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荷 罗频捷
(成都东软学院 四川 都江堰 611844)
基于CDIO的高职院校创新教学模式
温 荷 罗频捷
(成都东软学院 四川 都江堰 611844)
CDIO是一种系统全面的工程教育模式。本文提出了基于CDIO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实践为主线”、“以创新意识培养为目标”的改革措施,旨在通过基于项目的课内外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开发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CDIO;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用技能型人才。在高职教育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忽视开拓创新能力培养等。这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很难与相关专业的公司对口,从而大大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充分考虑了现代工程产品和系统的复杂性及高附加值性,其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四个层面:首先,要掌握一整套个人与职业方面的能力和品质,其核心内容就是实践能力。其次,为了开发复杂的具有附加值的产品或工程系统,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再次,为了能够在现代团队的环境中开展工作,必须培养学生的团队工作和人际沟通能力。最后,为了能够创建并运行产品、过程和系统,学生需要了解在社会和企业环境中进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及运作的方法。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因此,可以说CDIO模式能够将学科培养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巧妙地结合。
CDIO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二十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CDIO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的、可行的,按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与企业欢迎。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满足产业界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即要按照职场的能力标准提供合格的毕业生。第二,满足学生求职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就业竞争力、职场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要有国际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力。第三,满足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实践中,工学结合的实施却有待突破,原因如下:第一,人才培养观念落后。重理论传授轻技能培养、重知识掌握轻实践应用、重继承模仿轻发展创新,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有这种观念。第二,相对学校而言,企业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工学结合必须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需求。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企业参加工学结合,不能像职工教育那样,将费用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从而抑制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第三,对学校来讲,也有一个成本问题。要增加许多工作量,加大开支,要避免学生实习“放羊”,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第四,工学结合的难点在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能否找到共同的目标、利益及动力。第五,教育内容僵化、教育方法陈旧、教育形式落伍、教育考评方法失效、举办高职教育经验不足、“双师型”师资缺乏、资金困难、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惯性等,这些问题都有待突破。
2010年初,成都东软学院明确提出引入国际工程教育界的改革成果——CDIO人才培养模式,按照CDIO理念对软件技术专业进行改革试点,逐步推广到相关专业。根据学院CDIO改革计划,软件技术专业17个班共532人分年级进行了试点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将CDIO理念引入工程教育,其目的就是将职场环境引入校园,提早让学生适应将来的职场环境。
(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能力培养体系
现在,最受企业欢迎的是素质高、能力强、有团队协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应不仅体现在培养的人才服务社会的广泛性、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方面,更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方面。
职业素质培养需要学校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并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职业能力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等。
基于企业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只有建立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按学生就业岗位设计课程体系,按技术发展趋势改革教学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帮助学生获得最受用人单位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岗位胜任能力。
(二)以项目实践为主线制定课程计划
CDIO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是直接参照工业界的需求,将这种要求反推到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通过每一门课、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来落实产业对能力的要求,以满足产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
我院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综合性工程实践项目为骨干,制定了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每学期为学生精心准备一个综合案例,所有的计算机类课程都围绕该案例进行讲解和实践,展开由理论课程加课内实践环节再到综合课程设计的完整实践教学结构,以此促使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
以2009级软件专业学生一年级的课程为例。我们设计了“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案例。《软件工程》课程指导学生对该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功能设计以及完成编码后的测试。《数据库》课程围绕该案例讲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创建、使用等功能。《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则将该案例的功能融入教学的各个章节,实现编码,完成学生成绩的录入、查询、插入、删除、修改、排序、打印、总分统计等功能。
以项目实践为主线的课程设置在学院软件专业实施后,学生普遍称赞学到了真本事,增强了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三)以创新意识培养为目标的项目指导模式
深化产学结合,为学生提供创新场所 校内实训基地通常以实验实训中心的形式存在,是师生完成职业训练的主要场所。它的基本定位是通过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基本操作技能和技术革新能力;通过生产场地和设备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在技能实训和综合实训中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初步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结合 CDIO“做中学”的理念,增设三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1)新建实验室。为配合CDIO教学改革,增设实验室,鼓励学生多实践、多体验。(2)扩大创业团队建设。创办大学生创业中心,它是架设在学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学生社会实践场所。在大学生创业中心,学生可自组“虚拟公司”并担任其中的CEO、CFO、CTO、HR等角色,按照公司的运行方式组织、管理其团队运营,完成给定的开发任务。大学生创业中心的设立,使学生一进入学校就有机会得到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泛的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减少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时间,缩短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距离。(3)校企合作。与软件园联合办学,让其为学院提供集产业、教育与配套服务于一体的软件及IT服务社区,安排三年级学生进入公司实习,真实感受公司的运作模式。
导师制培养创业人才 CDIO是基于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学习。因此,提倡以“创业助推就业”的改革模式,组织教师开展项目咨询、培训指导、服务管理等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就业创业环境,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创业导师必须具有3年以上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具备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热诚待人,尽职尽责,并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挑选部分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创业培训。在学生创业准备期,导师为其提供咨询和培训辅导,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创业认知;在学生创业启动期,以咨询、培训和“专家小组会诊”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和指导,为其解决专业疑难问题;在学生企业成长期,指导他们发现问题和自身的竞争优势,制定发展方略,完善解决方案,突破成长“瓶颈”,创造新的发展机会,争取快速发展。在整个创业阶段,导师为学生提供精神鼓励和诚信教育,培养创业精神。目前,优秀的学员已经成功创办了自己的软件公司并运作良好。
通过创新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安排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展览、沙龙和学生社团活动,并邀请名人、名家来校,让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协作、交流找到自己的专业兴趣所在,从而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积极开办创新讲座,提供充分机会让学生进行经验交流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兴趣。
自我院将CDIO理念引入教学后,学生的期末机考通过率较往年提高了30%以上,NCRE的通过率也大大提升。在ACM大赛、“国信蓝点杯”软件大赛中,我院学生也展现了较高的水平。经过了SOVO实训、企业实习后的学生,大都受到企业的好评。由此可见,基于CDIO理念的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可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项目开发水平,为培养一批“厚基础、能动手、善创新”的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谢清明.论CDIO培养模式的教育理论基础[J].教育与职业,2010,(9):184-185.
[2]尚慧文.CDIO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9,(11):95-96.
[3]郭炯.职业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2009,18(2):17-22.
[4]刘永录.实训之我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4):85-86.
温荷(1982—),女,成都东软学院计科系讲师,主要从事教学研究。
罗频捷(1981—),男,成都东软学院计科系讲师,软件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教学研究。
G718
A
1672-5727(2012)01-01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