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招工难”和农民工“就业难”的矛盾分析与政策建议

2012-02-07 04:31周毕芬阙春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新生代用工劳动力

周毕芬,阙春萍

(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经济受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经历持续走低的艰难历程,不少企业尤其是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生产一度不景气,一些企业甚至关门倒闭,农民工大量返乡。但是,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率先走出低谷,企稳回升。金融危机之后,欧洲又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其影响与之前的金融危机一样波及全球,使本身已陷入低谷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在世界经济普遍处于低潮时,我国经济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2010年春节之后,许多企业就遭遇了“招工难”的困境,不少地区还常年存在“用工荒”的问题;另一方面,大量进城农民工却找不到工作,面临“就业难”的处境。研究分析“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尴尬现象及其成因,并探寻破解这一难题的金钥匙,对于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就业政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企业“招工难”与农民工“就业难”并存现状

虽说春节期间农民工大量返乡过年导致企业缺工属于正常现象,但目前许多企业却是常年缺工,而且不仅东部沿海面临“招工难”问题,四川、湖北、安徽等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也出现了用工短缺的现象。据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安徽缺工超过50人的企业达2300余家,缺工总数达25万人[1]。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中心对全国117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显示,2011年四个季度,监测城市市场用人单位招聘人数平均每季度约517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人数平均每季度约489万人,平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为1.06。与2010年同期相比,市场用人需求略有增长,而求职人数却有所减少,求职人数同比减少了25.4万人,下降了5.2%[2]。2012年春节刚过,全国各地务工人员招聘会—“春风行动”就已经开始启动了,但是很多地方的招聘现场却出现怪现象,即招聘的人比应聘的人还多,比如2月份进入鞍山市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招聘的用人单位所提供就业岗位达16738个,而各类求职人员却只有14946人,平均100个人竞争112个岗位[3],就业岗位数超过求职人数;2月1日,广州市“春风行动2012”首场外来工回乡返岗专场招聘会开始的第一天,共有50家企业提供了大约1500个岗位,但一整天下来,大约只有1800人进场[4]。从行业来看,当前制造业用工需求缺口最大,其中制衣、电子电器、食品制造等三个行业用工需求缺口程度排在前三位;从工种岗位来看,用工市场紧缺岗位主要是普工和技术工人岗位。

在企业招工难的同时,许多农民工却面临就业难的尴尬境地。农民工就业难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返乡过年的农民工在春节后不打算回原务工城市就业,但在家乡又不想从事农业生产,而一时找不到非农工作机会,如2009年春节前,南昌地区返乡农民工约8.8万人,春节后返回原就业地上班的有4.7万人,其余除参与政府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找到工作的约5000人以及部分农民工自主外出择业外,截止2009年2月8日,仍有近2万人没有明确的就业去向[5]。另一种情况是,春节之后返回原务工城市的一些农民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回原单位上班,却又找不到新的工作,如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末全国约有7000万农民工返乡,2009年春节过后80%的农民工返城,其中4500万找到工作,另外1100万人却难以就业[6],但他们宁可在城里“瞎混”,也不愿意回乡。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合适工作岗位的农民工,主要有两类人,一是年龄偏大者,一般情况下年龄超过45岁就很难找到工作,统计显示,2012年2月份鞍山市用工单位对45岁以上求职者群体的需求倍率仅为0.69[3];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新生代农民工,即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农民工。无论年龄大小如何,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能的农民工在城里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常常面临就职无门的境地。

2 企业“招工难”与农民工“就业难”现象并存是多种矛盾综合的结果

当前企业“招工难”与农民工“就业难”并存的怪现象,或许还不能用刘易斯拐点已到来进行解释,因为总体而言,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在数量上仍然远远大于城市企业的用工需求。如果说“人口红利期”已近尾声,那么应该不会出现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现实的情况是,一边招不到工人,另一边却是找不到工作。事实上,出现企业招工难与农民工就业难并存的尴尬局面,是由多对矛盾综合生成的。

2.1 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与收益的矛盾

近年来,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提高了农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从而提高了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而目前企业的低工资和低福利没有达到农民工劳动力供方的预期价格,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的减少,这是导致企业招工难的一个重要原因。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国家出台了一揽子方案,通过扩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不少基础设施项目快速动工上马,给农村劳动力带来了就近的就业机会。与前往大城市找工相比较,就近就业无疑节省了进城就业的直接成本,客观上降低了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动机。另外,不少地方加大了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支持力度,一些掌握一定技能农民工回乡创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城市农民工劳动力的供给。中西部省份劳动力输出格局虽不会改变,但省内转移增长较快,回乡创业和技术熟练工选择性回流有所增加。一些省份设立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项目,出台创业培训和政府小额贷款担保等政策,吸引了掌握一定技能的农民工回乡创业。仅陕西省截止到2011年,全省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就达22.4万人,创办企业9.8万个,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59.5万人[4]。此外,第一批农民工年龄已跨40岁,面临子女教育、父母赡养等问题,背井离乡的机会成本提升,一些农民工开始放弃在城市的就业机会,回乡务农或从事其他工资性职业,客观上也减少了农民工数量供给。

2.2 农民工素质技能与企业需求的矛盾

就劳动力市场而言,整体上“供大于求”应毫无疑问,虽然目前企业缺工缺的不仅是技工,而且普工也比较难招,但紧缺的主要还是技能型、高素质的农民工。由于国内许多企业长时期使用人而不培养人,且教育领域的高昂收费又造成民工和贫困人口接受教育的高门槛,致使技术型民工逐步走向短缺。现实中“就业难”和“招工难”几乎同时并存,“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几乎同时存在,这类现象正是目前工作难度和劳工素质不相匹配、产业发展与劳工素质出现结构性错位的深层问题的现实写照[7]。一方面,企业招不到所需的技工;另一方面,缺乏职业技能的农民工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特别是一些刚走出校门的新生代农民工几乎没有任何技能,虽然具有年龄优势,但因为没有技能而难以被企业聘用。农民工素质水平与企业的技能需求之间矛盾导致结构性用工短缺。

2.3 就业年龄门槛与农民工年龄结构的矛盾

企业招工难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在招工条件中设置年龄门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经验表明,几乎所有企业在招工时除了设置学历条件之外,还增设了年龄门槛,即便有些岗位对年龄并没有实际的严格要求,即年龄高低并不影响工作效率,却也设置了年龄条件,这无疑缩小了劳动力供给范围,把一些年龄偏大的求职者拒之门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用工荒其实是年龄荒”。出现这种状况跟我国中小企业从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关,不少企业只满足于接订单,然后招几个年轻、体力好的,让他们加班加点完成任务,招年纪大的,怕体力吃不消[8]。虽然,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成为农民工队伍的主体,但上一代农民工仍然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在招工条件中设置年龄门槛,年龄稍大的农民工即使经验丰富也可能无缘所求职的岗位,而刚走出校门的新生代农民工往往缺乏技能,从而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农民工,产生所谓“招工难”的问题。

2.4 企业用工苛刻与新生代农民工逸乐享受的矛盾

2011年全国外出进城农民工达15863万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估计超过1亿人,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成为农民工大军的主体力量[9]。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不同的是,他们进城就业目的不只是为了挣钱,而是向往城市的繁华,追求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新生代农民工多为刚走出校园的青年,几乎没有参加过农业生产,缺乏农业生产经验,也承受不了从事农业生产的辛苦,相反,他们对于逸乐享受却似乎有着天生般的偏好。新生代农民工对就业普遍有着较高的期望,他们希望工资高、不加班、有休假、有社保,并且看重发展前景和社会地位。但是,企业所提供的待遇却满足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要求,在物价和综合生活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一些企业招聘工资甚至低于劳动者保障工作生活的最低成本支出。目前广东普工招聘工资一般为每月1800—2000元,而求职者普遍期望在2200元以上[4]。一些企业在计算工资待遇时过分苛刻,比如有的工厂对待请假的方法是,累计时间扣除工资,若工人月工资1400元,按每月25个工作日,每日12小时计算,每小时仅4.67元;若工人请假一天,工资便减少近50元。因此,有事有病的工人们只得一忍再忍。这种现象在日韩台资企业最为严重,其苛刻程度已到对工人吃饭和上厕所时间都进行规定,如果超出规定时限,便按照上述方法扣除工资[10]。这些企业本身提供的工资待遇并不高,还通过如此苛刻的方式予以克扣,别说贪图安逸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无法忍受,就是打工为了挣钱的上一代农民工也接受不了。这是不少企业招不到工人的重要根源。

3 政策建议

由于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恢复乏力,各国都存在贸易保护倾向,导致国际市场需求呈下降之势,同时,中国经济发展遇到内部资源紧缺、环境约束和结构调整等严峻现实,吸纳就业的能力面临新的挑战。“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据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历史最高峰,为9.97亿。城镇平均每年需就业劳动力约为2500万人,岗位缺口每年将在1300万以上。此外,还有1亿多农村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转移就业约800—900万人,可以说就业压力是长期存在的[11]。企业“招工难”与农民工“就业难”同时并存的现象将长期存在。缓解“两难”问题,应该多管齐下,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均应有所作为,比如,“招工难”倒逼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尽快实现转型升级,摆脱劳动力资源的约束;而农民工个人自身要意识到提高技能才是求职之本,等等。本文暂不探讨企业和个人的应对措施,仅从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者促进就业的角度,提出应对之策:

3.1 加快户籍制度实质性的改革步伐

城市生活成本日益高涨,而在家乡就近就业的收益却逐渐提高,进城务工还须承受思乡念亲之苦,总之,进城务工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不断攀升,在城市务工的预期收益下降或不明朗的情况下,不少农民工作出了留在家乡或从城市返乡就业的选择。进城务工的预期收益不仅包括货币形式的收益,而且包括身份上的收益,特别是依附在身份上的一系列收益,表现为农民工在城市务工希望能够取得城市户籍,在住房、医疗、社保、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与市民同等待遇,但现实与他们的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工在这些方面仍然仍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享受不到应有的尊严。在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的情况下,返乡就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导致城市农民工劳动力供给的减少。所以,要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具有可持续性,保障城市企业获得充足的农民工劳动力来源,必须加快户籍制度实质性改革步伐,确实消除依附在户籍制度上不平等的待遇,让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有明确的奔头,能够在城市中留得下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地地道道的城市居民,有学者甚至断言:由于我国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如果解决了农民工有尊严的生活,我国十年都不会出现招工难[12]。

3.2 完善禁止用工年龄歧视的法律法规

城市企业招工难的一个原因是年龄歧视,用工单位只把目光盯住16-35岁的青壮年农民工,对年纪大的嫌体力不好,对年轻的又嫌没技能,这样真正符合企业要求的农民工数量就少了。其实一些年纪大一点的农民工往往掌握丰富的职业技能,是能给企业创造效益的宝贵人力资源,企业应该善于珍惜利用。年龄歧视不仅使企业作茧自缚,使自身陷入了“招工难”的困境,而且也剥夺了年纪稍大一点农民工平等受雇的权利。建议国家加快完善禁止用工年龄歧视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除特种行业外,在招工时不得设置年龄条件,否则对招工企业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

3.3 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各地都有开展程度不等的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一般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委托社会机构对拟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少农民工反映,在这些培训机构所学的技能到城市之后用不上,因为许多培训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造成所教授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既耗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又未获得实际效果[13]。培训机构考虑的是经济效益,根据培训人数从政府获得相应的补贴。要改变这种没有实效的培训状况,政府应该以培训加成功推荐就业为作为考核培训机构的标准,以参加培训后实际就业的人数作为补贴发放的依据,以此来提高进城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增强农民工的求职能力和职业技能,解决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

3.4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主要是因为缺乏技能又不愿接受低工资、脏苦累的岗位,属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原因所致。为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有必要在初中阶段开设实用性较强的职业技能课程,或者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让那些无法升上普通高中的农村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当他们走出校门进入城市之后,能凭着职业技能而被企业聘用并从事技术性工作,获得较丰厚的报酬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实现在城市就业的可持续性。

对于解决“招工难”的问题,有些地方采取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做法,笔者认为此措施值得商榷。由于农民工领取的工资一般已经高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而不是按最低工资标准领取,即使制定政策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仍达不到他们的工资预期。农民工不是因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低而离开企业,而是因为实际工资离自己的预期差距大才离开的。

[1]成展鹏.安徽缺工人数达25万人[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02-13/2839886.shtm l.

[2]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1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EB/OL].http://www.chinajob.gov.cn/DataAnalysis/content/2012-03/06/content_699309.htm.

[3]侯冰冰.供需两旺,“招工难”“就业难”并存[N].鞍山日报,2012-03-19.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课题组.中国近期是否出现“民工荒”[EB/OL].http://finance.ifeng.com/news/industry/20120321/5780611.shtm l.

[5]郑荣林.直面“两难”话“解难”[N].江西日报,2009-02-16.

[6]赵树凯,赵晨.就业难招工难奇异并存,农民工就业引三方困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2/04/content_12928905.htm.

[7]萧琛,胡翠,石艾.“民工荒”的原因、应对与劳工市场制度变革前景[J].社会科学战线,2010(11):44-50.

[8]郑风田.民工荒其实是年龄荒[N].第一财经日报,2011-03-01.

[9]韩长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个重大问题[N].光明日报,2012-3-16.

[10]农民工就业问题课题组.农民工就业难的新问题[EB/OL].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Agriculture/Forward/201012/t20101223_55863.htm.

[11]人民日报社.优先战略保民生——怎么解决就业难[N].人民日报,2011-08-18.

[12]中国广播网.2012就业难与招工难加剧且趋于常态,结构性矛盾凸显[EB/OL].http://yn.people.com.cn/news/domestic/n/2012/0127/c228494-16700097-2.htm l.

[13]周毕芬.就业援助是农村扶贫战略调整的应有取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3):295-298.

猜你喜欢
新生代用工劳动力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信息超市”精准破解用工“两头难”
“新生代”学数学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