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幔 陶银贵
异位妊娠属于妇科常见急腹症,可采用开腹手术治疗,但是开腹手术创伤较大,患者恢复慢。腹腔镜技术在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目前应用腹腔镜手术方法治疗异位妊娠效果显著。本文观察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8年3月-2011年3月异位妊娠患者共80例,以上患者均经腹部B超检查显示宫腔内未见妊娠囊,在盆腔附件有包块或者伴有盆腔积液影像表现,以上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所选患者均表示有生育要求。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年龄19~31岁,平均(25.6±3.2)岁;平均停经时间为(53.7±3.9)d;临床症状:显著腹痛患者24例,阴道出血患者35例;异位妊娠所在部位:输卵管妊娠患者36例,子宫角部妊娠患者3例,卵巢妊娠患者1例。对照组患者40例,年龄18~32岁,平均(24.9±2.8)岁;平均停经时间为(52.6±4.2)d;临床症状:显著腹痛患者23例,阴道出血患者34例;异位妊娠所在部位:输卵管妊娠患者37例,子宫角部妊娠患者2例,卵巢妊娠患者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停经史、临床症状及异位妊娠所在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异位妊娠具体情况,分别行输卵管切口取胚术、输卵管伞端挤取胚术。观察组患者实施腹腔镜下的输卵管切口取胚术及输卵管伞端挤取胚术。两组患者均在术后给予抗生素抗感染。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月经干净后7 d内测试输卵管通畅情况,采用输卵管通液术。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平均时间为(31.4±5.9)min,对照组手术平均时间为(46.9±5.7)min,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42.3±7.8)ml,对照组为(65.1±9.2)ml,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12.8±3.4)h,对照组为(25.7±5.7)h,两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为(3.5±1.2)d,对照组为(6.2±1.3)d,两组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输卵管通共33例,通畅率为82.5%,对照组术后输卵管通共25例,通畅率为62.5%,观察组输卵管通畅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异位妊娠主要发生在输卵管,严重威胁着育龄妇女的生命健康。研究表明,异位妊娠的发病率有所上升。本研究中,异位妊娠也多发生输卵管。目前治疗异位妊娠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保守手术治疗和根治性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而根治性手术适用于输卵管妊娠破裂导致大出血的患者。在手术治疗中,有传统的开腹手术和利用现代技术的腹腔镜下手术[1]。
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实施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说明腹腔镜下手术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在术后输卵管通畅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异位妊娠能够很好地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
腹腔镜下手术由于切口小,在手术过程中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小,能够有效地避免开腹手术引起的大出血,能够避免纱布等进出腹腔而产生的干扰,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腹部几乎不留瘢痕的优点[2-3]。其次,采用腹腔镜手术时对腹腔脏器干扰小,导致的粘连程度小,特别适合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有研究认为,合并有内出血休克症状的异位妊娠是腹腔镜术的禁忌证,但有认为,在理想麻醉、心电监护、做好转复手术的准备下,实施腹腔镜术也是安全有效的[4-5]。
总之,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能够有效地满足患者的生育要求,效果显著。
[1]杨琳娜,徐琳,敬晓涛.腹腔镜手术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及进展[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8,13(1):86-89.
[2]刘天风,李智慧.腹腔镜诊治异位妊娠临床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0):149.
[3]王风英,任仲贤,沈太华.腹腔镜下异位妊娠手术89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学,2008,36(1):49-50.
[4]蒋秋丽,王佩红,李智琴.异位妊娠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6):23-24.
[5]周艳华.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78例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