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必文 陈艾华 袁锋伟
南华大学 湖南衡阳 421001
☆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
强化工程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李必文 陈艾华 袁锋伟
南华大学 湖南衡阳 421001
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是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南华大学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思索、改革和实践,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工程教育。
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任务。为适应现代工程教育的要求,结合我院工程教育改革的实际,认真探讨了如何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实践教学质量,如何与时俱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
我校机械工程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于1997年、2002年先后成为湖南省教委和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重点建设专业、湖南省重点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于2002年成为国家管理专业;现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具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机械类工程硕士点,从200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在专业教育中,学科积极推进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型教学,指导学生尽早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冒尖、脱颖而出,取得明显效果。近年来,学生共开展100多个课外课题的研究,有的课题在全国、省级竞赛中获奖,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学术氛围。在2010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上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在2010年“湖南省第四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上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优胜奖2项;在第四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作品“华鹰网维有限责任公司”获得银奖;在湖南省“首届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近几年学院本科生在各类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六十多篇科研论文,大学生科技活动成绩斐然。我院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形势一直很好,近年来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
2.1 面向现代工程教育,明确工程教育改革方向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工程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对于工程教育,德、体、美方面的培养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共性的东西多;在智的培养方面,工程教育的特殊性应体现在重视学生动手能力、语言文化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培养上。
为配合学校工科发展的需要,“十二五”期间,我院工科将通过改革和建设,在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的大趋势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学科、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努力构建人才培养规模大、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专业方向明确成熟、教学实践基地稳固、科学研究立足前沿、学术信息资源充裕、学术交流活跃、服务事业成效显著、教育社会影响广泛、人才培养质量优良的教育教学平台,走出一条特色鲜明、因校制宜、结合实际、灵活创新的建设之路,形成特色品牌。
2.2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工程素质培养
比较教育研究表明,长期推行的学科性教育导致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事业出现单纯注重理论,轻视操作;注重知识,轻视技能;注重学历文凭,轻视工作经验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经济、脱离生产,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误导了社会意识,限制了大学生的成才通道,特别是限制了大学生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向上的发展。
我们注意到,高校工科高年级学生已具有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但这只是智能奠基,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前提,不可能自然产生创新能力。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只有通过科学研究、生产实践锻炼和应用,才可能使学生增强自学、观察、实验操作能力,增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同时增强生产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近年来,学院致力于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具体举措有:
(1)为贯彻“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以装备制造业、核工业、国防工业及地方经济的需求为导向,学院按照学校的总体安排和部署,本着“精心制订、及时修改”的原则,于2009年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我们紧密结合培养目标,横跨机械工程、材料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3个学科,建立人文与科学教育、通识与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平衡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增强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
(2)鉴于学科的内部逻辑不足以设计出适合当代科技进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课程,我院邀请了外部组织(产业、行业、科研委托单位,校外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在外部组织、学生和任课教师之间签定协商性学习协定,设置了“基于工作的学习”课程模块和“学生研究计划”,并制定了有效的评价机制,使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有机地结合。
(3)构建并有效运行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教学与科研并行、多种发展通道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先基础课、再专业基础课、最后才上专业课的时间排序,改以大工程观为主线,各并行模块和实践环节平行推进的教学模式,尽早尽可能地把学生在学校期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所需要的知识汇集起来,从而使毕业生具备社会所需要的价值和文化,并且能很好地实现学术愿望。
(4)实施独特的“五三三”教学模式,即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自主学习与课堂讨论并行;创新设计与工程实践并行;教学过程与课程考核并行;教育研究与改革实践并行的五并行模式,将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三个层面与创造教育的三个阶段融合为一体,相互渗透,即将创造教育过程分为创造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创造技法训练和创造能力综合训练三个层次,分别渗透在培养学生表达机械设计对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传统和现代手段进行机械设计综合和设计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构思的机械设计能力和总体上把握机械设计方案的能力。对学生实行三个一:提出一个创造性构思,参加一项科学研究,撰写一篇科研论文。
2.3 积极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应用型人才
我们认为,工程教育要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最直接、最具体、最好实施的方式是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创建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工程人才。“卓越计划”的宗旨及所具有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特点是我院探索实施的工程教育改革的理论升华,对于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在2010年,学院向学校首倡申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正积极申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院通过不断加深与行业、地方的联系,努力将行业、地方资源转变为学院的办学优势,形成“3+1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依托企业—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衡钢)积极申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按照衡钢“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实施“科技兴企战略,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技术创新,大力调整品种结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发展思路,以及“从实效性和长远性出发,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用好人才、挖掘潜能”的人才培养方针,依托衡钢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联合启动并有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建高校和行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进工程教育改革。
“3+1”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3年在校学习,最后1年在企业学习;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博性、专业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对多学科知识的掌握、问题解决技能、书面交流技能、组织技能、对实际工作情境的理解能力及其领导素质,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卓越机械工程师。
高等教育在加强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我们有关加强工程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思索、改革和实践,与参与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以及其他质量工程的要求是一致的,正是由于重视工科类大学生的工程素质教育,我们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许多优秀毕业生已成长为所在单位生产、科研、管理骨干。
[1] 李义禄.建构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结合育人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2-48.
[2] 陈艾华,李岚,傅戈雁,等.创新教育与实验教学并行培养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3:4-5.
[3] 李岚.面向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并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二届中国教育峰会论文集,2004,5.
[4] 李岚.个性化培养机械工程师创新素质的多层次协同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09,1:164-165.
[5] 陈艾华,李岚,周荣安.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设计能力并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5:120-122.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for strengthen engineering ability training
Li Biwen, Chen Aihua, Yuan Fengwei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China
The educational idea of "Pan-Engineering" is that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engineering quality, train students’ engineering desig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in our school can further enhance students' engineering educ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nnovation
2011-07-19
李必文,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独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实践”(编号:湘教通〔2011〕3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