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芳
吴江市金家坝学 江苏吴江 215200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只利用语言、文字或辅以一些肢体动作等表达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在黑板上奋笔疾书,自认为讲得很精彩、很透彻,殊不知,下面的学生却听得很枯燥、很乏味。但是,如果在化学课堂中将与教学有关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图像、动画、声音、Flash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以大量的视听信息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
在教学“铁的冶炼”这部分内容时,上课开始笔者首先播放一段以《咱们工人有力量》为背景音乐的炼铁工人在炼铁厂劳动的视频,一下子就使上课的氛围变得很轻松,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了很多,对铁的冶炼过程充满了好奇,教师就此来引导学生学习有关“铁的冶炼”的知识。学生在这样一种高涨的情绪下,就能较快地接受和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巧妙地创设导入新课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如在讲述“奇妙的二氧化碳”前,笔者将“猎人和狗同时进入山洞,狗死了,人还活着”的故事制作成Flash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会联系生活经验,去思考、分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从第三章开始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这部分内容涉及到微观世界。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如果仅仅依靠听教师课前组织好的语言来讲解去理解是很难的,毕竟在缺乏直观感觉下形成的概念相对比较模糊。若运用信息技术,将微观世界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化微观为宏观,化复杂为简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形成正确、清晰的概念,从而有效地掌握知识。
笔者在讲解分子、原子时,将书上的水分解过程制作成动画,学生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水分子在通电后,每一个水分子先分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而后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这样学生既理解了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分子由原子构成,又从微观角度理解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而原子本身并没有变化,也理解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另外,在讲解“原子的构成”时,也可以利用多媒
体把原子的结构、电子在原子核外如何作高速运动、原子核的大小等制作成动画,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子的内部结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实验的危险性大,有的实验无法实际操作,还有的实验对设备的要求高或者比较费时,如果这样的一些知识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将很难理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这时利用信息技术,以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经常要引导学生对不同时期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比较、总结等。如在复习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有无异同等,若教师用传统的手段把装置图一一画在黑板上,很浪费时间;用挂图展示,又没有动态效果;更不可能把做过的实验再重复地演示一遍。若此时利用多媒体的文字、声音、图像、表格等动态地再现化学实验,学生只需通过鼠标的移动,就可以很快地完成对实验装置的组装。还可以通过常见错误的装置的呈现来进行反馈,有效地调动学生感官上的信息接受和思维上的信息处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初中化学中有很多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但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学生都不可能有直观的感受和亲身的经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帮助学生学习此类知识。如教学沪教版上册“自然界中的水”,最后是关于“自来水厂进化水的过程”的介绍,书本上只有静态的图片,学生也只能获取一些零碎的片段。笔者在讲授这部分知识前,将水的进化过程制作成Flash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看了就有一目了然的感觉,事半功倍。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促进化学教学的发展,教师教得省心,学生学得开心;教师能把自己的想法更生动地展示出来,学生能更直观地去接受新知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适时地、科学地、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让化学课堂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