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更高效地成为历史教学的助跑器

2012-01-29 08:14:13陈雪霞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年8期
关键词:西欧笔者历史

陈雪霞

☆教学采风☆

让信息技术更高效地成为历史教学的助跑器

陈雪霞

新课程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宿是“为了每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自我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提供的师生双转变平台优势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媒体无法比拟的,是进行历史教学的理想工具。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通过“展示历史情景,整合历史教学”的方法来进行世界史的教学内容设计与整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能有效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更好地为每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教学中通过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在动态、具体、丰富的图文声像资料冲击下,学生有的可想,有的可做,有的可说,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从学习中获得自我成功感以刺激持续的尝试,形成较稳定的历史学习热情,为每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历史教学的特色作用。

一、发现问题

在教学《西欧的联合》一课时,介绍到二战改变了世界面貌,也改变了西欧的面貌。二战后西欧是什么样子呢?学生沉默了—战争过后是什么样子,而且西欧是主战场?虽然在笔者的再三引导下,学生接受了一些词语,但当问到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情景时,学生的反应依然是沉默。当笔者提问:欧洲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逐渐选择了联合,他们为什么要联合呢?课堂依然是沉闷,只有一两名学生举手。笔者提示学生,要结合刚刚学习的知识来回答,学生依然启而不发。笔者只得将这段历史再讲一遍,而这样的讲述使课堂失去了活力。

又如讲《文艺复兴》这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人文主义,才能懂得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历史产物,才能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所起到的作用。笔者让学生回忆古希腊罗马文化给他们留下的印象,中世纪又给他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一片茫然,不知道如何表达才好。笔者进行了概括,然后讲授什么是文艺复兴运动,什么又是人文主义,笔者讲得滔滔不绝,可谓细致入微,学生听得索然无味。到随堂检测时,笔者问道:“文艺复兴时期与文艺复兴前有什么不同?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一石没有激起千层浪,而是一石投进大河里,课堂顿时沉闷下来,久久没有反馈。在笔者的提示下,才有几名学生以读教材的方式回答问题,课堂依然是沉闷的。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

二、尝试解决

如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是长期困扰笔者的问题。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课堂的沉闷是一种信号,一定是自己的设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发现,有时平时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会频频举手,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是乐于在集体中表现自我的,而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能仅把已有的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而应当创造一定的条件,提供一定的辅助材料,通过学生的耳、眼、口、手、脑等多种器官的感受和体验,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初中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感性的事物较易接受,对理性的知识则不太容易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仍带有表面性。世界史对他们来说更是遥远而陌生,孩子感觉难、深,走不进去,也不能用语言表达,总是体验失败的感觉。

经过反思后,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质的转变,提高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首先改进了教学设计。如对《西欧的联合》进行了如下设计:二战后西欧是什么样子呢?展示课件资料—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7年形容战后欧洲的一段话通过此段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有词语来形容战后西欧的社会面貌。实践证明,学生的词汇量得到了丰富,学生也可以侃侃而谈了。然后笔者提问:“为什么欧洲会变成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下子就说到关键点上。笔者接着讲到战后初期欧洲各国的工业水平只相当于战前的一半,当时西方的舆论对欧洲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多不乐观,有人甚至悲观地认为:单要清除柏林这一市区的瓦砾,就需要20年的时间,更不用说建设了。最终,欧洲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逐渐选择了联合。他们为什么选择联合呢?笔者选择通过课件展示一幅漫画,提供学生既感兴趣又直观的图片。由图片思考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很感兴趣,求知的欲望被激发了出来。但学生此时的思维是发散的,于是笔者利用课件引导他们读图、理清思路、总结反映的问题。(1)这是一幅什么漫画?也就是它的名字。(2)反映的是什么情况?(3)图片上都有什么?(4)它们分别代表什么?为什么?(5)两个炸弹说明了什么?(6)两个小人说明了什么?(7)最后达成的共识是什么?最后总结时问学生:“西欧为什么选择了合作和联合的道路呢?”学生的反应很热烈,也对为什么联合的理解内化了。欧洲人通过对二战的反思,认识到在美苏争霸中,只有联合起来,尤其要消除法德矛盾,才能既抗衡美国又能抵制苏联,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发展,在世界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还逐渐掌握了读图的方法,通过漫画就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学生的感悟很多,不时有学生主动提问,相互交流,课堂呈现出活力。

讲《文艺复兴》一课时,笔者是这样重新设计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中世纪呢?笔者运用课件展示了两组图片,一组是古希腊罗马的绘画和雕塑的6张图片,问学生:它表现了生活中的哪些场景?背景色彩、人物表情有何特点?一组是文艺复兴前的6张图片,问学生:作品表现了生活中的哪些场景?背景色彩、人物表情有什么特点?并让学生结合图片和提示进行问题交流、概括。紧接着展示课件《文艺复兴前和文艺复兴时期作品比较》,让学生观察、比较有何不同?再展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生活概述》,让学生读列表内容后选择出喜欢哪种生活并说明理由。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学习的兴趣很高,学习欲望也被激发出来了,关键是学生通过它有的想了,有的做了,更有的说了。学生选择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反对封建等级制度;选择追求现实幸福,认同理性与科学,反对禁欲和来世,反对蒙昧主义。这种生活的思想不就是人文主义吗,不就是文艺复兴的核心吗。课堂的节奏是欢快的,活力是鲜明的。学生的词汇、话语也引起了笔者的又一次反思:

我心目中的文艺复兴是—

名为文艺,实为思想;名为复兴,实为需求。(房鸿宇)

人神合一,主载自己命运的神人。(刘欢)

自由、平等的灵魂。(张莹)

智慧的力量。(王平)

用人的力量照亮了意大利,带来了欧洲的黎明。(郭凯伦)

生命力的焕发、人性的张扬、生活的丰富、人最宝贵、不断追求。

当笔者听到学生小学者式的谈论时,被他们的言语所感动。其实,这样的尝试效果才是我们真正期待的!此刻,笔者感受到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有形力量,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与提高,这才是我们应该不断尝试寻找的突破。

三、实践效果

经历了6年的不断尝试,笔者被信息技术的魅力深深打动,这样的平台引入历史课堂,为沉闷的课堂带来了无限活力,也为师生的共同发展构建了良好的桥梁。相信它的光芒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而愈加彰显。

尽管信息技术有诸多优点,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它只是一种工具,是我们教学的辅助手段,一切都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我们要注意与历史教学有效整合,否则又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实践中笔者认识到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有目的性。信息技术的选用要符合教学目标的需要,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来体现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单纯为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做表面文章。

(2)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有针对性。选用信息技术要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3)信息技术的选用要注意多样性。有助于学习环境和气氛的创设,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优点,有效整合难亦不难:说难,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比用沙子搓一根绳子还难,比用空气铸一把利剑还难,它需要我们悟出世界上最高级的理论和最简单的方法;说不难,用心即可。

2011-10-28

陈雪霞,本科,中教二级。

北京怀柔桥梓中学。

稿件说明:本文获《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万讯杯•我与教育装备”征文三等奖。

猜你喜欢
西欧笔者历史
从肯尼迪1963年西欧之行再探“宏伟计划”成败原因
解析中世纪西欧园林及其影响
现代园艺(2018年1期)2018-03-15 07:56:27
喜见乐闻:史料呈现的“增值”方式——以《西欧一体化进程》为例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性能相差达32%
微型计算机(2009年3期)2009-01-22 02: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