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萱 余静 鲍小红
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首要任务是加快医院建设,促进学 科发展,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需求[1]。为了更好地给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满足患者的需求,笔者所在医院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兴建了第一综合住院大楼,于2011年10月新病房大楼落成并投入使用,儿科也随之搬入新病房,如何在搬迁过程中杜绝安全隐患,防止搬迁过程中突发事件发生,成为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科室遵循院部统一搬迁方案,结合科室自身特点,认真讨论,统筹安排,确保了医疗、护理质量安全,顺利完成搬迁工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儿科是一个综合性科室,设有新生儿室、儿童监护室、普儿一病区、普儿二病区、日间病房、门诊六大板块,除儿科门诊外均涉及搬迁,其中还涉及儿科日间病房与急诊科日间病房整合的交接,儿外病房与儿内病房整合的交接,搬迁工作复杂,搬迁任务重,难度大。搬迁的儿内患儿126例,儿外患儿17例。其中危重症23例,占转运的16.1%,带呼吸机转运1例,占转运的0.7%。精密仪器102台,其中呼吸机9台,监护仪29台 婴儿暖箱28台,输液泵32台,辐射台4台。
1.2 方法
1.2.1 搬迁前充分的安全评估 安全管理是保证患儿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质量缺陷,提高医疗水平的关键环节[2],在科主任、护士长组织下科室反复召开质量会议,对搬迁工作进行评估,共同讨论搬迁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措施。讨论确定的安全隐患有8条:(1)医护人员对搬迁工作认识不足,思想消极给搬迁工作带来安全隐患。(2)专业扩展,人力相对不足的安全隐患。(3)新病房环境陌生带来的安全隐患。(4)精密仪器搬迁中零部件的损坏或丢失。(5)医疗运行文书及管理资料的丢失。(6)药品、物品摆放位置的改变带来的用药差错。(7)患者转运中病情变化,转运及交接过程可能造成身份识别错误。(8)患儿转运及交接过程中可能造成交叉感染,尤其是新生儿、危重症患儿。
1.2.2 风险管理运用到搬迁工作中
1.2.2.1 成立搬迁安全管理小组 安全管理小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及各区域副主任、副护士长、责任组长医师、责任组长护士组成,主要职责是加强与院部搬迁管理部门的联系并传达落实搬迁精神,分析并通过搬迁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制定搬迁预案和流程,细化参与搬迁人员的职责,列出风险培训内容并负责人员的培训,搬迁中承担对外联系协调及督导搬迁计划的落实,保障搬迁各个环节的安全。
1.2.2.2 制定患者搬迁应急预案 为妥善处置搬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根据院部总体搬迁方案,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定出儿科病儿搬迁方案,并与院部搬迁管理部门沟通取得认可。全科六个区域分四个时段搬迁,每个时段2 h,制定出搬运的统一路线,明确搬运物品的电梯与转运患者用电梯。确定新生儿区和监护区搬迁后再进行治疗,其余区域完成当天日间治疗后再搬迁。新生儿区因是无陪伴管理,是搬迁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减少搬运中人流带来的院感及其他安全隐患,搬迁时间定在早晨5:00~8:00,监搬运护室区在8:00~10:00搬迁,普通病区在16:00~18:00搬运,日病房在18:00~20:00搬运。
1.2.2.3 制定完善的搬迁流程 以病区为单位分为病情评估组、送出组、护送组、接受组,每组成员由医生和护士组成并设有一个负责人,病情评估按轻、中、重区分,由各组医生负责,送出组搬迁前1 d负责编好患者现住床号和搬入新病区的床号,并在手腕带及病历牌上写好患者相关信息(患者姓名、病案号、原床号、搬运后楼层及床号)造册,一式三份,一份交医院医务处、一份科室留底、一份下发各组负责人,送出组人员将带好手腕带转运的患者、病历、病人搬迁表与护送组核对交接后签名,落实责任人,护送组负责途中的安全和治疗,到达新病房后与接收组交接签名,接收组认真查对后负责患者治疗或环境、搬迁后注意事项等介绍。
1.2.2.4 急救技能的培训 医疗技术人员在医疗风险管理中承担直接责任,执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流程,熟练的技术,是降低医疗风险的有效措施[3]。由于原老病房无中心供氧及中心负压装置,故搬迁前进行了专项培训并人人考核过关,同时再次培训了心肺复苏、心电监护、呼吸机、简易呼吸器使用操作技能,规范转运中必备的急救药物及器材的准备,使医护人员了解转运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提高了风险意识和抗风险能力。
1.2.3 完善搬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2.3.1 搬运前做好动员工作,统一认识 由于儿科工作量大,人员相对紧缺,搬迁风险较高,部分工作人员担心在搬迁过程中得不到领导的帮助与支持,怕承担责任,思想上处于被动状态,科室利用科务会、质量会、晨会等时间持续传达院部搬迁方针与政策,组织参加院部的各项搬迁培训,告知科室搬迁计划与方案,当知道院长凌晨5:00亲自指挥新生儿搬迁工作时,大家更是备受鼓舞,全体人员无一例休息积极投入到搬迁工作中。
1.2.3.2 提前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 搬迁前科主任、护士长分别组织各区域人员到新病区熟悉环境,了解新病区布局、设施、安全通道,并进行预演练,避免因环境生疏引起心理不适反应及安全隐患,同时要求夜班老师提前1小时到岗接班,熟悉搬迁后的新病区,认真交接患者、药品、物品、仪器设备情况,严格查对,保证夜间工作质量与安全。
1.2.3.3 新病区环境的准备 新病区床单元在搬迁前1天准备好,搁物柜与病床做好对应标识,检查病区仪器设备带及呼叫器、电话、计算机、照明、用水设施、洗手间等能否正常运转。尘螨中隐藏着大量微生物[4],故搬迁前保洁人员进行全面的湿式清扫与擦拭,新生儿病房、配奶室、治疗室连续三天空气消毒后进行空气培养,符合院感要求,经院部搬迁安全管理小组批准方可搬迁。新生儿及监护室是院感管理的重点区域,在搬迁前1天晚上再次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洁及消毒处置。
1.2.3.4 转运前物资的准备 将新增的设备、物资直接进入新病区,根据区域特点安置妥当并做好标识,总务护士提前1周计划物品请领,避免过多计划造成搬运负荷。各区域办公、总务护士按要求提前落实新病区一、二治疗室、医护办公区域各种用物及运行医疗、护理表格、文书的放置位置并做好标识,按标识准备好用物备用,按规范准备好新治疗车上运行用物及抢救车用品。可提前转运的物品分类清理,打包并做好标识,在病房搬迁前转运到新病房,节省搬迁时间。
1.2.3.5 人员的协调安排 提前1年做好新病房扩展的人员储备,搬迁前1周做好区域人员整合与调配,搬迁前2天与院部搬迁小组联系,落实后勤部门协助搬迁的人员,取得各部门的支持,记录下搬迁时电工、管工、医疗设备技术人员、计算机中心负责人的联系电话,以应对突发情况。
1.2.3.6 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建立风险共担的医患关系 搬迁前各区域护士长与主管医生召开病友座谈会,告知搬迁的日期和搬迁的地址和楼层,说明科室搬迁计划和安排,并将科室准备工作,搬迁路线及搬迁中的配合与注意事项告知家属,取得家属理解配合,以建立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5]。
1.2.4 配合协作,把握搬迁中重点,确保搬迁过程的质量与安全 患儿的转运是搬迁工作的核心内容[6]。各区域安全管理负责人提前与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协调好平车、轮椅、电梯以及协助物品搬运的工作人员,以保障搬迁路径的通畅。搬迁时由搬迁组长统一指挥,服从安排,医护人员默契配合,责任分工明确,轻症患儿带领家长批量搬迁,新生儿病区患儿及重症患儿是转运中的质量与安全的重点,由一医一护负责搬迁,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儿由2名护士2名医生(一线医生、住院总医生)负责转运,同时心电监监测生命体征,气囊加压给氧。转运中备好抢救物资,在整个转运中还另设有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负责巡查转运途中情况,一旦患儿有突发情况发生即刻协助处理。
1.2.5 严格督查,保证搬迁后的工作质量 新病房搬迁后存在药品和物品存放位置的更换,患儿安置床位的更换等为护理工作埋下安全隐患[7],药品转运由总务护士专人负责,转运前分类包装,转运后双人查对存放,做到标签醒目。为避免忙中出错,要求病情稳定的患儿当天不改动医嘱,患者搬迁完后对所有患儿电脑上的信息、床头牌、手腕带、治疗单、输液单进行查对,夜班人员提前1小时到岗熟悉环境、认真交接。搬迁后因需进一步梳理和改进流程,同时考虑到病区的扩展,人员相对不足会带来安全隐患的实际情况,病区床位实行逐步开放策略。
科室安全管理小组结合儿科自身特点与院部搬迁管理小组加强沟通与协调,通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各区域团结协作,仅用了8 h,五个区域搬迁及一个区域搬迁后移交工作均顺利,无物资及设备仪器等损坏或丢失现象,患者家属情绪稳定,无医疗护理差错发生,各种基础设施、医院局域网、中心负压、中心供氧及呼叫系统运行正常。
3.1 高度重视,统一认识,是搬迁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医护人员是以治病救人为天职,在搬迁中患儿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是优先考虑的问题。病房搬迁需要全体、全员的参与,为避免搬迁中人员的消极心理带来的安全隐患,科室通过及时传达院部的搬迁精神,组织参加各种搬迁培训,让员工充分认识到搬迁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投入到搬迁工作,为搬迁工作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基础。
3.2 搬迁前的充分评估是安全搬迁的重要环节 事前预防是保证安全,降低风险的重要环节。在过去的管理中,过分强调不安全事件发生后的处理,而对不安全事件的预防淡薄[6]本次搬迁中科室管理者首先更新了管理理念,积极组织科室质控人员对搬迁工作进行充分评估,讨论出搬迁中可能发生的八大安全隐患问题,并制定出应对措施。此步骤提高了员工对搬迁安全性的认识,是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重要环节。
3.3 重视搬迁前的统筹规划是搬迁工作顺利的保证 搬迁前科室管理者对整个搬迁工作做好规划,从搬迁前的准备工作到搬迁中、搬迁后的质量与安全控制均落实责任人,并制定出相关岗位职责和搬迁中注意事项,确保每位参与搬迁的人员,既相互配合又分工明确,避免了搬迁时的被动性与盲目性,保证了搬迁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3.4 落实风险管理措施是确保搬迁工作质量与安全的关键环节 任何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降低总风险中人为及系统因素,减少组织上的风险,确保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是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7]。本次搬迁管理者高度重视,成立了风险管理小组,制定了完善的搬迁预案与流程,进行急救技能的培训,责任到人一一落实风险管理措施,是保证此次搬迁质量与安全的关键环节。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保证了搬迁通道的通畅,序井然,工作人员在搬迁中握住了的关键点如危重患儿安全转运,抢救器械的完好率等,不仅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而且也增强了医务人员对风险事件的应对能力。
[1]范关荣.加快医院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改善医院病房拥挤的状况[J].中国医院,2006:10(2):73.
[2]李红丽,叶菲,刘国红.病房搬迁中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管理对策 [J].护理学报,2007,14(9):36-38.
[3]许四虎,江捍平,许若斯,等.医疗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策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3):156.
[4]王鲜平,张秀銮,管晓萍,等.新病房搬迁中医院感染防控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9):1109.
[5]韩跃辉,刘颖青,王宏秋.急诊科搬运工作的实施与护理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7):832-834.
[6]袁凌芳,伍玉清.护理风险管理在院前救护中的应用[J].国家医药卫生导报,2007,13(7):104-105.
[7]李秀华.风险管理策略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护理研究,2007,21(3):63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