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职业竞争力的高职秘书专业教学创新研究

2012-01-29 05:46:50方燕妹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秘书竞争力

方燕妹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00)

基于提升职业竞争力的高职秘书专业教学创新研究

方燕妹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00)

秘书走向职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秘书职业化对秘书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秘书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打破原有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创新,构建新型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打造其职业竞争力,从而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竞争力;高职;秘书专业;教学创新

“职业竞争力”(Professional Competence)是国外教育界提出的术语。1996年,原英国教育与就业部高级培训顾问Graham Cheetham先生和谢菲尔德大学Geof Chivers教授共同撰文提出了一个定义职业竞争力的模型。他们认为,职业竞争力主要由四种核心竞争能力和元竞争能力组成,其中,核心竞争能力包括功能性能力、个人或行为能力、知识/认知能力、价值/道德能力;元竞争能力包括人际交流、自我发展、创造性、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竞争能力是判断个人职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而元竞争能力则会让人学会如何掌握和提高职业竞争力。

我国的秘书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秘书真正走向职业化则是在1998年,原劳动部颁发了《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试点工作方案》,才迈开了我国秘书职业化的第一步。秘书职业化对秘书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升秘书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就必须打破秘书专业原有的教育体系,构建新型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培养秘书专业学生市场所需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影响高职秘书专业学生职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指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也可称之为择业观。职业价值观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态度和行为,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深受其职业价值观影响。总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工作目标、努力程度、自我实现等有重大影响,制约着大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是形成职业竞争力的基础。

(二)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

主要指适应岗位技术或管理要求所应当具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生的专业能力越是符合岗位要求,越是具有获得这个岗位的竞争能力。秘书职业岗位要求秘书人员应成为具有辅助管理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强调有“办文、办会、办事”的职业能力。因此,是否具备宽厚扎实的管理专业知识、写作知识、文书处理知识及一定学科的背景知识,是否具备熟练的秘书日常业务工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与敏锐的洞察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成为影响秘书专业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

(三)学习能力

秘书工作是一种综合服务性工作,既要当参谋又要当助手,要求秘书的知识面要广,接受信息量要大。因此,秘书应具备一个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拓展知识组成的金字塔形的知识结构模式,并吐故纳新,保持动态发展,才能适应岗位对知识更新的要求。秘书拥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越符合组织发展时,他在组织中的职业发展就越顺畅。学习能力不仅是秘书职业生存的需要,更是职业发展的需要。

(四)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理性的认知观念、恰当的情感调控、良好的性格特征以及健全的自我意识等方面。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与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等相互渗透且融为一体。秘书工作繁杂琐碎,要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要求秘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目前,高职秘书专业学生普遍容易出现世界观不正确和理想缺失的问题,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感到迷茫。又因为秘书专业多数是女生,其意志力和耐挫折力相对薄弱,极易导致价值观和成才观偏离等问题。这些必将对秘书专业学生个体的人格完善和事业成功产生严重障碍。所以,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秘书专业学生职业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前提。

(五)高校就业管理

学校对就业管理越重视,毕业生职业竞争力就越强。学校如果能够围绕就业需要成立就业管理机构,对各专业学生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及早为学生牵线搭桥,使学生和企业之间建立联系,可以使学生减少职业选择的盲目性,获得更多的择业知识与技巧。反之,则会降低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指数。因此,高校对就业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的形成。

改革创新秘书专业教育体系是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重点及难点

职业竞争力与专业人才教育质量密切相关,而人才教育质量又与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关系密切。提升秘书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要从社会和企业用人需求出发,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及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职业技能和职业智能建设为重点,做到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相互结合、相互统一。因此,进行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创新是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科学定位人才教育目标

秘书专业人才教育创新的前提在于科学合理的定位,只有明确了教育定位,才能制定教育创新的方向和目标。高职秘书专业教育改革应以秘书职业的变化为导向,以职业需求变化为出发点,科学定位秘书人才教育目标,不能把秘书专业人才培养等同于高校中文专业或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根据市场需求及秘书岗位(岗位群)所需能力与素质分析,高职秘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适应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型企业需要的具有辅助管理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此设计秘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秘书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秘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企业秘书人才也主要来源于秘书专业教育。但调查数据显示,秘书专业毕业的学生相对其他专业一年内的离职率偏高,学生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不能适应企业环境,看不到发展前景。因此,学校要为行业企业提供真正有用且留得住的秘书人才,也需要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帮助,秘书教育应抓住这一契机,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实现订单培养新机制。企业的秘书需求不同于其他岗位,一个企业最多只能容纳1~2名秘书,“订单式”培养对于秘书专业实施起来是有很大难度的,但应努力寻找突破口,把对“企业”的界定放宽,把视野放大。如可与行业协会、区委会、会展公司、文化产业机构签订订单,由这些部门牵头,联系其旗下管辖的企业,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对接。校企双方加强对话,学校应主动采取行动,积极满足产业界的需要;要及时了解企业对秘书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聘请企业或行业秘书精英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质量评估等工作,使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训练等都能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在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深入走校企结合之路,

(三)优化课程内容设置

根据秘书职业能力、职业核心竞争力与职业通用竞争力,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改革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整合知识模块,科学设计实践项目。

注重“三个结合” 注重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有机结合,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基础课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力求突出内容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训课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占较大比重,秘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学时应不低于40%。因此,应设置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重视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营造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使学生掌握开展秘书日常事务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设置“3+X” 3是指形成秘书知识结构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素质拓展类知识。X则是一门行业知识任选课,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自行选修,完成相应学分。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将来从事的行业的了解,增强信心。

倡导“两个双证书” 一是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将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体系设置中;二是秘书专业毕业证书与第二专业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大力鼓励学生在修读秘书专业的同时,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选择另一技术专业进行研修,争取在毕业时获取双证书。这样,学生既具备作为秘书的职业素质,又具备行业知识。

“出入口”设置就业指导课 即在学生入学第一学期与学生顶岗实习前一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在就业指导方面,应强化学生的择业观教育,不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守信教育、择业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还应积极邀请人力资源、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给毕业生做综合辅导,帮助他们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社会挑战。

(四)创新专业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重结果而轻过程,重理论而轻实践,重教师传授而轻学生参与,以至于学生只是对结论性和事实性的知识掌握得较好,而专业能力却明显不足。因此,教育者要大力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

积极探索开放式的文秘专业教学模式 通过 “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鼓励教师、学生走出课堂,积极与企业部门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把企业的秘书岗位人员请进课堂,讲授相关的实践课程,建立一个互动、开放的教学平台,加强与行业协会、职业协会等部门的联系。

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先进模式 如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双轨制”、德国的“双元制”等模式,结合广东高职教育实际,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秘书专业三年的课程学习与实践,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实训室,去实习单位实践,积累秘书工作经验,努力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途径。

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任务驱动、问题探究、讨论交流、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职业化行为语言应用到课堂教学上,如用企业员工的师徒关系来替代师生关系,用完成工作任务的要求替代学科作业的概念,并以此规范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课外教学活动,不断拓展学生的文化素质 如举办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素质教育讲座;开展素质拓展活动,举办秘书节、秘书专业学生素质大赛等系列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设计科学的知识技能考核体系

以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为基础,以体现秘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要求,规定专业考核形式、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组织管理等。根据学科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法,如闭卷笔试、开卷笔试、闭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或采取论文、撰写顶岗实习报告与答辩相结合等。

(六)强化职业指导

首先,要成立一支以职业指导课教师为主、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在学生职业指导过程中,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全程式、实训式、体验式为主要指导形式,要建立职业指导导师制,进行全程化的动态的职业指导。专业教师应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实现就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全面渗透与融通。同时,重视职业指导服务信息平台的构建,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用人信息及就业信息,以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1]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342.

[2]王建军.心理素质概念的内涵新探[J].石油大学学报,2005,(6):62.

[3]吴洪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2,3).

[4]陈显昶,陈爱萍.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高校人才培养[J].韶关学院学报,2008,(1):136-138.

[5]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23.

[6]林永和.毕业生就业指导[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25.

[7]许玉清.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31-33.

[8]首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3,(7):25-26.

□有话职说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德罗

G712

:A

:1672-5727(2012)02-0138-02

方燕妹(1972—),女,广东惠来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秘书竞争力
秘书不在 等
作文中学版(2022年2期)2022-04-14 08:00:12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32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日本竞争力
领导身边的秘书帮
方圆(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南风窗(2015年11期)2015-09-10 07:22:44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
加大职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