充分利用Gopro的优势,采用了许多主观镜头的画面,因此观众才会获得了第一人称视角的独特体验。这也是本片的创作特点,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让拍摄对象汪正年成为作者之一,看上去似乎是汪正年给观众们讲述“我们”骑摩托回家的故事,而非《东方早报》摄制组向观众们讲述“他们”回家的归途。
农民工群体在主流媒体上的再现,一直是作为一个“他者”形象出现的。常河导演的这部影片,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主流媒体的传统,让作为“他者”的农民工自己掌握摄像机,自我表达,讲述自己的故事。但这绝非农民工的“自我民族志”影像,而是特有拍摄手法操作下的一种不自觉呈现。从这点来说,本片并不具备革命性的意义。
幸福的?忧伤的?
如何看待拍摄对象?这是每一个纪录片导演都要面对的问题。导演和拍摄者之间要有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关系,这给纪录片增加了道德考虑的层面。譬如说,导演及摄制组在筹备工作中就应该考虑到,汪正年等人在驾驶摩托回家的五天四夜中,可能会遭遇恶劣天气、道路交通或其他突发状况,万一他们出了意外,摄制组应该怎么办?是恪守拍摄者的职责、忠于记录,还是放弃拍摄、救人要紧?
对于这个问题,常河导演给出的方案是,摄制组五个人中要留一人坚守拍摄,其他四人必须去救人。虽然影片希望以一种直接电影的方式加以呈现,但如果汪正年等人在路上出现意外情况的时候,摄制组势必施以援手、参与其中。这是不容置疑的,因为他们的身份首先是作为社会的人,其次才是作为媒体工作者和摄制组。这就体现在影片的人文关怀精神始终是第一位的。另外,常河还介绍说,为了以防万一,他给摄制组成员和被拍者都买了保险;驾驶车辆的性能条件也是过硬的,力求旅途中万无一失。
在实际路途中,汪正年等人确实几番遭遇突发状况,各种艰难险阻可以在观看《1350km》时充分领略到。他们在广西桂林附近行驶了一段40公里的一边是裸露山体、一边是悬崖、还有落石和急弯的魔鬼山路,不管是对体力还是对身体都是极大的压迫,更不必说路上多次出现的机车故障和因路滑导致的车翻人倒。到了贵州境内,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因路面结冰严重,摩托车很难控制,领骑的汪长军发生侧翻,夫妇俩滑出两米开外,紧随其后的鲁朝军紧急刹车,同样人仰马翻,相距不远的汪正年也没能幸免,五个人、三辆摩托车一起摔在地上,成了整个旅程中最惨烈的一幕。由于天气寒冷,滴水成冰,汪正年和鲁朝军的衣服都结冰了,车头和头盔也都覆盖了一层冰,轻轻拍打,冰块脱落一地,叫人唏嘘不已。眼看家乡石阡近在咫尺,归乡之情愈是急切,却因走岔了路白白耽误大半天,只能在外再住一宿。他们为防路滑,别出心裁地用秸秆搓成草绳编在轮胎和鞋子上。经过五天四夜的长途跋涉,汪正年等五人终于回到盼望已久的家中,而这时候在鞭炮齐鸣声中也充溢着过年团聚的喜庆。
影片的整个基调是,为了回家过年,为了这个家,这顿年夜饭,这番团聚,生活再辛苦、归程再奔波也是值得的,正所谓“幸福在路上”,他们骑着的是“开往春天的摩托”。然而,纵观整部影片所展现的他们的旅程却毫无幸福可言,有的只是生活的无奈和心酸。
另外一部近年来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的纪录片《归途列车》,讲述的也是老家四川、在广州打工的农民工夫妇每年春节回家的故事,不一样的是,《归途列车》里的农民工是坐火车回家。让人印象尤为深刻和揪心的一幕是,在2008年春节期间因南方雪灾导致铁路线路中断的广州火车站,数十万人聚集一起,躁动不安,焦急茫然地等待归途列车,伴随着时有发生的踩踏事件。在春运期间的绿皮车厢里,人们像沙丁鱼一样挤在一起,所有人的尊严都不复存在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由于买火车票难、许多地方铁路无法达到、汽车票涨价等原因,广东农民工选择骑摩托回家的人越来越多,摩托大军也日趋庞大。1350公里,这在那些骑摩托回家的人中也已经是一个相当长的旅程了,更不必说路上遭遇的各种意外情况之多。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农民工,就没有今日中国经济腾飞之奇迹,农民工为中国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却也承受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难以抹平的伤痛。国家的繁荣富强能够给予他们多少呢?我们看到,火车提速了,高铁建成了,道路越修越好,可是结构性的失衡依然存在,仍然有那么多农民工们选择辛苦的、危险的、但却省钱的摩托车回家。我们是否能够多为他们做些什么?
感谢常河的摄制组,陪伴农民工走完1350公里,并通过影片让人们了解他们的忧伤回家之路。
[责任编辑: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