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引发的思考

2012-01-29 20:32丁宁宁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年24期
关键词:颗粒物环境保护环境

丁宁宁

沈阳汽车工业学院 沈阳 110141

1 引言

2012年2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历时4年修改后,PM2.5终于写入“国标”,纳入各省市强制监测范畴。与现行的标准相比,“新国标”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这也是公众对纳入国标呼声最高的两项指标。同时,2012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了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1]。

然而,近日的一份由民间环保组织“广州蓝天行动小组”发布的一份《广州市大学生对PM2.5的关注程度调查》显示,大学生对PM2.5的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都较低,对政府工作更是一知半解。该报告在4月期间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调研了967名在校大学生对PM2.5的认知程度和治理建议,其中,表示知道PM2.5是一种极小的入肺微粒的还不到总的被访人数的一半,近3成的学生完全不知道PM2.5是什么。

2 何谓“PM2.5”

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PM2.5的标准最早是由美国在1997年的时候提出来的,目前世界上很多的发达国家都把PM2.5列入一个评价空气质量的标准。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3 “PM2.5”对人体的危害性

2002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就曾提到,如果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 μg/m3,死亡风险就开始上升。这篇论文分析了一项长期研究中参与者的死亡率和空气污染之间的关系,发现死亡率升高与PM2.5和二氧化硫的污染有关联[2]。

虽然在自然过程中,也会产生PM2.5,但其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人类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转变为PM2.5。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20大小,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长期暴露在这种环境中,这些细颗粒物吸附的重金属物或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可能导致肺部肿瘤出现。老人、小孩、心肺疾病患者以及体质较差的人,都是PM2.5污染的敏感人群。

还有一些发现,让人更加担忧。近年的一些报告显示,人类的生殖能力正在明显下降,环境污染被认为是罪魁祸首。来自波希米亚北部的一项调查,对接触高浓度PM2.5的孕妇进行了研究,发现高浓度的细颗粒物污染可能会影响胚胎的发育。更多的研究发现,大气颗粒物质的浓度与围产儿、新生儿死亡率的上升,低出生体重、宫内发育迟缓,以及先天功能缺陷具有相关性。

4 如何提高大学生对“PM2.5”的认知程度

大学生对PM2.5认知程度不高只是表面现象,这折射出大学生的环保知识贫乏,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目前大学课程中缺少环境教育的课程,学生缺少获取环保知识的渠道,也少有参与环境保护志愿工作的体验,这些是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

环保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环保教育必须从学校抓起,让学生明白环保知识,通过多角度、多方式地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身活动中主动乐意、轻松自然地接受环保理念。

4.1 政府与学校结合,开展对PM2.5知识的宣传活动

环境保护不是某一个部门和某一个人的责任,环境保护是重要的公共事务,是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群众有权参与,保护环境是为了人民群众,环境保护必须依靠群众。

政府应与学校联合起来,多开展些有关PM2.5知识的环保宣传活动。可以在现场通过设立宣传咨询台,悬挂“关注PM2.5”主题宣传标语,摆放含有PM2.5危害和绿色生活方式等内容的环保图片宣传展板,分发印有PM2.5概念、来源、危害、治理方法、监测手段及我国PM2.5的环境监测实施时间等内容的宣传单等形式,向学生宣传PM2.5的有关知识。通过这样的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对PM2.5的知晓度,使其初步了解PM2.5的有关知识,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关注、参与环保的热情,同时强化大学生自身对PM2.5知识的掌握,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2 高校应开设环保教育课程,大力发展环保社团活动

现在大部分高校都没有环保知识普及的选修课程,一般必修课更加不会考虑环境教育。高校环保社团组织的活动也不一定得到学校的支持,如果涉及校外环保议题,学校更加不会鼓励学生参与和讨论。

首先,高校应多开设环保教育选修课,鼓励学生多参与环保社团活动。高校可以开设环境与人类社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与健康、环境与资源等课程,供各专业学生选择。通过公共基础课程渗透环保理念、组织社团活动参与环境保护等方式,致力于让环保教育课程全面走进课堂。开设的课程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各门课程也可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由课外实践活动和参观环保教育基地等辅助方式来组织教学。

其次,高校也可以在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渗透环保知识。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理念,让学生明白爱护环境,是大家共同的责任等道理。比如,在高校的基础课教学中,可以将正规的生态环保基础知识、环保政策、法规系统教育知识纳入高校“两课”教学中。这样就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能够认识到当前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接受环境伦理观;了解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污染防治的方法。只有在全校普及环境保护教育,才能使环境教育真正成为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才能达到普及高校环境教育的目的[3]。只过通过环保教学与宣传,才能提高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才能进一步让学生了解PM2.5及更好地掌握防控PM2.5的方法。

4.3 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渗透环保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环保自律意识

大学生在校园生活环节中,也蕴含着环保教育的内容。学校应抓住契机,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在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设立“环保沙龙”,让大学生在“环保沙龙”中相互探讨,相互研究;在教学楼、寝室楼附近设立分类垃圾箱;在环保社团活动室设立废水循环处理系统;在校园内禁烟,张贴禁烟标识;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合格的“节能先锋”,骑自行车或步行代替驾车出行,减少污染,减小碳足迹。

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拥有较强的环保意识的,并已将环保理念贯彻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实际工作重点就在于调动小部分对环保不甚积极的学生,同时强化多数学生已有的环保观念,从自身做起,把环保做好、做深,为学校社会营造优美和谐的环境,把环保观念真正植入人心。

5 结论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对大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尝试和探索,逐步丰富大学生环境教育的基本理论,为落实环保国策作出贡献。时下PM2.5这一空气质量监测概念的兴起,更让人们认识到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做的很不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学习,必须让全社会真正意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环境应是每个公民应尽义务。

[1]王硕.PM2.5强制监测写入“国标”[N/OL].[2012-3-15].http://news.sina.com.cn/o/2012-03-01/032424037818.shtml.

[2]李劼.PM2.5:小心进入肺泡的毒气弹[N].南方日报,2011-12-13(3).

[3]缪瑞.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谈高校环境教育[J].高教论坛,2006(5):52.

猜你喜欢
颗粒物环境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南平市细颗粒物潜在来源分析
错流旋转填料床脱除细颗粒物研究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多层介质阻挡放电处理柴油机尾气颗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