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福仁,闫瑞振
(宝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天津 宝坻 301800)
贫血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循环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的一种症状。通过检测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总铁结合力(TIBC)和骨髓细胞内外铁含量,可以查明患者贫血原因或排除某些疾病,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网织红细胞(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疗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现将564例贫血患者以上述指标的联合检测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住院及门诊贫血初诊患者564例,男236例,女328例,年龄4~75岁,其中缺铁性贫血283例,巨幼细胞性贫血183例,再生障碍性病贫血17例,溶血性贫血1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3例,急性白血病性贫血25例,慢性白血病性贫血8例,慢性疾病性贫血11例。贫血诊断参照文献[2]。
1.2 方法 血清铁、总铁结合力检测比色法(日本OLYMPUS2700全自动生化仪及配套试剂);血清铁蛋白检测采用免疫法(罗氏201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网织红细胞检测取指血20 uL与专用网织红细胞染液按1:1混合(珠海BASO网织红细胞染色液)室温染色20 min,推片法制片,油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计算网织红细胞百分率。被检者行骨髓穿刺涂片,骨髓细胞内外铁粒检测时,选择含骨髓小粒丰富的涂片,应用普鲁士兰反应和核固红复染色。细胞内外铁粒涂片染色各染两张,以备镜检,观察细胞外铁(巨噬细胞或骨髓小粒内铁颗粒、小珠或小块);细胞内铁以计数100个中、晚幼红细胞,计算铁粒幼红细胞百分率。
1.3 判定标准 细胞内外铁、铁粒幼细胞的判定方法和标准见文献[3],骨髓细胞内铁阳性细胞比率数及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计算,铁粒幼细胞内铁粒和细胞外铁铁小珠、铁小块,根据染色涂片上光学显微镜下显示量来判定。
1.4 统计学处理 所获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表1 血清铁、铁蛋白及总铁结合力检测结果(-x±s)
表2 网织红细胞、铁粒幼红细胞及细胞外铁检测结果
铁是人体造血必须的微量元素,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细胞内。正常人体内总铁量约为3~5 g,其中2/3存在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中,其余1/3贮备在肝、脾、骨髓及其它组织中。每天约有30 mg的铁自组织中转变成血清铁进人骨髓,用于造血,形成组织铁、血清铁与骨髓铁之间良好的循环输送途径,保持着动态平衡。铁主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储存在骨髓、肝、脾等多种细胞中和血浆内。铁蛋白是体内含铁量最丰富的一种水溶性蛋白质。因此,血清铁、血清总铁结合力、血清铁蛋白从不同方面反映机体对铁的吸收、贮存、转运及代谢情况。结果表明,血清铁明显降低包括缺铁性贫血、慢性疾病性贫血,但铁蛋白降低而总铁结合力升高者只有缺铁性贫血;血清铁、铁蛋白增高而总铁结合力降低或正常者包括: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性贫血、慢性白血病性贫血等,是由于骨髓细胞增生紊乱、铁利用障碍、红细胞系统细胞增生与破坏加速所致;而MDS血清铁降低、铁蛋白增高、总铁结合力正常。
骨髓铁染色可以早期反映铁缺乏,是判断铁缺乏的“金标准”[4]。网织红细胞在不同种类贫血中存在一定差异反映骨髓中红系增生情况。本结果表明中细胞外铁消失、内铁减低为缺铁性贫血。细胞内外铁正常而网织红细胞比例降低甚至消失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可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细胞内外铁正常而网织红细胞比例显著升高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可诊断为溶血性贫血。骨髓铁染色不但能灵敏地反映机体中铁的储存和利用水平,还可发现铁过多或铁代谢障碍时的铁分布异常。细胞内外铁正常或升高,网织红细胞正常或升高时可联合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结果对贫血进行分型,对于难诊断型贫血则应再结合骨髓细胞形态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1]Brugnara C.Use of reticulocyte cellar indice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matological disoders[J].Int J Clin Lab Res.1998(,I):16.
[2]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3版,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2007:1-4.
[3]许文荣,王建中.临床血液学与检验[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5-75.
[4]王建中.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测定诊断铁缺乏研究进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12(28):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