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发展之影响研究

2012-01-29 01:28杨壮凌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

杨壮凌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汕头 515041)

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发展之影响研究

杨壮凌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汕头 515041)

中国古代已经形成本土化、原创性的职业教育,传统职业教育中不乏值得借鉴的理念。但是,中国原创性的职业教育最终没有实现现代化,封闭性是阻碍中国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原因。走职业教育社会化、普及化的道路,重视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提高职业教育的开放性,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传统文化;职业教育;现代化

问题的提出

传统职业教育,指中国古代就已存在的本土的原创性职业教育。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对我国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阶段性总结,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现代化。

对照《意见》的理念,不难发现,我国古代已经存在职业教育,其在实践性、职业性方面卓有成效。古为今用,借鉴本土原创性的职业教育为我国今天的职业教育改革之用,显然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历史悠久的中国职业教育并没有完成现代化,近现代的工业文明连同职业教育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其症结何在?以史为鉴,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

中国古代已经形成比较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社会分工、文字的发明等因素,必定导致生产经验的间接传授,因而产生了职业教育。早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前,中国的职业教育已经产生,如神农氏传授耕种方法,伏羲氏传授“拘兽以为畜”,螺祖传授育蚕、治丝茧方法等等。分析发现,本土原创的职业教育其实颇多值得借鉴的内容。

(一)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强调“立德树人”、“育人为本”

《意见》提出职业教育的前提是“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中国古代的职业教育也非常重视思想品德的培养。历史上各行各业均要求从业者必须甘于奉献,为事业献身,要爱国利民,有仁人之心。重视人的培养是中国传统职业教育的突出特色。

在《墨子·尚贤》篇中,墨子为墨家弟子制定的道德标准就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中医授徒非常重视医德的传授,提出了“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准则。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用医术救民于水火,而不愿留居官府为权贵效命,坚持不为名利所诱、不为威武所屈的崇高医德。

护镖也是一种职业,武术行业非常重视学徒的道德水准,要求学武不能伤人,学武要用于锄强助弱,要有侠义之心,要爱国爱民。

当官者也有职业道德,古代流传着一种成文的“官箴”,有劝人坚持民本思想的,如《牧鉴·接人》中的“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有劝人坚持为官保持清廉的,如徐榜《宦游日记》中提出“一朝点污,终身玷缺”;有要求摒弃以清廉博取名声的虚伪行径的,如《从政遗规》中提出“居官不可作受用之想”。又如,东汉时期的张衡一生做出了“地动仪”、“浑天仪”等发明成果,在多个职业技术领域有很高的地位,张衡就曾提出“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患禄之不伙,而耻知之不博”的从业格言。

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古代的职业教育在这些方面值得借鉴。

(二)重视高素质的职业技能

中国古代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高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求技能训练必须精益求精。

《庄子·养生主》对庖丁解牛的技能做了记载,庖丁可以刀入牛身若“无厚入有间”而游刃有余。因此,牛刀虽已用了19年,而其锋利仍“若新发於硎”。庖丁甚至在生产过程中得到精神享受,“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完成操作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文中对职业技能还根据其水平进行了等级划分:“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庄子》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之高可见一斑。

北宋政治家、教育家欧阳修记载了一个卖油翁酌油的精湛技能:“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其原因 “无他,惟手熟尔”。卖油翁对职业技能培养的认识,实际上体现了结构主义的教育思想。

(三)艺徒制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及职业性理念

艺徒制是中国持续了几千年的流行最广泛的职业教育方式。徒弟在生产中接受职业技能的传授,或一师一徒,或一师带几个徒弟,通常是边学边干,学以致用。艺徒制的形式几乎存在于任何行业,古代各个历史时期都出现了高水平的能工巧匠,他们创造了一件件精品,如冶金业方面的“越王勾践剑”,现代科学仍然无法弄清其高性能的机理;建筑业方面创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如故宫的宫殿;陶瓷、工艺品行业贡现了大量国宝,创造这些精品的高超技艺往往与艺徒制的培养模式有密切的关系。

做为一种教育模式,艺徒制有很多优点,首先是坚持言教身传,并且教学过程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相示以巧,相陈以巧”。学徒一般要熟悉掌握所有的生产岗位,要对整个行业有全面的了解,以保证技艺的专业水平,培养出的人综合素质较高,富有创造精神。其次是以生产现场学习为教学场所,以生产性实习为主要教学形式。熟练的技艺是要动手实践后才能掌握的。徒弟先在现场看师傅干,了解了生产的基本情况以后,徒弟可帮助师傅做一些简单的辅助性工作,辅助工作参与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最后就能掌握基本操作技能,逐步过渡,从需要师傅指导开展工作到能够独立开展工作。艺徒制是最充分地体现了职业教育实践性和职业性特点的教育模式。

(四)中国古代职业教育重视先进的教学模式

除了艺徒制,中国古代文化中广泛存在重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例子。鲁班,是木工的鼻祖,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鲁班学艺的传说是古代文化重视先进教学模式的典型例子。传说中,师傅先是给鲁班已长满锈的斧子、刨子、凿子,鲁班用七天七夜磨好。师傅又给鲁班满屋子精致的各种亭台楼阁模型,让鲁班把所有模型拆开,又安装起来,如此反复,足足研究了3年,鲁班在实践教学中掌握了木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最后成为中国木工的鼻祖。

这虽然是传说,但却是传统文化中职业教育理念的反映,鲁班学艺的过程完全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只有如此,科学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鲁班这样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宗师。项目教学法等教育教学方法竟然在中国古代已具雏形。

(五)墨家先进的职业教育发展观

墨翟是墨家创始人,在春秋战国时期首先提出了重视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职业教育思想。墨翟强调科学和技术教育,包括生产知识教育、军事科学知识教育、自然科学和技术技艺等知识教育。在职业教育方面强调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他一反往常只注重人文教育、道德教育而忽视科技教育及忽略下层社会人民接受教育的权利的做法,创造了先秦时代科学领域的最高成就,足以与西方古代自然科学相媲美;他一反师道尊严,提出“强说教”的思想,有效地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可以说,墨家的发展道路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特征,只是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墨家连同其教育思想发了芽,但没有结果。

尽管中国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成果斐然,但是,在晚清洋务运动之前,中国没有出现现代工业,职业教育没有形成社会化教育系统,没有产生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化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中国生了根,但没有结果。因此,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的束缚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发展形成束缚

(一)科举考试对职业教育发展形成束缚

科举考试以“学而优则仕”为出发点,对官员选拔制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是逐步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导向。官员选任资格严格地局限在科举出身的士子中,而传统社会个人身份是相对固定的,通过科举考试改变社会地位,对绝大多数平民百姓而言几乎是唯一途径,社会各方面甚至皇帝本人对科举考试进行大肆渲染,影响了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

(二)实用主义思维对职业教育的束缚

《周易·系辞》提出:“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古人讲“通经致用”、“学以致用”。致用思维结合现实,从逻辑上利于科技的发展,“致用”本身是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但中国的致用思维并没有使职业教育现代化,原因在于古代致用思维的目的不在于生产技术技能的致用,而是在于道德致用、政治致用、士农致用、生活致用,从而对职业教育形成束缚。

(三)重道轻器的思维趋向导致职业教育停滞不前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重道轻器、重德轻艺、重人伦轻自然、重人文轻科技、重体悟轻思辨、重直观轻实证、重知识轻技能、重修养轻能力等思维趋向,这些文化传统也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影响到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里需要着重提出,对人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道德素质的地位问题是职业教育的方向问题,这一点,在国内外的现代职业教育界已形成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96年的报告中指出:“直到现在,通过持续了若干年代的各种社会形式,我们获得了教育,这种教育一直是我们有效地用以维持现有价值和保持力量平衡的一种精选的工具。”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赫钦斯也认为,大学教育应着眼人性而非人力。教育的目的,主要不在于培养基督徒、民主党员、共产党员、工人、公民、法人或商人,而在于培养人类的智慧,由此而发扬仁性,以成仁人。《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也提出:“教育的本质不是以谋实利为动机,而是寻求与存在于宇宙背后的‘精神存在’之间的心灵交流。”在迪尔凯姆以及许多社会学家、实证主义者坚持“教育是适应”的观点面前,职业人文教育更应秉持的是“教育应该是一种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教育是改造”,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世界”。

可见,《意见》提出职业教育的前提是“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忽略职业教育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相信片面强调人的素质的重要性,而抹杀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情况在现代中国不会再重演了。

(四)成也艺徒制,败也艺徒制

如前所述,艺徒制是中国持续了几千年的流行最广泛的职业教育方式。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极具实践性、职业性的特点,从本土特色、原创性方面考虑,是一种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模式,历史上诸多能工巧匠的出现应该归功于艺徒制。艺徒制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是强调“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艺徒制的最大缺点就在于开放性不足,而这也是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软肋所在。可以说,艺徒制的封闭性直接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职业教育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德国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职业教育是发展经济的“秘密武器”,并提出应“对所有人施以职业教育和训练”,也就是要求职业教育应该普及到所有劳动者。借鉴德国等先进国家的经验,要实现我国经济的腾飞,必须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重视劳动者队伍素质的普遍提高。党的十三大指出:“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下极大的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加强职业教育的普及更显得迫切。

结语

中国古代文化中早已出现职业教育,并培养出了众多能工巧匠;中国古代也出现了非常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传统的职业教育重视育德树人,在实践性、职业性方面完全值得借鉴和继承。但是,由于科举考试的负面导向,实用主义、艺徒制的局限性及重道轻器等思维方式的负面作用,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最终没有在中国首先出现,封闭性是中国没有出现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根本原因。

总结教训,职业教育必须借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开放性,并走普及化、社会化的道路,开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春天。

[1]张少兰.历史视域下“职业人文教育”命题审理[J].高教探索,2008,(4).

[2]何伯镛.浅谈我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问题[J].高教探索,1989,(1).

[3]孙立家.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艺徒制[J].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7).

[4]刘伟民,任梅.中国古代职业教育思想及人物观点撷要[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34).

[5]李长泰,夏金星.中国古代致用思维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9,(22).

[6]张华胜.论科举考试对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束缚[J].成人教育,2007,(1).

[7]黄日强,王省民.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8]彭忠德.古代官吏的职业道德规范——官箴[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9]李媛.墨子人才培养思想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0,(2).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3.

[11]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5:60.

杨壮凌(1966—),男,硕士,广东省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机电技术及高等教育。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G712

A

1672-5727(2012)04-0179-02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PHONEY WAR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职业写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