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平 宋 岩 张 颖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基础实验部 山东烟台 264001
目前,军队院校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设置与人才培养类型、目标不一致的问题,特别是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差距较大,导致培养出的学员无法快速适应部队岗位的任职需求。研究实践课程的结构和现状,从提高学员任职能力出发构建新的实践课程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军队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地方高校的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内容结构为主体,增加了少量的军队特色专业课程。以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为例,地方高校主要课程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工程材料与热处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实践环节包括以上课程的实验项目[1,2]。我院该专业在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和实践课程平台中设置的课程虽然在名称上与上述课程不完全相同,但机械基础课程体系和实践内容设置与地方高校基本相同。
然而在专业培养目标上,我院与地方院校却有着较大差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从事机械工程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应用研究、生产运行与技术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而我院技术军官培养目标是完成工程师和海军军官的基本训练,熟练掌握本专业武器装备使用、维护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组织训练和技术保障能力,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指挥军官培养目标是完成本科教育和海军军官的基础教育训练,具有较好的专业基本技能和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良好的专业素养、一定的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
由于军事院校培养的技术干部将来主要从事装备的日常操作维护和检修训练等工作,指挥干部主要从事装备管理和作战指挥,通常不会从事装备的设计和制造工作,部队的岗位任职需求决定了军事院校更应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在培养目标上军事院校更加注重学员的基本技能和任职能力培养,培养的人才类型属于应用型而非技术型人才[3]。
因此,借用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安排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导致过于偏重系统性的理论灌输,还造成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足,更缺乏岗位任职的针对性。特别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军队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应突出实用,在必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较强实践能力,强化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培养,并具备在岗位履职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与部队岗位任职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现有实践教学的体系结构,依据军队院校培养目标和部队岗位任职需求进行实践课程的设置,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2.1.1 适应高等院校教育发展趋势和课程改革方向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目标。国外一些大学在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需求和走向全球化的外在驱动下,全面审视本科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并着手进行课程设置、运行模式和教学手段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把“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转变发展理念”,作为今后20年高等教育的两个战略性转变,在国内一流高校启动了“珠峰计划”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杰出精英人才。军队院校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也必须适应高等院校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课程改革方向。
2.1.2 适应军队院校建设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军队院校教育有其自身不可忽视的特色。随着两级院校会议的召开,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的重大战略思想,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求,深化军队院校和训练机构调整改革,重点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是破解当前军队院校教育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军队院校课程体系改革必须贯彻落实两级院校会议精神,适应军队院校建设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培养基于信息系统作战能力建设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为根本目标,提高我军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2.1.3 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为专业课程实践和岗位任职打下坚实基础
由于机械在军事装备中的应用极为广泛,机械学基础知识是技术干部和大多数初级指挥岗位必须掌握的,因而大多数工程专业都将机械学的基础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尤其是金属工艺实习在国防科技大学、海军工程大学和我院都已经成为所有本科学员的必修课。然而由于机械学本身兼有基础和专业两重性,不同专业开设的机械基础课程不同,即使是课程设置基本相同的机械类或者近机类专业,其教学内容也各有侧重。以任职能力培养目标构建机械工程实践课程体系[4],应着重突出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学员在后续实践课程中需要的设备操作能力和维护保养技能,为完成专业课程实验涉及的电动机、空压机、减速器等装备拆装维修,弹翼拆卸与安装,飞机机件拆装,电阻应变片、应变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特性实验,导弹发动机参数测量、离心泵的性能曲线测定以及机翼、弹翼应力分析等不同专业课程实践项目以及将来的岗位任职打下良好基础,并通过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员科学严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2.2.1 一体化设计
将机械工程的系列实践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5]。一要充分考虑实践内容与理论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二要理顺不同实践课程和不同实验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新的课程体系成为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有机整体,三要满足学员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的要求,突出共性要求和教学重点。
2.2.2 实践层次划分[3,4,6-8]
根据各门课程实践内容的开设目的、所需要的知识基础及专业教学需求,将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4个层次,以实现大部分工科专业的通识教育、机械类专业的学科基础教育和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等3个阶段课程的有机衔接。
2.2.3 模块式组合
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需的知识结构,依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内容体系的相互关联,按照功能类型、需求类型、学科类型,整合成不同的知识模块[9-11],各个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使课程在编制过程中跳出单门课程的框架束缚,满足各种个性化课程体系目标的要求,同时也能较好地保持课程自身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按照以上构建原则和方法,对我院现有机械工程类课程的实践项目进行综合改革,建立了认知、实习、实验和实践4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新体系。认知和实习两个层次是针对工科专业的通识教育,实验层次则为机械类专业学科基础教育,实践层次主要针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3.1 认知层次
针对全院各工科专业开设6~8学时的机械认知实验,普及机构、机械零部件、金属工艺、机械创新等方面的机械常识,提高对机械的兴趣。开设时间在金工实习前的一个学期,使学员对机械的组成、常见机械零部件以及制造方法和工艺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金工实习和后续机械工程类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3.2 实习层次
针对全院各专业主要安排金工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模块。金工实习主要针对先进制造技术、机加工、钳工、钣金、焊接、铸造和热处理等制造方法和工艺,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毕业实习主要是通过了解军用装备和设备的生产和工艺流程,掌握军用装备和设备的监造过程,探讨其生产过程和维护保养方法,使学员将所学理论知识、专业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2],也为从事专业工作和发展奠定基础。
2.3.3 实验层次
对我院机械类专业学科基础教育的主要核心课程: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制图)、机械工程材料与工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创新设计等课程的实验项目进行综合分析,打破原有课程实验项目设置方式[5],按照实验类型和功能,整合成材料性能、测绘、工程测试等实验模块,根据学科专业和岗位需求有侧重地选择或组合教学内容。材料性能实验,包含材料力学课程中拉、压、扭等实验项目和工程材料课程中硬度测试、冲击韧性测试等实验项目,便于学员全面了解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测绘实验,包含机械制图课程中的机械零件测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机构运动简图绘制、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中的零件尺寸分布测量、平面度测量、圆跳动和全跳动测量、表面粗糙度测量、齿轮参数测量等内容,逐步提高学员测量操作和绘图能力;工程测试实验,包含理论力学课程中的振动测试实验、材料力学课程中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弯曲正应力、弯扭组合主应力、压杆临界力测试等实验项目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调速、动平衡、滑动轴承、螺栓连接、带传动等实验项目,系统掌握工程测试中的各种参数及测试方法。
2.3.4 实践层次
工程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工程实践的能力就谈不上创新能力[12]。作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优化机械工程学科环境的手段之一,国内各高校纷纷建立了工程训练中心[13],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特定的工程实践环境中对机械、电子、信息、系统及其他基础技术进行高度综合的工程技术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并不仅限于动手实践能力,还包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敢于接触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工程实际问题所需的协调能力,创造、创新能力等。根据军校实际,实践内容分为2个模块,一是实践训练,包括金相试样制备、碳钢热处理、齿轮范成、减速器拆装训练、常用机构的分析与设计,杆系、轴系和复杂机械系统的搭接,数控编程与加工等项目,重在与专业课程实践和岗位任职进行有效的衔接,培养学员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二是设计训练,主要包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重在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紧紧围绕军队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部队岗位任职需求,对机械工程实践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划分了4个实践层次,每层次中设置不同的内容模块。这种层次性和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3-11]不但有利于教员根据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安排实践项目,也便于学员的自由选择和组合,如首先对试件进行热处理,再观察热处理后的金相图,或测试热处理后的试件硬度、强度指标等,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界线,提高机械工程各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实现了实践内容的有机衔接,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宽广的适应性,解决了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与培养目标和部队岗位任职需求脱节的问题。当然新的实践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必然会涉及实验教学环节设置、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1]丁淑辉,王海霞,李学艺.机械专业核心课程实验体系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1(10):64-66.
[2]李青虹,廖小吉.机械类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3):121-123.
[3]苑迅,郭辉,秦昌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4.
[4]王天仕,宋纯鹏.构建能力培养型实验教学新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5):97-100.
[5]方韵梅,王义斌,费峻涛.中美高校机械工程实验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0):163-165.
[6]潘宏利,卢超,赵登攀.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28-30.
[7]刘天模,王金星,黄佳木.以学生为本,构建材料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254-256.
[8]宋立权,何玉林,李成武.机械基础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88-91.
[9]周臻,李录平,姜昌伟.能源动力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124-126.
[10]王南兰,彭琛,陈日新.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163-166.
[11]叶庆国,陈学玺,武玉民.强化工程特色构建大学化工学科实验课程新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127-129.
[12]刘广君,马泉山,魏杰.材料类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160-163.
[13]刘建伟,廖维奇,吕汝金.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