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100029)
中国传统节俗与健康系列讲座(五)
——春节节俗与健康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100029)
中国节日;风俗文化;身心健康
1.1 节俗溯源春节的家宴上,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可有一样菜是必备的,那就是豆芽。原来,古时把豆芽称为“如意菜”,因为它形似如意,吃起来又令人愜意之故。如意这玩意儿,原是抓痒用的“假手”,后来成了各种讲究的工艺品,用于馈赠或作为信物之用。人身上用双手触摸不到的部位发起痒来无法解决,有人发明了这种“假手”,抓痒的问题就解决了,感觉上舒服了,确实如愿以偿,如意也。吃豆芽菜不仅目见如意形,而且意感如意滋味,此比喻甚妙。这一比喻不要紧,喜欢吉祥语的中国人又有了新发现。于是,就有了北方人“七夕”以豆芽漂水中乞巧的、南方人正月初一用豆芽做“新年羹饭”的,谁不企盼事事如意、年年如意呢?明代的陈嶷还专门写了一首《豆芽赋》:“有彼物兮,冰肌玉质,子不入于污泥,根不资于扶植。金芽寸长,珠蕤双粒;匪绿匪青,不丹不赤,宛讶白龙之须,仿佛春蚕之蛰。”诗中把豆芽的形态、颜色、生长特点都谈得淋漓尽致,可见诗人对它的厚爱之情了。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是酷爱豆芽的主儿,他的食谱中豆芽是经常出现的。孙中山先生推崇的民间“四物汤”中也有豆芽,黄花菜、木耳、豆腐、豆芽是先生一生中不能间断的主菜。
出于对豆类食品与健康关系认识上的加深,如今人们对豆芽的爱意又增加了几分。甚至给它取了“无土蔬菜”这个既时尚又卫生的名字——没有污染,再干净不过了。连大餐桌上都少不了这道菜,无论单炒或配入其它浑食合用都会受到食客们的青睐。
1.2 健康话题豆芽确实是不可不食的好菜,这决不是单纯因为它价格便宜而宣扬它,而是取决于它对人体健康所表现出的价值。以黄豆芽为例,它来源于大豆,而大豆的营养价值如今已被形容为“脑黄金”了。它的蛋白质含量高达36.3%,居食物中的冠军,相当于畜禽类肉食的2.5倍。它含的钙、磷、铁等微量元素也相当丰富,总量超过小麦面粉的10倍左右。它还含有18.4%的脂肪,不仅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热量,且易于为机体消化、吸收。据测定,豆油的消化率达98%,是其它油脂所无法比拟的。它含的卵磷质对脑组织可产生独特的营养作用,维生素B族物质更为机体健康的基本元素。
由黄豆变为豆芽,其成分和营养价值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最突出的是长出了新的维生素。黄豆基本不含维生素C,而在黄豆芽中它的含量却相当可观。维生素B2的含量也比黄豆增加了2~4倍,维生素B12增加了10倍,胡萝卜素增加了2~3倍。与维生素增加呈相反趋势的是,它的脂肪含量一下子降到了2%的水平。这一增一减,使它表现出的抗氧化和降脂作用明显得到了加强,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由它为病因的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病人,无疑是有帮助的。豆芽中含量丰富的纤维素,有利于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和排毒,比其它肉类更有利于消化吸收,对治疗便秘有确切效果。特别是能消除体内的致癌隐患,防止直肠癌和其它一些癌症的发生。在冬春季节,我国北方严寒地区新鲜蔬菜供应相对较少,因此而出现口角炎、舌糜烂、阴囊发炎等的病患者较多。这是维生素B2缺乏造成的,多吃些豆芽刚好可以补充它的不足,以预防和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研究人员发现,豆芽中的天门冬氨酸具有消除疲劳的作用,常食豆芽有利于人们强身健体。在德国和欧美许多国家,豆芽和豆腐一样成为中国菜的象征,受到当地人的喜爱。豆芽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叶绿素,既有利于把无机盐变为有机物,又可阻断病毒的繁殖环境。与黄豆芽相比,绿豆芽、黑豆芽等大体有与之相同的功能,不妨交替食用。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现在市场上卖的豆芽,要么越生越长,要么胖得出奇,人们不得不怀疑这是用了化肥之类的生长剂了,吃起来心有余悸。这一担心不无道理,因为用化肥促长会把有害的缩二脲、三聚氰酸、氰氨基等副产品和铅、砷、硫酸盐等杂质带给人体,造成对机体的危害。要命的是,化肥中的残留硝胺进入人体后可被肠道细菌还原成亚硝酸盐,引起机体组织缺氧,使人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四肢发冷、心跳加快、口唇青紫等中毒症状。处理及时,身体受损之外,上百元的经济损失是有的;处理不及时,花了大钱再搭上一条命那就惨了。所以,生产商品豆芽的人要以人的健康为本,讲求商业道德,那些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勾当是干不得的。再说,豆芽生得太长,营养价值相对也降低了。刚露尖的黄豆芽,每公斤中含维生素B22.5mg;而长得过长的豆芽,它的含量仅有1.1mg了。
1.3 相关连接有人食豆芽时喜欢去掉豆荚(豆瓣),这不符合营养科学,因为豆芽的主要营养成分维生素C是存在于豆荚中的。炒豆芽时最好放点醋,它一方面能减少豆芽中的维生素物质在加热过程中受到破坏而过多损失,促进豆芽中钙的溶解,提高其营养价值;一方面能促使豆芽中蛋白质的凝固,祛除豆芽中的豆腥味,使炒出的豆芽口感好,脆嫰软烂。另外,部分患有脾胃疾病、具有消化不良的患者,最好晚餐不食用豆芽。因为食之过多可能产生腹胀的症状,影响正常睡眠。
家庭能否生豆芽?答案是肯定的。其实这并不复杂,只要选好饱满无虫蛀的豆子,然后用温水浸泡后把它放入渗水性能较好的容器内(竹筐、瓦盆等均可),在20℃的室温下每隔4h加一次水,只要七、八天时间就有豆芽可吃了。自己动手生豆芽,既是一种劳动体验,又可获得美味享受,具有和养花种草一样的快感。有报载,在我国某些大城市已兴起了把生豆芽、磨豆腐等与健康连在一起的健身运动,使它带上了另外的色彩。
吃豆生豆芽,芽在水中发,本是同物主,功能有异差。
2.1 节俗溯源“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代大政治家、大文豪王安石关于春节的这两句诗,为大家熟知并广为传诵。诗中的“屠苏”指的是什么,与春节有什么联系,这正是涉及这一节俗的内容。
“屠苏”,古书中也有写作“屠酥”、“酴酥”、“涂苏”的,大凡有四个含义:一曰草名,如《通雅•植物》所载:“屠苏,阔叶草也。”北周王褒《日出东南隅行》中的“飞甍雕翡翠,绣桷画屠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二曰茅屋,草庵也,如《广雅》所释:“屠苏,庵也。”汉代服虔《通俗文》说:“屋平曰屠苏。”《宋书•索鲁传》中的“所传屠苏,为雷击,屠苏倒”和诗圣杜甫《槐叶冷陶》诗中“愿随金腰裹,走置锦屠苏”所指的就是这个。三曰酒名,宋代词人陆游《除夜雪》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的诗句中写的“半盏屠苏”就是指的屠苏酒。四曰古代一种有檐的帽子,梁代刘孝威《结客少年场行》中“插腰铜匕首,障日锦屠苏”的诗句中写的“锦屠苏”,指的就是这种帽子。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对王相公“春风送暖入屠苏”诗句中“屠苏”的含义都会有正确答案了。
可以看出,上面说的有关“屠苏”四种含义的前三种都与春节有关。据唐代韩谔《元日》所释:“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年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温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曰屠苏而已。”《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初一合家饮屠苏酒,先幼后长。”这些记载与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的“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和《除日》诗中的“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写的是完全一致的。这些记载说明,屠苏作为中草药有防病强身之效,饮屠苏酒既是吉利的象征,也反映了祖国医学“防病于未然”的进步思想。同时还可以看出重视年轻人,用“先幼后长”的饮酒次序突出新春预示的蒸蒸日上、继往开来和象征事业后继有人的美好愿望。
2.2 健康话题以药酒防病是我国祖先的发明,也是中医的特色所在。就从文字学角度考证,“醫”字从“酉”(酒),是酒与医关系密切的最好说明。关于酒的起源和酒与中医药的关系,《本草纲目》中有一段考证,说:“本草已著酒方,素问已有酒浆,则酒自黄帝始”。中医现存最早的典籍《黄帝内经》中确实已有许多与酒有关的论述。在《素问》中,不仅有《汤液醪醴篇》是专门说酒的,从理论上论述了酒与防病健身的关系;而且记载有治疗臌胀的“鸡矢醴”方,从实践上论证了酒与祖国医学的特殊关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已记有完整的药酒配方和制备方法,这更是我国历史上早期将酒运用于医药的实证。之后,历代本草中都把酒作为治病的药物收入,几乎无一缺如的,并且都汇集了众多用酒药治病的实例,更确立了酒作为中药的正统地位。
明代医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辑录了大量的药酒方,其中就有辟疫消疠的屠苏酒。他如治疗疟疾的愈疟酒、补虚益气的逡巡酒、强筋壮骨的牛膝酒、活血调经的当归酒、聪耳明目的菖蒲酒、益精壮阳的枸杞酒、补中益气的人参酒、治风平眩的薯蓣酒、暖腰温膝的茯苓酒、除风明目的菊花酒、理气止痛的茴香酒、止咳平嗽的百部酒、逐风祛冷的南藤酒、清心畅意的竹叶酒、除痹强筋的巨胜酒、治疗风湿的乌蛇酒、破血祛风的豆淋酒、治风湿痿痹的五加皮酒、治偏风不遂的仙灵脾酒、治癫痫恶疾的天门冬酒等。范围以内科为主,辐射临床各科。
除饮屠苏酒外,一些地方也有春节饮椒柏酒、吃“屠苏延命散”的习俗,与饮屠苏酒有相同的意义。据说屠苏酒为三国名医华佗制方,除屠苏外,还有防风、白术、桔梗、肉桂、陈皮等草药组成,具有驱寒化痰、温中暖胃、活血强体之功。“椒柏酒”中的“椒”,无论川椒、胡椒,均有驱寒暖胃的作用,适合这个季节养生的需要;酒中的“柏”,是苦寒的黄柏,既能克制椒的大辛大热,又有清热解毒之效。一热一寒,巧妙配搭,足见古人配制之科学,养生之谨慎。这一习俗,在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颇为流行。
春节一过又是新的一年,像饮屠苏酒的习俗世代不衰一样,我们的事业会世代昌盛,我们的人民会健康长寿。
2.3 相关连接从饮屠苏酒防病,不难发现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和中医的高明。治未病,是生命科学中非常超前的思想,至今看来仍意义远大。它代表着人类新健康观的主流意识和方向,是当今医学研究的主题。中医学以“治未病”构建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其科学认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表现出的优势,让人类看到了希望和感到振奋。
中医治未病说,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论述,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难经》拓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概念,提出了“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所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也”的认识,已明确增添了既病防变的思想。张仲景发展了《黄帝内经》以来的相关思想,在《金匮要略》的开篇即问:“上工治未病,何也?”接着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多侧面论述了治未病的原理、方法,不仅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而且有“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的经验和“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的实践。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治未病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说,养生保健,均有涉猎;治则方药,一应齐全。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要求医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在《千金》两方中,他还明确论证了治未病与养性的直接关系:“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创造了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朱丹溪对治未病也有高明的认识,说:“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叶天士未雨绸缪的思想,又较前进了一步,他提出的“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观点,是疾病过程中防变于先的主动措施。
中医指的“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通常认为,它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三个方面,反映于疾病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的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有文章可做,都可以根据疾病发生、发展、传播、转化的规律采取使疾病朝正向逆转的措施,都有医者施展才华的机遇。通过养精调神,铸就健康支柱、合理饮食,打造健康基石、强身健体,增添健康动力、科学用药,充实健康保障的综合运作,达到防病强身的目的。现代所谓的“亚健康”状态,仅是中医未病中部分阶段的表现,即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的时期,而不能包括中医未病说的全部。换句话说,中医的治未病说,针对的不仅仅是亚健康状态,而是包括亚健康状态在内的、具有更广泛意义的大健康学说。
中医治未病说的意义除表现在健康学之外,其社会学意义也非常重大。作为一个尚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解决经济实力与人民健康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训已足可引起我们的借鉴:以美国为例,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75年间,他们虽然在诸如心脏手术、脊髓灰质炎疫苗、冠脉搭桥等一系列新医疗技术上有很大发展,但也同时引起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加(由原来的120亿美元增至1185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96%),而患者的死亡率却未能明显下降(一直保持在7~8%之间的“停滞期”内)。7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开展了类似于中医治未病说内容的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基石的全民健康教育,结果很快取得了成效,至1996年,高血压发病率下降了55%,脑卒中下降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人均预期寿命明显延长了,而用于这方面的费用仅为此前同时期的1/10。因此,一些社会学和经济学家把“治未病”说称为“供得起和可持续的医学”。
病未发,防微杜渐;病既成,把握进退;病痊愈,慎防劳复;莫等亡羊补牢,力求事半功倍。这是否是中医治未病说的基本意义,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5.069
1672-2779(2012)-05-0099-03
:韩世辉
201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