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 张京娟 樊尚春 李成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北京 10019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呼唤大批工程领域的优秀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1]。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而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是提高质量。为尽快跨入一流大学的行列,我国不少重点大学都制定了各种规划和战略,但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不仅需要增添硬件设施、引进大师名家、建设优势学科、改革教学内容等,其人文环境和大学精神也不容忽视。一流大学和一般大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大学文化的蕴涵及其体现出来的对学生的人文关怀[2-3]。因此,高校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在人文方面要注重服务于学生的细节。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载体之一[4],也是其能够成为一所名校的重要因素。
新加坡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人”成为新加坡唯一的巨大潜在资源。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对本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素质提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系统之一,有许多宝贵经验和先进理念供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借鉴和吸收。2011年2月笔者受邀去新加坡的大学访问,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新加坡国立大学(NUS)进行了参观交流。通过感受国外高校的教学环境与教育文化,结合当前我国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世界一流大学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围绕服务于学生的主旨,对高校的人文角色进行探讨。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大背景下,“特色决定生存”已经日益成为共识。这两所大学与外面的喧嚣世界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办学开放化。在这里,首先你找不到正式的大学校门,也许在闲庭信步时你已步入校园;在校园里,会看到不同肤色的学生;在图书馆里,你可自由进出,同时内设讨论区,学生可进行交流、碰撞灵感,这无形之中拉近你与这所学校之间的距离。新加坡的大学开放性还体现在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使研究生接触到国际前沿问题。例如,蓬勃的国际关系网及国际合作项目已成为新加坡NTU与全球紧密相连的重要标志,迄今较主要的一些国际合作项目包括新加坡-斯坦福伙伴关系、新加坡-麻省理工联盟、新加坡-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学联盟等。
2)管理规范化。一流大学有完备的制度和一流的管理,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在课程教学方面,教授有授课要求,教学过程视频上网,便于学生的课后复习,也是对教学质量的一种监督,同时采用学生评教方式获取教学效果反馈,但评价结果的使用非常谨慎;在考试考核方面,对学生要求严格,出现违纪事件将严惩处理,同样,学校设有投诉机制,也会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申诉进行甄别对待。
3)生活多彩化。这里的研究生一样面临有压力,例如,新加坡NTU、NUS同样要求博士研究生毕业时必须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毕业标准总体上是高于国内,科研压力也比较大。因此,形式多样的、调节情操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以NTU为例,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知名政要和学者的讲座论坛,流行歌星校园签唱、文艺节、音乐会等几乎每周都有,以及众多协会社团组织的特色活动,如远足、围棋、潜水、品酒、交流、舞会等。
当前我国高校正积极努力地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教学、科研、人事、管理等方面实施了系列改革和实践。而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生活在“象牙塔”里的研究生更需要高校的激励引导与关爱培养,才能使他们积极正确地面对现阶段的压力和困惑,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下坚持主旋律。
目前,一些大学深受政治和官场文化的影响,学术气氛在不断淡化,学而优则仕、经商文化、学术不端、低俗文化等现象在上升,使得青年学生感到迷茫与彷徨,甚至选错了方向,隐藏在其后的其实是一种大学文化。一所一流的大学需要有优秀而独特的大学文化,只有用一流的大学文化进行人才培养才能获得巨大成功,而非仅仅在换校门、盖高楼上做文章。大学文化又是通过校园环境、制度规范、校训校风、培养风格,以及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文化修养与精神面貌等展现。研究型大学通过营造“以学术为主导的主旋律,敢于评判和实践的创新精神”,使积淀在大学灵魂与血脉之中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赋予大学生特质,使文化力渗透于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中,让他们“少一些浮躁、多一些问题”,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实现自我价值提供重要的信念支撑。
大学是关于人的,由于国情不同,国内高校在开放程度、国际化、多元化等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仍有较大差距,但“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宗旨是一致的。因此,要有一个高度动态的、健康的人文系统来维系整个大学的环境,通过点点滴滴的细节体现大学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以新加坡的大学为例,学生比较集中的地方是食堂或运动场,但与国内不同的是,NTU食堂没有大门,提供免费Wi-Fi无线接入,从而一地多用。学生用餐后仍可进行自习或小组讨论,特别是整个食堂24小时开放,半夜里学生还可来此上网、自习、看书。
由于学校特点、教学资源及气候环境等因素,国外的一些有效措施并不一定便于借鉴,国内高校需结合自身优势,实施“以学生为本,关注细节,创建学术主导的校园氛围”的质量工程。网上学生反映,一些高校教室资源有限,考试周期间无法找到教室,甚至需要通宵占座;饭菜单一、份量不够,与后勤师傅发生争执;学校服务信息不明晰、不及时,以及学生反馈无下文;等等。总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校友是高校的宝贵资源与财富,他们的口碑反映了母校在其心中的地位及管理效果。通过完善学习资源、公共信息、饮食寝居、意见反馈等学生管理的建设,打造学习、科研与生活的外在良好环境,不能让他们带着遗憾、失望阔别培育多年的母校。
高校为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提供了相对安静的学习港湾,但即使有良好的外在小环境,经济拮据、科研压力、生活单调及严峻就业等现状也会拨弄他们的内心,一些人变得抑郁、焦躁、冲动,甚至选择轻生。这种现象在新加坡的大学也同样存在。
相对于国外,国内高校一般也都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但同时院系还安排有学生工作组。这种以“校级学生主管机构—基层学生主管机构—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骨干”为体系的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在国内是非常有益的。作为大学生与高校之间的桥梁,这种管理体系既为学生提供可以倾诉、咨询与反馈的有效渠道,也便于学校及时了解、管理与服务学生,制定应急措施。这一方面需要对基层从事一线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学生干部进行心理、社交和人文等方面的专业化培训与职业化建设;另一方面,需依托专业医疗诊疗机构、学校心理辅导中心、院系学生负责人、导师、学生,甚至其家人,构建“预防—确诊—治疗”的多方交互机制。作为实施主体,高校在运行这种机制过程中既要有弹性,以协调多方意愿,又要有原则性,以避免突然事件发生。
[1]王永生.高水平特色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5-18.
[2]王勤,韩艳.一流大学与大学精神[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6):137-142.
[3]顾明远.铸造大学的灵魂: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所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3):48-49.
[4]纪宝成.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J].中国高教研究,201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