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鹤凤
(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鹤岗 154101)
我科自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共对118例择期手术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心理护理。其中男67例,女51例;年龄8~72岁;文化程度:受过高等教育30例,中等教育65例,初等教育23例,均为意识清楚,无精神障碍患者。
病人患病后,往往会有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不安,尤其是手术病人,常常是迫不得已的,导致手术前患者从心里产生极大的压力,出现焦虑、恐惧等症状。
担心自己是否得了不治之症或担心手术医生技术水平及手术是否安全等,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如留置尿管、灌肠、插胃管等。
如医务人员态度,手术室温度等。
3.1 加强护患沟通,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反应
心理护理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理,其根本特点在于它通过护士的态度、言语、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识,从而改变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而达到防病治病,加速康复和提高生命质量,保证身心健康的目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从患者入院开始。热情接待患者,帮助其熟悉环境、人员、制度,并使患者简单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让其尽快适应医院的生活,从而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3.2 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共性与个性心理护理
(1)共性需求。每一位手术患者都希望由名望较高的医生为自己做手术,都希望手术能安全,痛苦少,更希望医护人员能尽心尽力的精心照顾和给予帮助。护理人员应利用各种治疗、护理的机会主动多接触患者,用轻柔而礼貌的语言与之交谈,并认真倾听。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生活上给予更多的照顾,以热情的态度、优良的护理服务和舒适的环境取得患者的信任。(2)不同的需求。由于文化层次、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的不同,病人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如经济能力差的病人,最关心住院和手术费用问题;文化层次较高的病人则对自己的治疗和手术要求有较高的透明度,而老年患者是患病后不愿与他人来往,要求住安静的单人间,最希望的是儿女们的精心照护和医护人员的重视,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作用,对于存在的经济问题,护士尽量为患者排忧解难,建议医生在整个治疗中考虑患者费用问题,尽可能节约。同时,通过联系安排患者亲属、朋友等前来探视,安慰鼓励患者,术后常规使用止痛泵,以减轻痛苦等。
3.3 介绍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手术室的设施、设备,让患者消除陌生恐惧感,病房护士还应介绍手术医生和护士情况,在病人面前树立手术医院的威信,以增加病人安全感。
3.4 术前向病人说明术后必需或可能留置的多种引流管、导尿管、胃肠减压的目的和重要意义,术后各个部位放置引流管的时间长短、更换、保护方法、注意事项等,防治病人醒来恐惧。
3.5 术前健康宣教,消除不良心理因素
患者从入院就盼早日手术,一安排手术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日的前1d晚上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病人术前的这种恐惧和焦虑,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为此应当进行术前心理咨询,咨询应由有权威的医生和护士进行,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向家属详细交代病情,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要对手术的安全作肯定保证,权威性的咨询对病人获得安全感极为重要,还要依据不同的病人,用其恰当的语言交代术中必须承受的痛苦,届时应有思想准备。对于危险性大、手术复杂、心里负担重的病人,还要介绍有关专家是怎样反复研究其病情并确定最佳手术方案,并突出强调他本人在手术中的有利条件等,使病人深感医护人员对其病情十分了解,对手术是极为负责的。
3.6 注意联合周围人群力量
如其他患者、家属以及医生,让病人知道大家都很关心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针对性地组织做过同类手术的病人交流,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用现身说法对术前病人的情绪影响较大,可稳定病人情绪,使其消除不必要的顾虑、恐惧和紧张。
研究表明患者术前普遍存在紧张、焦虑、不安、抑郁、失眠、悲观等不良心理状态,特别是临近手术日期时,患者的忧郁达高峰。患者更迫切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关心及照顾。正确及时的术前心理护理并给予恰当护理干预后,可解除患者顾虑,消除不良心理因素,愉快接受手术。心理护理对消除术前病人不良心理反应效果显著。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各种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影响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心理因素对手术安全性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做好手术病人术前心理护理,对控制术中出血量和预防术后感染都是有益的和必要的,并可使病人正视现实,稳定情绪。总之,全面掌握每一位手术病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要,对每位手术病人做好手术前期的心理护理,做好术前宣教,通过讲解,将有关手术信息提供给病人,有助于降低因信息缺乏而引起的焦虑、恐惧、紧张,增强对手术的信心,对手术的顺利完成和病人身体的康复均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