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与独白
--一场首次远程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本色解读

2012-01-29 05:45徐皓
中国远程教育 2012年7期
关键词:改革教育教学

□徐皓

对话与独白
--一场首次远程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本色解读

□徐皓

本文围绕远程教育首次长达五年的教学综合改革,通过对话的方式就教学改革的目的、内容以及方式等寻常话题进行了提升式的梳理和评判.同时还利用独白的方式就"教学改革不是一场革命","教学改革难以完美","教学改革的阻力可能来自改革者本身",以及"教学改革必然与忧患同行"等观点,进行了大胆的剖析和反思,试图给人们一个原生态的整体改革印象.

远程教育;教学改革;解读

在教育部批准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顺利开展并结束之后的2007年,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代表的中国远程开放教育究竟往何处去,这个问题的解决终于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上海电视大学对此的回答很简单,也很自然,就是在《中央电大教学改革要点(2006-2010)》的框架下,围绕现行的"注册视听生"专科教育进行"教学综合改革"(以下简称"教学改革"),开始了远程教育向开放教育的初步转型.五年后,作为这次改革全过程的重要见证者,也就有了下面以对话的方式来回望和评价、以独白的形式来反思和研究的责任及义务.

对话篇

话题一为什么要进行这场教学改革

何以解忧唯有改革

---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

显然,这里并不是要求作一个简要的直接回答,而是要讨论本次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究竟在哪里.因为一般都会认为,这是"试点项目"评估带来的思考.这个回答无疑是正确的.然而究竟带来什么样的思考,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记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严冰副校长曾经这样说过,"'试点项目'所能实现的显然只是有限目标,事实上试点期间暴露出来的某些深层次问题,至今也未能真正得到解决"[1].这句话很深刻,之所以深刻,就在于面对局势保持了一种理性的思考.因为"试点"毕竟是一种背景独特、非常态化的应急探索,其评估也就是一个常规性、"项目"式的鉴定和验收,离预期的"试点项目"七大目标尚有差距.同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李林曙副校长在总结性评估之后,也多次强调过,"培养人才不仅要考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还要考虑拿什么来培养人"[2].这句话很前瞻,之所以前瞻,就在于把握趋势提出了一种跟进的设想.因为电大成立30年来,尽管初步确立了"培养什么人"的办学目标,在试点中也初步探索了开放教育条件下"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模式框架.然而,打算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来解决"用什么来培养人"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完整地提上议事日程,于是极有可能导致既定办学目标和教育模式的架空.于是,往下"接着说"的观点只能是,广播电视大学现有办学的规模、类型、形象等外延当然可以通过试点乃至运动来扩展,但是教学的内容、方法、质量等内涵却只能依靠改革乃至创新来提升.因为,广播电视大学通常以远程教育为手段,关注的通常是技术、模式和系统;开放大学则以开放教育为境界,追求的往往是理念、结构和制度,于是就有了质的不同.说到底就是远程教育只是奉行了"有教无类",坚持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机会,而开放教育则在追求"因材施教",坚持为学习者的发展创造机遇.于是,电视大学在向开放大学转型过程中,如何改革一切不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东西,如何改革一切不适应开放教育规律和特点的东西,就成为我们教学内涵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如何使"试点"成为"常态",怎样把"项目"变为"长线",不仅具有相当重要的教学改革现实意义,而且更是我们心中一时难以排解的忧虑.可见,这也就是上海电视大学启动教学改革的初衷吧.

说到教学改革的历史价值,在这里必然要提到上海电视大学原校长、现任党委书记的张德明教授.作为教学改革的提出者和推动者,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正好与其长久以来"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的办学思想完全一脉相承.加上学校领导班子的集体决策和有力指导,在上海电大长期开展远程教育的基础上,以及开放教育探索方兴未艾的同时,教学改革不但如愿进行,而且它所具有的"进取和反思"、"传承和发展"的办学价值取向也就得以充分体现了.如果追溯该校在2008年国内第一个向ICDE(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理事会)申请并通过了国际教育质量审核,以及该校在2010年国内第一个加挂"开放大学"校牌,这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所蕴含的教学综合改革所包含的"改革与创新"、"追随和超越"的自身价值内涵,就怎样评价也不为过了.可以预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效应也将不断地放大.

话题二这场教学改革最终做了些什么

改革就是把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合法化

---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

改革就是按照人们的愿望做想做的事

---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

教学改革伊始,上海电大的任务就非常明确,即在"试点项目"的平台上,围绕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观念不适应、教学内容不精当、教学过程不完善、教学效果不显著等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改革.于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也很清楚,就是坚持"更好更快地培养合格'当班人'"的目标,"以开放教育理念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改革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以构建上海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城市为动力,办好上海人民满意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由此,教学改革的任务所涉及的范围就与专业、课程、过程和评价密切相关了.由于"教育改革应当多途径、多侧面、全方位的,只有整体地综合地进行改革,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3],于是通过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就将教学改革的任务具体确定为"继续开拓有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全面改造现有专科专业"、"深入开展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加快教学过程难点攻关"以及"进一步深化考试改革"等五大任务,于是也就有了平时朗朗上口的"新专业开拓、老专业改造、资源建设与应用、教学过程攻关和考试改革"这一便于表达和操作的简称,加上与之配套和联动的"师资队伍、网络平台和办学系统"三大建设全面呼应,教学改革的"合法化"与其"想做的事"就能够基本落实了.

具体分析起来,"新专业开拓"和"老专业改造"既是其自身办学的功能体现,也是社会发展需求的应对,其核心就是将学科知识与职业取向合理匹配,从而在专业培养目标上科学体现."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和"教学过程攻关"既是关乎人才培养的资源---内容,同时也是涉及人才培养的途径---过程,这"内容"加"过程"实质上就是课程,作为大学的产品,课程资源至关重要.至于考试改革,主要是针对课程实施,活化现有"导学-自学-助学"教学模式,并通过改变现有单一的、绝对的、机械的学习评价,达到充分调动学习者自主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其实,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该校任务的指向也在与时俱进地聚焦,在此我们况且将其称之为远程教育教学学术的一种进化吧!比如"老专业改造"则将重点主要集中在课程体系的改造上,从而凸显了因专业培养目标的实化而带来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特定需求."资源建设与应用"更加集中在课程资源的"整合"上,不论是优质课程、学习包的开发,还是"网上课堂"的改造,均体现了课程资源整合之后的内容更新和实际应用."教学过程攻关"则从过去教研、教学和学习的单项活动,提升为"教-学-测评"和"网上-网下"这两个一体化的教学整体设计,并通过各种网上网下的教学现场以及基本功大赛活动,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到位率"作为攻关的重点和难点,不断彰显了"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理念.至于"考试改革"则通过"十佳"试卷的评选,从"半开卷"考试的尝试逐步扩展到基于过程和网络的课程考核改革,从而为开放学习进行科学、合理评价奠定必要的基础等等.由此可见,五年的教学改革之中的任务指向就在不断地明晰且击中要害.

话题三这场教学改革实际上如何进行

改革,仅有好的设计是不够的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

由于教学改革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整体性强,涉及面宽,因此需要进行全面部署、全体动员和全程推动.为此,上海电大首先设计了思想务虚.即重点围绕"今天怎样当好电大教师"和"开放教育理想"这两大命题,通过为时一年的教育思想大学习和大讨论,为教学改革打前站、铺了路.实践证明,这个"不误砍柴工"的磨刀过程确实管用.其次坚持了保障跟上.为了完成教学改革的五大任务,该校还将"教师队伍建设"、"网络平台建设"和"办学系统建设"作为其强有力的支撑.尤其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两项活动为其助了力;网络平台建设中的"集团信息化体系架构"以及"网上课堂大规模改造"两项工程为其增了光;首次面向分校开展的"达标评优"活动更为办学系统建设添了彩.至于"三大保障"与"五大任务"两者之间一一对应、环环相扣,更是起到了推拉和提升的放大效应.

为了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既确立了"思想务虚和运作务实的有机融合、系统参与和专家介入的互为补充、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的紧密呼应"的工作原则,而且还提出了"要点先行(2006年) ---全面启动(2007年)---重点推动(2008年) ---持续推进(2009年)---教学教改并重(2010年)---总体安排(2011年)"这样一条有侧重、不断线的工作思路;不但创造了"出方案、树典型、放大样、立机制"的基本工作方略,而且还形成了"往下做、往深做、往好做、往实做、往新做"的教学改革精神,终于使教学改革不断呈现出持之以恒并螺旋上升的态势.

随着教学改革的步步深入,为了不断巩固教学改革的成果,学校还坚持将当前电视大学办学中的常规教学、教学改革以及开放大学教学基本建设三大板块有机地统合起来,使之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从而保证教学综合改革真正成为远程教育向开放教育全面转型中的动力之源.

独白篇

观点一教学改革还算不上是一场革命

改革不是革命,它包含了妥协、代价和弯路

---经济学家华生

教学改革的这五年,一起走过,感悟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对改革本身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改革基调初定时,有人认为,我们是否过于温和和谨慎,改革应该是一场革命.其实,对一个概念的考察,需要有两个取向:一个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操作性含义,另一个是它在文献资料中的解释性含义,两者对比,才能准确把握.譬如这场教学改革,就与其他改革一样,往往具备以下共通的要义.比如改革通常是为了自身的完善而改变某些东西,所以它往往不是从零开始的;还比如改革作为主体对属于自身某种东西的改造,总是自上而下推进的;再比如改革通常是按照一定的计划或方案加以实施,其过程总是不断调控的,等等.于是教学改革一般认为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改变或革除自身已经习惯了的,但不适应自我提升和未来发展的一些由表及里的东西.它之所以还不能算是一场革命,因为"'革命'一词不可乱用,应狭义地去理解,最好严格限定在武装夺取政权的范围,不能把改革也记成革命"[4].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针对"革命"一词长期被泛化和滥用,我们只有重新审视了其本义和定位,才能促进政治的生态构建和社会的有序运转.于是若从大凡教学改革相对"渐进"、"稳妥"的角度来看,其相对性、阶段性和渐进性等特点就尤为鲜明.

这里的"相对性",意味着改革常常涉及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的一些东西,人们对它的不断认识和深入理解都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而"阶段性",即指"浅水区"和"深水区"之分,以及"探索期"和"攻坚期"之说,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策略.至于"渐进性",即指"由浅入深"和"由表及里",往往需要因势利导、逐步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任何改革总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之后,便进入了"深水区",由于石头已不复存在,这就需要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之上不断地与时俱进,以维持螺旋上升之势.事实上也正是如此,这当中必有代价,更有妥协.代价通常就是探索需要付出的"学费",这尚可理解.但妥协则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同盟者一道前进,正如文化名人蔡康永在其网上博客中所言,"'妥协'二字珍贵之处,不在于我们放弃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坚持了什么,哪怕一点点".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总是根据目的趋向和目标调适,需要不断地再出发.[5]

观点二教学改革往往难以十全十美

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

---《人民日报》评论员

现在看来,尽管教学改革方案的设计比较周全,初期的成效也可能比较突出.然而,就教学改革本身而言,其完美度也往往难以过高,理由如下.

第一,如前所述,改革毕竟不是革命.因此,从改革本身来看,其循序渐进性必定导致它不可能改天换地,其主客一体性也将导致它的难以彻底变革.如同历史上的变法虽然与改革的含义最为相近,均以兴利除弊、自我完善为价值指向,但局限性多多.另外,现实中的改良与改革也似乎靠近,除了改良这词也多用于与革命相对的贬义场所,人们有所顾忌外,其结局也不很理想.于是,改革和革命作为一对既相异又相通的概念,其温和与剧烈、量变和质变、渐行和突进的纠结,终于使它们除了本质上的不同,还多了一个差异:改革还需要更多的机会和耐心.

第二,改革实际上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必须顶层设计、整体规划、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因此它就特别需要上下配合、左右协调以及前后推进.类似这样非长期的教学改革,必然会充满着各种主客观矛盾性和各种变化的不确定性而无法顾及,总有挂一漏万的可能.

第三,改革又常常是与发展、与创新联系在一起的.这也就是"破"和"立"的关系.作为"破",需要时间,不论是跋涉,还是攻坚;而作为"立",那就更需要时间和空间了,无论是探索,还是建构.所以,教学综合改革的过程特别需要不断地推进和逐步地完善,正如法国教育部长吕克.夏岱尔所言, "改革更应该是一个常态化的过程,日积月累,融入到日常工作中.[6]"

教学改革五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当然是主要的,其一举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便是明证.但是要办人民满意的开放教育,这个目标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况且人民满意的标准也会不断地与时俱增,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有人说,这五年的教学改革有了不少经验,值得说说.其实最大的收获就是两个.一是在教学中初步摸索出了一种不断完善自我的机制,这就是何时改革与怎样改革;二是一支可以托付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改革队伍正在不断组建起来.有了人,加上有了制度,还有什么不能做,还有什么不会有?借用一句套话,就是改革当然"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自然规律,改革的利与弊只能由他人去评说吧.唯一在此可以充分肯定的是,这场教学改革毕竟给幸运的后来者打下了必要的运作基础,留下了更多的提升空间而已.

观点三教学改革的阻力可能来自改革者本身

改革就是要减少"简单劳动生产者"

---南京市委党校教授赵晓谛

教学改革如同其他改革一样,冲破思想束缚,触动现实利益,因此它从一开始就必然挑战既定格局,众多不同的看法和声音必然会伴随而来.比如当初教学综合改革方案,之所以要从"要点"到"框架",从"宣讲"到"研讨"不停地往复,就是希望沟通以寻求共识,通过磋商以集聚智慧的缘故.

说到底,因为在过去教育教学中那一套已有的想法和做法,大家毕竟太熟悉了.面对着改革的不断挑战,我们不仅会因为本领恐慌而感到力不从心,而且还会由于不停地否定自我,而陷入一种莫名的纠结乃至痛苦之中.因此,如何在教学改革中,时刻把握改革者的脉搏,及时排解改革者的忧愁,就需要我们用心关注.

比如说广大教师,他们作为教学和改革的亲力亲为者,既要从事繁重的常规教学,又要参与艰难的教学改革;既要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要尝试打破现状.因此,他们往往感到身心疲惫.此时,要切记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常常会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过多的"简单劳动生产者"(也就是"无产者")的出现往往会使社会成本过大而不利于转型.因此,千万不能只把教师看做是单纯劳作的员工,只有将个人专业的成长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并一致起来,他们才有可能在教学和改革中发挥出应有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在教学改革中,教师从来就是主体.然而作为方案和政策制定者的领导和专家自身特定的"理论逻辑"和"陈述话语",与身处教学改革一线的教师所独有的"实践逻辑"和"表达方式"有时往往会不完全兼容,于是"他们之间就不应该是指导与被指导、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7].这就要求我们与教师及时地通过思想交流来寻求共识,有效地利用活动来加深体验,从而在自我解惑的前提下,迸发出众多的教改智慧.于是,领导和专家在教学改革中应有的"领跑"、"伴跑"和"跟跑"就断然不可缺少.因为长期接受传统精英教育的教师们,如何更妥帖地面对大众化教育的广大学习者,我们正需要为其创造出更多理解和互动的空间,因为吕克.夏岱尔认为"教师没法消化的改革,不会是好的改革"[8].

观点四教学改革的深化必然与忧患同在

改革攻坚战必将与忧患同行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通过记者会不断地传递出改革中伴随着的忧患意识.事非经过不知难,大家都能理解.因为这说明了国家的改革正在进入了"深水区"地段和"攻坚战"阶段.这些忧患意识有的是改革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阻力,有的是来自改革的停滞甚至可能倒退的担忧.尽管当下改革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下一步如何改,朝什么方向去改,改革怎样才能深化,大多数人仍有疑虑,更有分歧.尤其是现行的体制和机制对改革无法适应乃至产生了阻碍作用,从而使改革难以为继,这可能就是最大的忧患了.

教学综合改革何尝不是如此.假若上海电大在教学改革中提出的"五大任务"得不到"三大保障"持续、有效的支撑,改革又将如何进行到底?假若上海电大现行的体制调整不快,机制运行不活,特别是现行的绩效政策、分配政策乃至晋升政策不到位,就不可能有更多的激励,反而可能会导致消极,那就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了.此言尽管伤感,确很真诚;尽管偏颇,但是深刻.

一位学者曾经这样说过,"这个世界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些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着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是啊,在完成了上述对话和独白之后,那个现实中的笔者,应该就是这样"无言"的"他们"中的一个了.

[1]严冰等.WEB2.0与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远程教育,2010,(3).

[2]李林曙.开放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与抓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7,(1).

[3]燕国才.我国教育改革不理想的症结[J].新华文摘,2006,(12):115.

[4]李喜所."革命"一词[EB].扬子晚报,2012-4-13.

[5]徐皓.教学改革需要再出发---开放大学教学副校长如是说之四[J].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10,(5):73.

[6][8]高靓.教育改革与创新不是"赶时髦"[EB].中国教育报,2011-12-21.

[7]陈向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什么"理论"指导[EB].中国教育报, 2008-5-3.

责任编辑 池塘

G642.0

A

1009-458x(2012)07-0053-05

2012-05-20

徐皓,研究员,副校长,上海电视大学(200433).

猜你喜欢
改革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改革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改革备忘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