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学君,陶 庆,徐德琴(.武警安徽总队医院药剂科,安徽合肥3006;.解放军08医院药剂科,上海00336)
氟西汀(fluoxetine hydrochloride,FLU),即(±)-N-甲基-3-苯基-3-[(2,2,2-三氟-P-甲苯基)-氧代]丙胺盐酸盐,是一种选择性的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SSRIs),由美国礼来公司研制,于20世纪90年代初上市,具有良好的振奋情绪、改善抑郁效应,目前被当作一线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1,2]。与多数SSRIs不同,氟西汀有较长的半衰期,并呈现非线性药代动力学过程和较大的个体差异[1]。对于FLU的血药浓度测定多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HPLC-UV)[3]或荧光检测[4]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5~7]测定。其中前者的检测灵敏度受到一定限制,不能满足低浓度的测定[3,4];而LC/MS法对仪器设备要求较高,不适宜于普通医疗机构应用。在上述方法中,样品预处理多采用液-液萃取[3,4,7]或固相萃取法[5],前者操作较繁琐,后者成本较高。笔者采用蛋白沉淀预处理法和HPLCUV检测建立其快速、简便的血药浓度检测方法,以便为临床个体化药物治疗进行治疗药物监测服务。
1.1 药品与试剂 盐酸氟西汀标准品(批号: 100513-200401,纯度98.5%),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产品。乙腈为德国MERC公司产HPLC纯溶剂;磷酸氢二钠(分析纯,纯度>99.0%)由天津金汇太亚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氢氧化钠(分析纯,纯度>96.0%)由上海之臻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超纯水为本院制剂室自制去离子双蒸水。
1.2 血浆样品预处理 精密量取人空白血浆200 μl于1.5 ml离心管中,精密加入400 μl乙腈,涡旋混合2 min后,14 000 r/min离心10 min,吸取上清液,0.45 μm滤膜过滤,精密量取滤过液350 μl,40℃氮气吹干,精密量取流动相100 μl溶解完全后,24 h内进样测定。
1.3 仪器 LC-10ATVP泵(日本岛津公司);SPD-10Avp检测器(日本岛津公司);N2000工作站(浙江大学智达信息工程有限公司);VXH旋涡混合器(上海和欣科教设备有限公司);TGI20M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湖南凯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1.4 色谱条件 色谱柱:Hypersil ODS2(5 μm,4.6 mm×200 mm);流动相:乙腈-25 mmol/L磷酸盐缓冲液(pH=6.5)=34∶66;流速:1.2 ml/min;紫外检测波长:227 nm;柱温:室温;进样量:20 μl。
2.1 色谱行为 取人血浆样品按1.2下方法处理,按1.4色谱条件下进样,所得色谱图如图1所示。由图可见FLU的色谱峰保留时间约为10.2 min,峰型对称。
2.2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量取FLU对照品溶液适量,加入一定量的人空白血浆稀释成浓度为0.5、1、2、5、10、20、50 ng/ml系列对照血浆样品,涡旋混匀后分别按1.2项下方法预处理样品后,进样20 μl,以平均色谱峰面积(n=3)对FLU血浆浓度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为C=3.185×10-4A+0.1338,相关系数r=0.996 9。结果表明FLU在0.5~50 ng/ ml浓度范围内血浆样品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FLU的最低定量限(LLOQ)为0.5 ng/ml,RSD为14.53%。
2.3 特异性试验 考察6个不同个体空白血浆色谱图、空白血浆加氟西汀对照品色谱图,血浆内源性物质均不影响FLU的测定,如图1-A、B所示。
图1 FLU血浆样品的HPLC色谱图A-FLU标准对照血浆样品;B-空白血浆;C-受试者服药后6 h血浆样品
2.4 提取回收率试验 精密量取FLU标准品储备液适量加入到空白血浆中,分别配制低、中、高浓度约为1、5、50 ng/ml的标准对照血浆样品各5份,按1.2项下方法预处理后进样分析。另取相同浓度的FLU标准液,直接进样测定。分别记录峰面积,计算提取回收率。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FLU在血浆样品提取中的回收率(n=5)
由上表可见,本方法的提取回收率较稳定,且基本达到了75%以上。
2.5 方法回收率 分别配制低、中、高3组浓度FLU标准对照血浆样品各5份,按1.2方法预处理后连续进样,将计算结果与配制浓度相比,计算方法回收率,结果见表2。
表2 血浆样品中FLU浓度测定方法回收率(n=5)
结果表明方法的回收率良好。
2.6 精密度试验 于日内不同时间配制低、中、高3个浓度各5个对照血浆样品,按1.2方法处理后测定,代入回归方程,得日内精密度。于第1、2、3天分别配制测定,代入当天回归方程,得日间精密度。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血浆样品中FLU含量测定方法精密度(n=5)
结果表明,方法的日内、日间精密度良好,符合体内药物浓度测定的基本要求。
2.7 稳定性试验
2.7.1 样品存放期的稳定性 取空白血浆数份,分别加入FLU标准溶液,使血浆中FLU的浓度分别为1.0,5.0和50.0ng/ml,放置在-18℃的冰箱中,分别于第0天和第30天取样分析,考察其在存放期间的稳定性,结果见表4。
表4 样品在存放期间稳定性(n=3)
以上数据说明该生物样品在-18℃的冰箱中至少能保存30 d。
2.7.2 样品冻融稳定性 取空白血浆数份,分别加入FLU标准溶液,使血浆中 FLU的浓度分别为1.0,5.0和50.0 ng/ml,放置在-18℃冰箱中,然后反复冻融3次测定其浓度,考察其冻融稳定性,结果见表5。
表5 样品反复冻融稳定性(n=3)
以上数据说明该生物样品在冻融3次后仍较稳定。
2.7.3 样品在进样器中的稳定性 取空白血浆数份,分别加入FLU标准溶液,使血浆中FLU的浓度分别为1.0,5.0和50.0 ng/ml,血样预处理后作HPLC分析。然后将溶液放在进样器中24 h后取样测定,从而考察样品在进样器和流动相中的稳定性,结果见表6。
表6 样品在进样器中的稳定性(n=3)
以上数据说明该样品用流动相溶解后在进样器中保存24 h后仍较稳定,故预处理后样品液在试验过程中保持稳定,能够满足试验方法学要求。
2.8 临床应用 患者8名,男性6名,女性2名,年龄19~71岁 ,平均(42.75±19.22)岁 ,口服FLU分散片(百优解,20 mg/片)20 mg后6 h采取静脉血1 ml,离心分离血浆后按1.2项下方法预处理,并进样测定其血浆FLU浓度(图1-C),结果见表7。全部患者的浓度范围为5.35~18.77 ng/ml,平均为(12.06±5.61)ng/ml。
表7 8名患者口服20 mg FLU后6 h的血药浓度
FLU是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的抗抑郁药物,且其临床应用近年来已有较大扩展[2]。但是,由于该药物在体内呈非线性药代动力学,且代谢过程受P450酶多态性及合并用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1],使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在临床重点患者中进行其血药浓度监测具有必要性。
文献[3,8,9]分别报道了HPLC-UV检测FLU的血药浓度检测,基本都采用了液-液萃取法处理血浆样品,但是操作相对较繁琐,方法的LLOQ均在10 ng/ ml左右,不能满足更多低浓度样品的测定。文献[6]报道采用蛋白沉淀预处理方法,简化了操作过程,笔者对其进行了优化改进,使LLOQ可达到0.5 ng/ ml,提高了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且整个操作较为简便快速,可满足于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和其它目的血药浓度测定的需要。
对8例患者服药后6 h(理论达峰时间[10])的血药浓度测定结果表明,本法在上述临床应用中尚未见患者合并用药的干扰,适合用于临床治疗药物监测。但测得浓度个体差异较大,如何应用本法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服务,鉴于测定标本数量有限,尚待进一步积累数据考察。
[1] Cheer SM,Goa KL.Fluoxetine:a review of its therapeutic potential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ill-ness[J].Drugs,2001,61(1)∶81.
[2] 汪春运,臧家平.氟西汀的临床应用[J].医药导报,2005,24 (10):897.
[3] 刘伟忠,陈清霞,黄伟侨,等.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氯氮平与氟西汀的浓度[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1,27 (3):243.
[4] 李迎春,姚国灿,郭兴杰,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脑微渗析液中氟西汀的浓度[J].中国药房,2006,17(5):341.
[5] 何 娟,周志凌,李焕德.HPLC-MS同时测定4种新型抗抑郁药物的血药浓度[J].药物分析杂志,2005,25(12):1428.
[6] 贾晶莹,张梦琪,桂雨舟,等.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7种抗抑郁类和5种抗精神病类药物的血药浓度[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0,7(5):272.
[7] Franceschi L,Faggiani A,Furlanut M.A simple method to monitor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fluoxetine and its major metabolite for pharmacokinetic studies[J].J Pharm Biomed Anal.2009,49(2):554.
[8] 肖 红,周 群,张石宁,等.HPLC测定人血清中氟西汀的浓度[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0,8(4):36.
[9] 李 玲,袁 波,朱荣申,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抑郁症患者血清中氟西汀的浓度[J].中国药学杂志,2002,37(l1): 855.
[10] 邵庆翔,李 川,张美云,等.盐酸氟西汀分散片和胶囊的生物等效性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3,12(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