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健
整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视界与创新路径
张 健
整合是将系统要素综合、重组、互补、凝聚,融合成一个新的整体的过程。它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宏观视界和创新路径。整合的理论机理和逻辑依据可以从系统论、学科论、创新论、整体教育论、知识论多元视角予以把握。整合的路径包括:教育性质,“三位一体”的多元整合;类型产生;多层次、多类型的学校整合;办学途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双向整合;制度建设,配套与体系的完善整合。
整合;高等职业教育;宏观视界;创新路径
什么是整合?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各系统要素发挥最大效益。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不同见解。崔景贵教授认为:“心理教育中的‘整合’的词义通常表示‘整体、综合、渗透、重组、互补、凝聚’等意思,其主要意蕴体现在整体协调,渗透融合。”[1]郝德永教授则指出:“整合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以及属性、关系、依据、标准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符合一定条件与要求的前提下,凝聚和融合成一个较大的整体。”[2]视界当然地含有视野和眼界之意,眼界指人认识事物的宽度和广度。虽然说“眼界”可能更接近本意,但笔者以为却有“小化”这一词语内涵之嫌。因而不如表述为“境界”,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认识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因而视界是一个融视野的宽度和广度及境界的高度和深度的概念。它是人们看世界、看社会、看教育的一种观察视角或“取景”框架。整合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范式,它所规定的应该是一种宏观的、远大的视界,这种视界应该是投向远方和面向未来的。当然也不排斥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读取和透视。这种视界应该是融合的、整一的,它过滤狭隘、拒斥偏执、弃绝浅薄,追求整合与创新。整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方法论,是哲学层面具有统摄性的上位方法,其他所有方法都是或从属、或交叉,如比较法、演绎法、归纳法等;或对立不同的下位方法,如定性法、定量法、调查法、个案法等。整合还是职业教育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论。“这种研究方法是职业教育学学科在创建过程中具有方法论高度的创造性尝试,是适用于本学科理论建构的具体的方法、检验方法和发展方法,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具有其他方法所无法取代的新工具意义。”[3]
一种研究或理论的建树要想取得成功,就应该努力寻求研究话题的内在学理依据,以便把这一研究奠定在多种科学理论的坚实基础之上。否则,这种研究就是浅薄虚妄的、漂泊无根的。因而我们有必要从多学科理论研究入手,全面透析整合的理论机理和逻辑依据。
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或要素依一定的秩序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稳定的整体。系统论则是研究系统的一般理论的新兴的边缘学科。[4]它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哲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客观事物都是以系统化的方式存在的,如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复合系统等。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它也是由职业教育系统中的各种事物、要素、关系等组合而成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系统。系统科学的原则主要体现在联系性、整体性、有序性、目的性、动态性、开放性和最优化等几个方面。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性质,不是它的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新的性质和功能。正是系统论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能优化原则,为高职教育的整合提供了哲学依据,它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功能优化为目的,以整合为手段,注意要素的优化配置、结构的和谐与秩序,有目的的重组系统内的各种要素,使其达到最佳建构与配置,实现整体性、有序性、协同性、适应性,从而达臻内容最优、结构最优、功能最优的整体优化效应。
学科就是知识的门类或体系。在知识的创生期,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包含在自然哲学体系中的,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需要,分化出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独立的体系。每个体系中又衍生出若干知识门类,谓之学科。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科学综合是国际化、信息化时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因而学科从原先的分化趋向新的整合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普郎克曾经说过:“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5]由此造成了学科的不断分蘖,造成了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不断增生。但倘若任由这种分化现象发展下去,就会造成学科的日益繁复和严重超载,这时就需要由分化走向综合,即通过整合机制将裂变和膨化的知识重新合并归置,组合成一个新的更高的学科门类。这样由杂多中见出整一,由复杂归于简单,完成人类认识螺旋式爬升的一次成功循环。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整合的学科论依据。
“创新”概念最初是由“现代创新之父”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1912年提出来的。开始仅适用于经济领域,后来泛化到科学和技术领域,1992年世界经合与发展组织又将其拓展到了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领域。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需要,知识发展的要求,也是人类天性的弘扬。职业教育是一个问题丛生而又充满创新的领域。它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思辩与澄清,它有太多的困惑需要我们破解和理顺。问题的堆垒、规律的遮蔽、思想的悖论,都需要思辩和创新予以澄明和揭示、解释与启导。整合的本质就是创新。表面上看,整合只是创新的手段,创新是整合的目的。而事实上整合本身就内在地含凝创新。整合是事物关系、要素、结构、层次、功能等的建构与重组,这种重组必然打破事物原有的结构或性质,引起事物的质变和创新。例如碳元素的不同组合,既可以产生质地疏松的石墨,也可以产生质地超强坚硬的金刚石。其次,整合是在某种原型的基础上的变化改造,变造是创新的铁律。在变造中,新成分的加入和熔铸,打破旧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成为导致事物质变和创新的内在机理。从哲学角度说,任何变造都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既克服又保留,取其精华,弃其陈庸,自然能翻新超越。显见,整合与创新,异其态而同其质,殊途同归。
整体教育理念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整体教育论者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文、科学、创造的和谐统一,认为未来的教育必然是整体教育。对职业教育来说,强调整体性教育和教育的整体性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改变一直以来的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教学的传统学科化教学的积弊,也有利于防范在矫枉之后,又走上单纯重职业技能培养,而忽略人文素质培育的歧途。整体教育论从哲学高度所提供给我们的“一体化”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方法论,既为职业教育“知行合一”、“理实一体”、“学做结合”的根本特色找到了哲学依据,也为职业教育的整合提供了方法论的参照。
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是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或技能。它是构成课程的核心“要件”。当今世界知识以“井喷”、“爆炸”的几何速率不断增长。显然,这么多的知识如果都进入课程,必然造成课程的严重“超载”。因而如何从“多而博”的知识海洋中,选择“少而精”的核心关键知识来重构具有教育学性的课程内容,是人类必须面对并解决的知识无限性与课程内容有限性的矛盾,而解决的办法就是整合。正如S.拉塞克与G.维迪努在其所著的《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面对复杂的需要,为了避免使得课程超载,解决的办法不是在现行内容中增添新的因素,考虑到有关学科的补充性和计划中的教育目的,而应把所有因素有机地合成一个新的复合体。”[6]
整合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范式,是“在职业教育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对于职业教育的公认看法,以及作为认知前提的思维框架。它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研究内容、研究途径等在内的一个思想体系。”[7]就是说,整合是一个能够覆盖职业教育宏观、中观、微观全领域功能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标识性的概念。但这里,我们只从宏观角度,对高职教育的整合创新的类别、路径与方法作出一些归纳和揭示。
什么是高职教育的性质,是人们对高职教育元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鲜明地体现在它的名称上。即“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有别于初、中等职业教育;在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在内容上属于技术教育范畴,既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教育,也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技能教育。”[8]通过这一比较的视角,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职教育性质就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三位一体”的多元整合。它是层次、类型、内容三个维度交集融合的产物,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崭新类型。
1.“高”是层次属性。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学术水平的“高”。它是表现在应用领域里的“高”,而不是理论水平或研究能力的“高”。对于高职教育来说,理论“必须、够用”即可。所以绝不能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标准衡量高职。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一方面体现在基础理论方面,即高职生必须具有高于中职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底蕴。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应用技能方面,即高职生所掌握的技能不是单纯的只具有外显行为结构的操作技能,而是一种具备一定复杂性的、融入一定智力含量的复合技能,是策略层面的、能够处置和应对复杂的职业情境中现实工作的经验和能力。
2.“职业”是类别属性。从普泛的意义上讲,所有的高等教育都具有“职业性”,都要解决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归属和职业需求问题。但普通高等教育是由“学科而职业”的完成路径,本质上还是学科教育。高职教育则是由“专业而职业”的完成路径,是典型的职业性教育。具体来说,普通高等教育遵循的是知识体系背景下的学科路径,它是以知识类型为载体划分学科的,如数学系、物理系、中文系等。其学科设置是直接对应并面向知识体系的。而高职教育则是以职业类型为载体划分专业的,如文秘专业、营销专业、建筑工程专业、数控加工专业等。其专业设置是直接对应并面向职业体系的。
3.“技术”是内容规定。技术是高职教育内容的规定性。技术教育的维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既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性相对应,又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技能性相对应。高职教育必须严守技术性教育的类型底限,又要在纵向层次上超越中专层次的单纯技能,他们需要既有精湛的技术,又应该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准,使理论知识与经验技能、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在技术主体身上达到和谐统一,才是高职培养的人才目标。
追溯高职教育的产生,只有20多年的短暂历史。80年代初,我国东南沿海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一批由中心城市举办的新型地方性大学、职业大学,他们具有职业性、地方性、实用性等特点,这就是我国最早的高等职业院校。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三改一补”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即对现有的高等专科学校、短期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并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1999年扩展中的高职教育又以“三不一高”(不转户口、不发教育部统一的毕业证书、不发派遣证、高收费)的政策规定及相应的人事制度改革,降低了高职生身份的“含金量”,放宽了国家对高职院校管制的力度,把举办高职院校的审批权下放到省级政府。由此拉开了高等职业教育整合的序幕,也迎来了嗣后高职教育黄金10年波澜壮阔的大发展、大扩容。截至2009年为止,全国高职院校已由1999年的432所增加到1 196所,增长了2.77倍。在校生数由117万人,增加到1 280万人,增长了10倍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由1999年的10.5%,增长到2009年的24.2%,翻了近1.5倍,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就是整合的功劳。在“三改一补”整合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大量分散的、低效的、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学校,在历时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成功整合。其整合的类型和策略有:(1)中专整合的升级版。即多所中专学校合并重组,升格为高职院校。(2)独立转型的改制版。即由单一的成人高校、职业大学或专科学校改制成高职高专院校。(3)多级整合的混成版。即由一所专科加1所以上的中专学校,不同层级的学校混合整合而成的高职院校。可见高职院校的产生,就是改革的结果和整合的产物。它的出现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我国经济的振兴与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采用学校和企业合作,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一内涵界定虽说基本正确,但还是有笼统概括、边界不清、交叉混同之嫌。严格说来,校企合作是办学途径(模式)的整合,工学结合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二者在层次所属、指称范围、内涵差异上都有很大区别,笼统地将其归并合称是有欠精准和科学的(这一辨析虽说已超出本文讨论范围,但还是有必要附带论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途径和培养模式的整合,是关系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出路和改革方向的根本性问题。这种整合选择有其合理的认同依据和价值取向。
1.整合是国家政策导向的宏观要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9]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也强调:“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可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整合模式是国家教育大政方针定下的主基调。
2.整合是世界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整合是获得世界认同的高职办学的成功经验。各个国家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均探索出了符合自身需要的有效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学习—实践—学习交替的“三明治”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俄罗斯的“教学生产联合体”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这些模式虽然名目不同,但本质上都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整合模式,可见这是世界职业教育广泛认同并一致践行的培养模式。
3.整合是对高职教育办学规律的遵从。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深学问价值取向的精英教育封闭的学校本位的办学模式。作为“另一类型”的教育,它必然是开放的、校企合作式的教育。从与企业的关系看,它是与经济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是与企业有着“剪不断”的天然联系的教育。从人才培养目标看,它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是“能力本位”、“实践主导”的教育,而能力培养绝不是“教室里种庄稼、黑板上开机器”所能奏效的,它需要有实践条件、实习资源,而以我国高职院校的条件和资源现状看,必须借企业之力,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资源困局、条件瓶颈。从教育的性质看,它是职业本位、就业导向的教育,是面向企业、服务经济,为其提供人力资源的教育。所有这些都昭示我们:“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整合,是高职教育办学的不二选择和必由之路。
制度是人类活动的行为规范体系,它是带有管束特征的行为框架,是人们管理意志的体现。也有研究者认为,“职业教育制度指人们自觉制定的并要求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职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因素。”[10]从分类视角考察,制度可分为宏观的,如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政策法规等,中观的和微观层面的,可包括职业教育产学合作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等。从制度的地位角度看,可分为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和职业教育从属制度。基本制度是带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制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制度等,从属制度是职业教育基本制度的表现形式或实现形式,是指为了贯彻基本制度而制定的一系列具体制度。
就当前高职教育的制度建设来看,存在着文本的繁荣与实践滞后的反差,基本制度与配套制度的疏离,制度公平性的迷失与效率性的低下,制度的操作性缺失与执行性的难为等诸多问题。而良好的高职教育制度建设标准,应该是文本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基本制度与配套制度的统一,公平性和效率性的统一,科学性与执行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对当下的高职教育制度加以整合,以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的制度生态环境。其操作要领是:一要重视制度的配套性整合。配套性是指制度与制度之间形成的不同层级、功能互补、结构完善的相互关系。良好的制度生态环境不仅要重视结构性配套,还要重视功能性配套。即它必须有法律层面制度(制约功能),政策层面制度(导向功能),操作层面制度(规范功能),实践层面制度(落实功能)。这样形成配套体系,彼此支持,相与为用,才能产生行之有效的预期效果。二要重视制度规范性整合。规范性是职业教育制度的核心价值,制度制定本身的目的就是规范高职教育办学的秩序,规范人们相互交往的“游戏”规则,节约和降低社会行为的角色成本。从而保障职业教育能够在一种规范有序的制度生态环境中健康运行。因而要重视对失范性、落后性、不公平性的制度进行整合。淘汰废止落后过时的制度,整合调整有失公允的不当制度,充实和优化缺失的必要制度。三要重视制度的文本性和操作性的整合。要提高制度实践的有效性,摒弃“文牍”式的、虚多实少的纸上谈兵的东西,强化制度的务实性条款,夯实执行操作的基础。
[1]崔景贵.论心理教育的分化与整合[J].教育研究,2005(2):84.
[2]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32.
[3]陈燮君.学科学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337.
[4]陈孝彬,张念宏,等.教师百科辞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844.
[5]张澍军.试论德育哲学建构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2001(7).
[6]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5.
[7]刘诗能.职业教育研究“范式”与理论“硬核”[J].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8(6).
[8]张社字.略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特色[J].中国电力教育,2003(3-4):104.
[9]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5-11-10.
[10]董仁忠.职业教育制度论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116.
Integration:Macroscopic View and Creative Route of High Occup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Zhang Jian
Integration refers to a process in which key factors of system are summarized,reconstructed,complemented and integrated into a new one.It is a macroscopic view and creative route of high occup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It is based on systematic theory,creative theory,completive education and knowledge.The route of integration includes the nature of education,multi-element integration,type production,multi-level and multi-types college integration,college operating means,bi-directional integration of work and study,cooperation of college and company,regulation building,integration of subsidiary and system.
integration;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macroscopic view;creative route
安徽省2010年度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01429)
张健,男,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所所长,教授,学报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课程论。
G710
A
1674-7747(2012)01-0010-05
[责任编辑 曹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