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蕾
北京市第二医院心脑血管内科 100031
D-二聚体是体内存在高凝和继发纤溶的特异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也是反映体内血栓状态的一个指标,本文对临床65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对照组进行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探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测价值。
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2年5月65例急性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78.60±10.65)岁。均符合以下情况[1]:①临床症状和体征提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②多普勒超声显示下肢深静脉血管存在血栓或栓塞;③抗凝、溶栓或手术取栓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缓解;④排除其他血管疾病可能。对照组65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73.89±10.68)岁,均排除以下情况:①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病史;②3个月以内的手术、外伤和骨折;③急性感染、恶性肿瘤、血液系统及脑血管等疾病。
患者均在西门子Sequoia-512多普勒彩超下行血管彩超,探头频率3~6 Hz;且均在入院24 h内急诊或空腹采血,并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ACL9000检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
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检测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DVT组血浆的D/F、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者P<0.05)(表1)。
D/F比值在两组数据中较血浆D二聚体或纤维蛋白原水平对DVT诊断敏感度更高(表2)。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由于二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相互联系,目前已将二者视为统一的疾病。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表现为[2]:患肢肿胀;疼痛和压痛;发热;浅静脉曲张;股青肿;肺栓塞。而50%的DVT患者缺乏临床症状及体征,单凭临床表现诊断存在一定盲目性,目前下肢静脉造影是公认的诊断DVT的金标准,但该方法属于有创检查,而且其本身也可以引起血栓形成,且我院患者多属于高龄患者,基础疾病较多,不适宜首选造影检查;近年来多普勒超声(CDFI)逐渐成为DVT诊断的可靠方法,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且能反复无创检查,但CDFI对DVT的发生无法预测,因此探索一种简单快速可靠的检测指标从而早期预测DVT发病的高危程度显得尤其必要。
表1 血栓组和对照组D/F、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比较(±s)
表1 血栓组和对照组D/F、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比较(±s)
血栓组对照组t D/F 0.293±0.924 0.116±0.143 15.321 D 二聚体 1.642±0.604 0.376±0.0714 16.777纤维蛋白原 5.615±1.466 3.246±0.395 12.577
表2 D/F、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效率[n(%)]
血浆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物。它在血中的稳定性好,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是体内存在高凝和继发纤溶的特异指标[3],但D二聚体水平在非血栓性疾病中也表现为升高,包括近期大手术、外伤、妊娠、恶性肿瘤等,目前国外在临床上主要是根据Wells评分计算患者罹患DVT的风险度,并根据血浆D-二聚体进行初筛,最终根据影像学结果确诊[4],但国际上对于D-二聚体检测对DVT的阴性预测意义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血浆纤维蛋白原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在凝血、止血过程中起到特异的作用,血浆升高的纤维蛋白原有助于增加急性下肢DVT发生的危险性[5]。但Fbg水平在诸多非血栓性疾病也可表现为升高,包括糖尿病、妊高征、结缔组织病、急性传染病等。而Kucher等[6]的研究表明,急性PE患者的FIB值较临床可疑PE但经影像学排除的患者要低,而其D/F的比值则明显升高。
本研究通过测定DVT组与对照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比值进行比较,DVT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普遍增高,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存在高凝和继发纤溶;同时DVT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提出注意的是,D/F比值较D二聚体或纤维蛋白原的升高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在本研究中5例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检测正常的DVT患者,有4例(80%)D/F值明显升高,因此在临床中根据D/F值升高来初筛DVT,可减少临床漏诊率。尽管目前对DVT的最终确诊仍需要依靠多普勒超声或静脉造影结果,考虑其成本费用较高及有创检查的风险,对具有DVT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患者进行初筛,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如该比值升高,需安排进一步检查以确诊。本研究样本量偏小,且对照组选取非正常健康人,可能影响对照组D/F比值及特异性和准确率的计算结果。
[1]总光,赵玉沛.外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77.
[2]郑树森.外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04-705.
[3]Jin L,Jin H,Zhang G,et al.Changes in coagulation and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fter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lumbrokinase[J].Clin Hemorheol Microcirc,2000,23(224):213-218.
[4]Tomas M.Venous thromboembolism[J].Respircd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1999,159(1):1-14.
[5]van Hylckama Vieg A,Rosendaal FR.High levels of fibrinogen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mainly in the erderly[J].J Thromb Haemost,2003,1(12):2677-2678.
[6]Kucher N,Kohler HP,Dornhofer T,et al.Accuracy of D-dimer/fibrino-gen ratio to predict pulmonary embolism:a prospective diagonostic study[J].J Thromb Haemost,2003,1(4):708-713.
[7]Wuillemin WA,Korte W,Waster G,et al.Usefulness of the D-dimer/fibrinogen ratio to predict deep venous thrombosis[J].J Thromb Haemost,2005,3(2):385-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