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琦岩
我在科技部调研室是做战略研究的。在此就自己的观察、所思、所得跟大家进行交流。主要谈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科技创新服务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二是当前发展创新服务业的方向重点,主要介绍科技部在十二五总体规划下又制定发布了一个现代服务业专项规划;第三是加快科技创新服务业的一些思考。
中国现在还处在战略机遇期内,面临的发展机遇有很多,这叫做众多机会在十二五时期碰头。这些机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图1 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模式演进
图2 以价值增值为导向“先进制造+服务”体系
首先,新的ICT变革正在改变产业业态。在媒体上或者科技专家那里,我们常常听到关于这方面的议题,比如说移动互联、智能终端、多网合一,还有云计算、物联网等等,这些议题将给信息业以及基于信息业的服务业带来深刻的变化,将根本改变业态和运营模式。
其次,技术的跨界融合。来自科技和产业的人士正一直推动四大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认知技术——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不断地产生越来越复杂的技术体系,越来越复杂的产品技术。比如芯片设计、生产就融合很多方面的技术,它可以形成很多新的功能,新的功能往往通过产品和服务带给行业新的革命性变化。
第三,新的制造模式开始盛行。如MEMS-微制造、信息、生物、纳米、认知四项技术首先是通过微制造实现融合的。再就是现在媒体正在炒作的3D打印或添加打印,现在一座房子20小时都能打印出来。还有一个叫编织制造,很多产品将来像织毛衣那样编织出来。自动化的高级阶段是智能制造,还有人们正宣传的清洁制造、绿色制造等等。新的制造模式正改变着工业的未来。
第四,基于信息服务业的新模式。如图1所示:IaaS是基础作为服务,SaaS是软件作为服务,PaaS是平台作为服务,BPaaS和CTaaS是最新的业内所主张的——商务流程作为服务以及云和端作为服务。 图1只是粗略地表明信息产业的发展大概每五年到十年会有新的主题的变化。
当设施即服务的时候,那个时代硬件为王,谁掌握硬件谁掌握服务的话语权。过渡到平台,过渡到软件的时候,那就是软件为王,或者平台为王。每五到十年,这个信息服务业发生一个大的变动,在这五到十年内如果不抓住机会,对不起,只能等下一个潮流。再过五年到十年,依然抓不住机会,那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后头。
现在已经过渡到流程即服务,这是IBM最新提出的概念;和云端信息服务,这是微软提出的概念。那么下一个潮流是什么?我们应该思考。虽然我们在这个方面一直在跟踪,一直在追赶,偶尔也有超越的时候,但总体来讲我们还是跟着国外的技术潮流走。我们应该谋划下一个十年的技术主流。
目前,在服务贸易和服务转移方面,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新兴服务业日益成为国家间投资间的主要选项。再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制造与服务的融合使新的产业转移不单纯是制造业转移,肯定还包含服务业的转移。
图2表示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在一个产品的全周期内,服务所创造的价值会占到百分之六七十,以德国为例,基于后端的服务产生的利润能约占到百分之七十以上。
上图启示诉我们,现代产业要转移基本上是制造业与服务业捆绑在一起的。
从国内来看,“两型社会”与“五化”同步: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城镇化,这其中不光需要制造业,还需要大量新的服务业。从党的十七大开始,我们的发展策略不仅是强调投资、出口,而是投资、出口与消费均衡发展、协调发展。从消费方说,这就需要很多新的服务,而且很多新的投资和出口也是靠科技创新推动升级的。在十二五其间,实现科学发展以及经济转型与结构升级,迫切需要依靠生产型服务业、科技创新服务业来实现。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在几次讲话都强调要把创新驱动作为未来发展的一项战略,一以贯之地要抓好。创新驱动靠什么实现?就是靠很多科技服务业帮它落地生跟,这也为科技创新服务业带来很多的机会。此外,北京提出科技北京发展理念,要做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城市,这些目标很多都靠科技创新来支撑。
从十五开始,国家就特别注重发展服务业,国务院先后出台了若干个指导意见,各部委先后出台了很多专项的规划,像科技部现代服务业专项规划,发改委高技术服务业专项规划,还有最近出的物流业指导意见,都是瞄准这个方向来加大力度和投入。其中科技服务业在一些中心城市呈加速发展态势,而且服务业总体在细化,像软件电子信息业,电子商务,还有面向公众很多的服务业。再就是文化、民生等新产业一经提出来,给服务业带来很多的新的议题,很多很多都是要靠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提供基本支撑。
我国的科技事业持续壮大,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而且本身的结构也在升级。科技活动也在发生分工分化。我曾主张过研发产业这个概念,现在所谓的科技产业,科技服务业、创新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都基于研发产业的范围扩大及分化而生成的。
图3 全国研发投入与技术市场交易规模比较
图3中黄色区域代表我国全社会RD投入总量,从2001年1000多亿增长到现在的8610亿。红色的部分是全国技术市场的交易额,从2001年不到1000亿到现在是4764多亿。科技创新服务业很大一块是靠这两块内容体现。投入体现了科技实力,交易体现了服务业的活跃程度。我们全国R&D投入总量排在世界第三,R&D人员总量是世界第一,论文产出世界第二,专利产出世界第三,尤其是近十年发展异常迅速。全国R&D超过1000亿的省份已经有三个:北京、江苏、广东。进入创新型城市门槛有个指标即R&D比GDP达到2.5,中国像这样的城市有20个左右,覆盖人口1.5亿左右,再发展一下就会超过日本整个人口。
我曾经对比过一组数字,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的中国广告业,从1亿元到2000年前后发展到2000多亿,超过当时的全社会R&D投入,那时候企业忙着做广告,而不是研发。现在倒过来,全国的广告投入大概是3100多亿,R&D投入已经达到8600亿。
在科技服务业方面,北京是一重镇。像北京R&D投入超过了1000亿,但是技术市场交易额超过1800亿,接近全国总量的40%。北京市科委曾给自己提的目标到十二五期末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1800亿,现在提前三年已经实现了,可见科技创新服务业是发展多么迅速。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北京市通过1000亿的RD投入带来了1800亿的技术市场交易额,全国正好倒过来,全国是8600多亿R&D投入带来了4700亿的技术交易额,如果全国能做到北京的水平,就会超过1万亿的规模。专家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社会的R&D投入将在1.5万亿左右,如果经济发展慢一点,速度低一点,也会在1.3万亿以上,到时候全国的技术市场交易会超过八千亿,北京在其中还要占很大的一块,将达到三到四千亿。这就是北京科技服务业倍增的重大机会。
新的科技体制改革再加上事业单位改革推进,为很多事业单位向服务业转型带来很大的机遇。这次改革正在催生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科技服务。过去的改革就催生了很多面向市场的科技服务发展,像技术市场,像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我们讲的创新驿站、风险投资都是改革的产物。亦庄开发区的中冶京诚就是在改革中实现发展壮大的代表。它从几亿到上百亿,就是这几年发展起来的,这得益于科技改革和企业化转制,使它们面向市场主动寻找机会,做大做强。
当前的改革就是为科技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契机。很多政策都是有利于创新服务业的发展。这次主要提的政策有这几方面,把企业作为主体的政策,发挥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政策,使科研院所和大学面向市场协同创新的政策,还有改革管理体制,提高科研效率,都是有利于科技服务业做大做强。而且当前的改革还有利于科技创新服务业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它们组织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有实力的创新组织脱颖而出。
最后一个是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开始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给企业进入一个服务市场,特别是基于创新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提供了很多机遇。
科技创新模式始终是伴随同代的科技进步与时俱进。新的科技进步往往是通过它直接延伸出来的科技型企业,或者科技服务业把创新的产品或服务带到市场、带到社会。硅谷很多企业家往往是带着新技术创新创业,这些新技术又往往是从大学或者从其他的高科技企业分离出来,然后它把这个新的技术结合其他的技术,包括在市场营销方面一些商业模式创新结合起来,把新的业务做大。这是创新驱动的基本模式之一。当前也是一个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双双活跃的时期,把握市场机会,企业既要有科技能力,同时商业组织技能也很重要。其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能够围绕用户需求开展研发和组织商业资源。
图4体现技术与商业模式融合,带来更多的技术和产业模式相互学习,模式传递以及资源整合的方式。图上所列出的功能当初很多还在实验室,现在这些功能都实现了。当这些功能实现的时候,大家已经看到好多原来不是做手机现在都挤入这个行当。
图4 技术融合带来了更多的技术-产业模式间学习、传递、组合的方式
如果手机能进行健康检测,医院可以卖手机;如果手机能实现电子身份认证,派出所或社保机构可以卖手机;如果电子钱包能实行,银行也可以卖手机。就是说一个组织或机构可以通过手机这个终端平台挤进另一个行业,业务模式迅速实现切换。未来谁在做手机,在什么地方卖,主要功能是什么,已很难确定。
在科技创新模式中,从创意浮现、概念物化、工程化、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这代表着创新的几环节,压力驱动、信息驱动、知识驱动、方法驱动则代表创新的基本动力模式。科技服务业就是面向不同的模式、不同的环节给出不同的服务。因此,科技创新有很多模式,基本上一种模式就对应着相应的服务模式,如创投对创业企业都是个案性安排,就是根据行业和技术的特点,根据企业自身的需求提供一个到位的定制化服务。
再看科技创新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一,总量偏低,第二,结构占比偏低,第三,基础设施水平偏低,第四,创新能力偏低。这几个偏低,使科技创新服务业不论总量还是结构上都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的总体发展需求。
这些偏低的问题根源在哪呢?首先创新服务业的战略地位在很多场合提不到议事日程。另一个就是没有形成市场正向激励机制,特别是在市场的形成,在一些财税政策、投入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上,我们还是按制造业的惯性来约束服务业发展。
再就是我们往往忽视基础和积累。基础研究投资不足,跟发达国家相比是很低的。虽然我们在基础研究上也有相应的水平,但基础研究是厚积薄发的,没有这个积累,没有几十年的功夫,好的成果、原创的东西拿不出来。我们跟发达国家比,不能光比当下的R&D投入,我上千亿投入才几年,可是人家上千亿美金已经积累了几十年了,这几十年形成的资产和成果不断地反复应用,不断的内化成国民素质,与这个相比,我们就差多了。所以在我们加大投入的同时应该以更大的力度,更长远的眼光关注基础和积累的问题。
还有就是缺乏领军人物和带头人。像深圳的全社会R&D投入近四百亿,华为和中兴两家就占了将近三百亿,像这样的龙头企业我们还不多。
首先我们要厘清几个概念。在经济总体中,我们常说有一个大服务业,大服务业下面有现代服务业,就是利用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一些服务业,也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再下一层的概念就是生产服务业。从科技角度来讲,我们常谈到三个概念——研发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创新服务业,其中还有人讲高技术服务业等。
为什么要发展科技创新服务业或为什么会有科技创新服务业。首先没有科技创新服务业,服务增值、创新增值不会实现。第二个理由是科技创新服务业不同于一般的服务业,不只是简单的追随服务对象,它是在认真地分析研究对象、认真地把握对象,给对象一个定制化服务,服务主体一开始就和用户是绑定关系。再就是科技创新服务业面临很多环节,每个环节都要消除不确定性、消除风险。这些风险不确定就是靠创新服务业给弥补,这是不可替代的。
科技部门主要关注三个领域:研发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创新服务业。它们有四个基本的共同点:1)要有研发活动作基础;2)服务行为或活动要有创新导向,一定要有创新的成果出来;3)要有一定的平台做支撑;4)创新的流程是不断增值的各个环节,最后让末端的增值再反馈源头创新,使创新流程循环起来,创新服务业才能做大做强。
图5 经济总体
图6 科技创新的主要节点——多方资源整合
从创新过程视角上看,创新是从创意的浮现到概念的物化、再到工程化、商品化、产业化、直至国际化的实践过程。创意浮现是指新概念、新知识的涌现;物化是指物理上实现;工程化是指用可控制的手段在可控制的环境以可控制的指标把它重复实现;商品化是指能从市场采购基本材料、零部件制成创新产品后,再从市场上把产品卖出去;产业化就是随着产品市场的扩大、规模化、多规格生产把整个产业链或产业配套体系、产业集群做起来;国际化就是把创新产品卖到全球市场、以及利用国际资源做这个产业。过去,大家都以为这是一个线性流程,但是Iphone和Ipad事例告诉我们,创新者可以把这个过程压缩到很短,企业研发和国际化可以是同步,这在每个环节上都需要大量的平台和周围资源来支持,都是需要靠创新服务业来支撑,这就是创新服务业存在的依据和理由。
图7 科技创新:投入与达尔文鸿沟
图8 技术树/技术族谱
政府为什么要在创新服务业上有所作为,因为政府在基础和公共研究上投入比较大,在开发方面投入比较低,而企业正好相反,在基础和研发上投入低,在开发上面投入高,中间正好有个缺口,学者们称之为创新的达尔文鸿沟。很多创业企业、技术前锋就牺牲在这个环节。政府的功能就补足这个市场失灵的地方。这里就会产生很多与政府科技投入相关的创新服务,当然是围绕政策、围绕政府的资金进行的,比如中小企业基金,比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都是来填补中间的沟壑,使企业能够有一个低成本顺畅地过渡到成长阶段。
图8借用IDX企业的业务图示,想表示很多院所、大学和科技型企业常常是按树形进行研发服务的。比如一个芯片,这个芯片可以做手机芯片,可以做微型电脑芯片,还可以做一些嵌入式软件。一项技术对应着很多产品,每个新产品会形成相应的生产、服务模式,好多技术推动型企业是按这种模式进行树形的管理。这些树的主干就是它的核心技术,这是它的科技发展业务模式。
从发展重点上讲,北京十二五科技计划是要做强研发服务业,做大一些新的业务,例如技术转移服务、科技资产利用、科技咨询、金融服务、风险投资等等,这些都是新的增长点。科技部十二五现代服务业科技专项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包括:大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电子商务、可信交易、现代物流、系统外包等,积极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发展社会公共服务包括数字生活、数字健康数字教育等,还有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业,设计开发、成果转移转化、创意服务等等。
从面临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机遇,都需要科技创新服务有一较快的发展。从政府方面看,加快发展的基本思路首先是引进和培育并举。很多科技创新服务业,我们过去没搞过,现在又急需,怎么办?别人已经发展起来的,就把它引过来,然后比照着培育我们自己的产业。同时还要大量培育和发展自己的产业队伍。我们必须把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服务业发展的主体一开始就摆在重要的位置给予重视和扶持。不能再像计划经济那样,先依靠政府发展事业单位,再通过改革把它转成企业,这很费时又费资源。所以一开始就要依靠企业主体发展新兴服务业,同时也要推动过去的事业单位进行市场化改革。
其次是聚集资源,注重根植性发展。服务业的流动性很高,往往是人才一走,平台就空了。所以,一定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当地的发展战略谋划科技创新服务业的方向和内容。
再次就是需要主动变革。变革什么呢?要把过去那种科技观、创新观变成与当今和新科技变革、新用业模式相适应的思想,把过去那种基于资源,基于能力的管理,转变成面向机遇、面象对象的管理。过去是给多少资源,才干多少事;现在是机遇已显现,资源分散在社会,我们要通过一种创新的设计和组织加快实现机遇和资源的对接。要能够识别机遇、抓住机遇,我们需要练就这种眼光和能力。
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还提出这样一些措施,建立跨部门的合作机制,就是大家把资源整合协同起来,在机遇面前有所作为。比如信息化建设方面,科技部与工信部联合,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就与中宣部、文化部联合,我们也鼓励国家高新区建立相应的工作管理机制,来有目的地发展壮大科技创新服务业。政府还加大资金支持,建立专项资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能代表当今技术先进水平的技术支撑体系。最后还要扩大开放交流,国际合作,加强人才培训。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政策多是把服务业做大的政策,还不是做强的政策。做强政策是个案性,也需要真正能够看准机遇用特殊的政策来做。特别是中国已经到了产生服务业巨人的这个阶段,有一些企业有了相当的积累,它们有做强的机会。再就是在服务业上,做大做强不一定像过去制造业那样分先后,先做规模后上实力,服务业做大做强可以同时做下来。中国的发展已为创造强大的科技服务业公司提供了窗口期,希望我们的企业能抓住这样的机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