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勤华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就中学生的个性倾向而言,兴趣是学好语文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有兴趣才会引起注意,有兴趣才能激起共鸣,有兴趣才能发展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不仅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起点,甚至可以为人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激发兴趣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如何做到“趣”融文本、让师生心灵活动也融为一体,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和学习经验的必要途径,文本是学生体验美的所在。它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作文中的意识形态,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及审美价值观念。因此,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呢?教师除了传授基本的技能外,唯“读”才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审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欣赏、感受美的同时,提供学生审美、创美的时间、空间,引发其情感体验,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提高审美、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比如《白鹭》是一首诗歌,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内容,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初读时,让学生出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出文路;然后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进一步营造学生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接着让学生速读全文,要求复述课文内容;在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之后,再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进入最关键的品读,让学生在细致的品读中,深入体会文章所蕴涵的美感和情感。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始终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之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审美情趣得到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唯“读”才能较好地让学生欣赏语言的音韵美,感悟主题的情感美,欣赏语句的形式美,领悟人物的形象美,拓展想象的意境美,才能让学生形成美的情感,美的德操,美的理念。
我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为情造文”等等,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文”是“情”的载体。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品读、学习总能让人如醉如痴。学生的情感世界纯真多彩,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活,便能形成一种内驱力,他们就能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快乐。重视以情养趣,,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更好地突出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含蓄性,强化其作用,营造作品的情感氛围,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有位教师执教《夸父逐日》的相关教学片段:
师:在古代神话中,夸父是一位善于奔跑的巨人,在本文中,你读到的夸父是怎样的人?
生1:他是一个不自量力的人。居然想追敢太阳。
生2:不对,我觉得他是个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人。虽然后来他因口渴而死,但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两位同学的意见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到底谁的意见更有道理呢?本文选自《山海经》,是一部神话作品,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作者对夸父是肯定的,还是讽刺的。
读完课文,大部分学生的意见是,课文中的夸父敢于与日竞走,居然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虽然死了,但死得悲壮,说明他是个具备超人力量的英雄,作者对他是肯定的,于是第二种意见渐渐占了上风。
师:课文结尾写夸父死后,他的杖化为邓林 (桃林),这个结尾有什么含义呢?
生:一脸茫然。
师:向学生介绍有关桃花的文化常识后。解释说,在古诗文中,桃花象征着青春和旺盛的生命力,大家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内容说说对结尾的理解吗?
生3:是不是表示夸父的生命永垂不朽?
师:生命可以永垂不朽吗?
生:(纷纷说)是“精神”。
师:什么精神呢?
生4:象征着夸父探索不息、坚持不懈的精神得到永久的延续。
师:对,通过讨论,我们读到了作者对夸父的赞颂。夸父是一个探索不息、坚持不懈的巨人,他的身体虽然消逝了,但他的精神却长存人间。
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比较起来,在对学生进行情趣与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与生活气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加以利用和发挥,在自然而又生动、有趣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情感的培养和教育。语文教学应当突出体现这一优势,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为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创造便利的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从《新课程标准》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教育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难,并在合作、交流探究中解决问题。
如有位市教学能手在教学《女娲造人》的教学片段:
师:先由学生从自己看过或听过的神话故事谈起,再由教师问“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的话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我们都是人,但你们知道人是从哪里来的吗?
生:(纷纷说道)人从猿猴变的、是女娲造的、是上帝造的、是神创造的生、是天使造的。……
师:对于这个问题,古往今来,有神话的回答,也有科学的解释。从神话方面来说吧,中国神话说是女娲创造了人,西方神话说是上帝创造了人。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我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吧。
师:展示一幅女娲的画像(图画),很美。女娲是一个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和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让我们一起步入神话的殿堂,走进“女娲造人”的故事。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轻声朗读课文,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
生读后质疑: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女娲为什么造出来的是“人”?女娲为什么给她心爱的孩子取名叫“人”?女娲为什么要让男人和女人配合创造后代?
师:同学们很善于质疑,就刚才提出的问题谁能主动回答一下?
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化被动为主动。)
继之教师提出:“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理解和想象的?”这样一来,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被激发到极致,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对文本的阅读和探究中去。紧接着又提出“你也发挥自己的想象,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进行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这个问题的设计,把学生的兴奋度推到了最高点,使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感受神话传说的独特魅力,品尝到探究带来的喜悦。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营造接纳性的、知识性的、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神话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又让学生了解了想象在神话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科学地探究人类的起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提问、质疑、求异等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要想促使学生提问,不是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办得到的,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多下功夫,应该在如何回答学生提问去促进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功夫。
如在教学《羚羊木雕》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直观体验人物的性格和情绪,有位教师要求学生“自导自演情景剧”,学生踊跃参与,并说明理由。在表演“我轻轻地敲了敲门”这一动作细节时,学生们就有不少独特的设计:有学生把准备敲门的手轻轻地搭在门背上犹豫了许久,才提起手来轻轻敲了敲门;有的学生让敲门的手在空中来回缩了好几次……学生还认为文中的“不”字充分表现出了“我”极不满意的做法,内心有所反抗的情绪,表演时也应着重强调。于是表演时有学生认为应语气坚定有力;有学生认为应该带哭腔,拖长调的语气来读更符合文中的“我”的心理……可以说,学生对情节的把握,对人物感情的把握是到位的,他们所表现出的创造性不得不让人叹服。
想象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求异思维空间,既能想象文字叙述中的意境,也能想象文字外的意境。语文课程只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他们在成长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实。让学生尽情张开想象的翅膀,用美丽的画面代替抽象的文字,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相信,当我们的语文课上到处都有求异生趣的绿洲时,学生们的畅想必将也是果实累累。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呼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语文教学作为诸学科的基础,首当其冲承担着历史性的重大责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为阅读教学打开一扇展现更多风景的大窗,努力创设各种有效教学情境,以挖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我们要探索多元智能教学策略,使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在长盛不衰中,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积淀,从而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