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华
(湖北黄冈市蕲春县刘河中心卫生院 湖北黄冈 43530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进行性呼吸困难伴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目前临床吸痰方式主要为开放式气管内吸痰(OS)和密闭式气管内吸痰(CS)。本研究拟观察CS对ARDS患者动脉血气的影响,总结行CS的护理措施。
36例ARDS患者均为2007年4月至2010年6月期间ICU住院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病人,根据相关文献确诊为ARDS[1]。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开放式气管内吸痰组(A组,n=18例)和密闭式气管内吸痰组(B组,n=20例),其中A组中男13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50.7±12.5)岁;B组中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51.5±11.8)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诱发原因等各方面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OS组:高浓度氧气常规吸入治疗后,撤除呼吸机经气管导管或气管切开导管等方法给予吸痰治疗;CS组:在保持呼吸机正常工作状态的情况下,打开三通装置系统,将密闭式吸痰管放置进去予以吸痰治疗,上述吸痰过程需要在密闭环境状态下进行。2组患者吸痰时负压需要控制在80~100mmHg范围内,如果插入吸痰管后感到明显的阻力,则需要将吸痰管上提1cm距离,打开负压控制后,吸痰管需按边旋转,边吸引和边退出的方法操作,整个操作手法要轻柔和准确,吸痰时间应少于l5s,连续吸痰次数勿>3次。
分别在吸痰前1min、吸痰后3min和吸痰后20min等时间点,抽取2组患者桡动脉处血液1.5mL进行动脉血气指标检测和分析,动脉血气指标为: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动脉血液pH值。此外还需记录2组患者吸痰操作耗费时间。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2组动脉血气指标及吸痰耗费时间之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患者吸痰后3、20min与吸痰前1min比较,动脉血气指标如PaO2、SaO2等出现明显下降(P<0.05);B组吸痰前后上述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
开放式吸痰操作平均耗费时间为(160.4±17.8)s;密闭式吸痰平均耗费时间(92.7±11.6)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采用密闭式吸痰方法可以明显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同时还可减轻患者心理恐惧感,此外还可避免环境污染和呼吸机交叉感染现象的产生。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耐心细致的解释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努力增强患者的信任感。
当患者出现烦躁、咳嗽不止、呼吸窘迫等临床症状,肺部听诊有明显痰鸣音,血氧饱和度出现明显下降,或者患者更换体位时,均应掌握恰当时机进行吸痰治疗,尽量减少吸痰操作的次数,从而减少吸痰管对患者气管造成的机械性刺激作用[2]。
目前机械通气治疗多采用加温湿化和间歇气管内滴注药液,这样可有效保持呼吸气道的湿化状态。将无菌蒸馏水加入到呼吸机湿化罐内,加入的蒸馏水液体量应平齐刻度线,使得温度为32~36℃,间歇气管内则需要滴注0.45%浓度的低渗盐水[3]。
密闭式吸痰管连续使用时间不应超过1d,每次更换吸痰管的时候应及时贴上时间标签,当薄膜护套出现破损情况时,应及时更换清洁无菌的薄膜护套[4]。吸痰操作过程应强调无菌原则,防止患者肺部感染和呼吸气道粘膜损伤。
吸痰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观察患者皮肤、嘴唇是否出现紫绀等情况,观察患者双侧胸廓起伏、双肺呼吸音、节律与呼吸机之间是否处于同步状态。
护理人员在吸痰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促进痰液的有效排出,以保证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草案)[S].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4):203.
[2]张兰芳,朱秀华,张玲.适时吸痰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11):12~13.
[3]丁彩儿,李剑萍,丁国芳,等.气管切开后不同湿化液对气道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0):872~874.
[4]尚彩花.ARDS患者机械通气中密闭式吸痰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9,24(9):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