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中的功能定位

2012-01-29 00:44蔡成芹
职教通讯 2012年1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流动

蔡成芹

成人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中的功能定位

蔡成芹

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农民工群体中起着重要的主力军作用,在社会流动上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流动趋势。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成人教育对社会流动影响很大,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方面也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成人教育;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功能定位

我国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呼声日渐高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在强力推进,尤其是对民生问题十分关注,完善农民工政策、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公平、增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等问题都已经成为和谐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2010年,中央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概念,强调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加大力度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充分表现出中央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不论是在学历教育还是在职业期望上,以及在自我价值观念的取舍选择上,都表现出了新的趋向,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成人教育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现状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这批人在目前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中所占比例超过六成。他们长年或大部分时间在城市务工,表现出以下特征:年龄较小、受教育程度较高、对职业要求较高、比较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务农经历少、工作耐磨力低,等等。近年来,这个群体已由暂时、零散的小群体逐渐发展成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主流群体,他们也会使就业与择业的社会流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与趋势。

(一)方向上趋于服务、制造和电子等行业

在现代社会中,职业地位是人们得到社会认可的首要地位,通过改变职业而实现地位的上升是现代社会地位变迁的主要渠道之一。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日益突出,土地对他们已经失去了吸引力,贫困的家庭环境已经阻止不了他们对城市的渴望。因此,“离土不离乡”已逐渐让位于“离土离乡又脱农”,新生代农民工趋向流入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1]在对工作的选择上,他们也不像父辈农民工那样,只是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在城市中生存的机会,也不再只满足于那些最低下的工作岗位,而是在待遇和条件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将眼光转移到了服务、制造、纺织、电子等技术性相对较强的行业上,他们渴望能够在这些行业中发展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们中的少部分人也已跻身于白领阶层。即使是在像建筑业这样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最传统行业里,他们也更多地选择从事水电、油漆等工作,而不再局限于一贯的建筑工和水泥工。

(二)规模上日渐扩大,自主回流的可能性减小

有调查资料显示,全国两亿农民工中16-30岁的占61%,31-40岁的占23%,41岁以上的占16%,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2]这充分说明,从第一代农民工向新生代农民工的替代已经基本完成,或者可以说现在社会上流动的农民工主要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数量也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父辈农民工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他们对农村生活的眷恋在逐渐减弱,贫困的农村生活对他们已经失去了吸引力,甚至肥沃的土地对他们来说也已不再重要,闭塞的信息、低下的农业劳动者身份、艰难的生活,都让他们不愿意再返回农村,他们更渴望能够在城市扎根立足,很快融入到城市社会中去,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

(三)渠道上过于窄化,组织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农民工就业,主要依靠的是以亲缘、地缘、业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信息网络,这种网络的组织化程度并不高。有调查显示,88%的农民工通过自发方式外出,有组织外出的仅占12%,作为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以亲缘和地缘为基础的交往方式逐渐被业缘为主、地缘为辅的方式所取代。[1]他们更多的是工友之间的联系,所获得的就业机会或者其他帮助基本上都来自于工友或同乡。这种方式虽然在一点程度上可以促进他们的就业,但同时对他们的就业渠道也有了一定的局限,使他们对市场和单位的用工需求把握不够准确,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也不利于在某一区域内进行合理流动。近年来,尽管依靠政府、中介机构或新闻媒体的组织和介绍而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有了明显的增多,但是目前这种方式组织程度还不高,还不够严密,还没有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最佳的就业途径,也没有拓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移的渠道,致使在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渠道上存在着不少的瓶颈。

(四)动机上发生新变化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很大的变故,从单纯的经济型务工转向经济型和生活型并存的务工。所谓经济型务工,是指外出务工经商的最主要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以养家糊口为目标;而生活型则是指外出务工主要是为了改变生活状况和追求城市生活或现代化生活方式;经济型和生活型并存就是同等地看待它们的作用、意义和重要性。[3]目前,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还停留在以追求生活型和经济型并存为主要目的的状态,他们还不能从流动人口的行列中转变为移民或迁移人口。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当属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及务农不赚钱,但是更多的人表现出的是“不喜欢务农”、“家乡太穷,不愿过那样的贫困生活”、“一直在念书,不懂农活”、“羡慕城市生活”,等等。这说明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拉力作用要大于推力作用,他们在考虑赚钱养家糊口的同时,还把外出务工当成是改变其贫困的生活状态与追求理想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也就是说,在他们外出务工的动机或者目的中,明显带着经济型和生活型并存的特性。

(五)提升社会地位效果不明显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主要是以职业流动为主,他们通过由以种地为主的农业劳动者向脱离了土地的非农业劳动者流动的初次职业流动,实现了职业地位的相对提升,在某种程度上也使他们的社会地位有了向上的流动。但是,由于这种积极向上的流动不能很好地受到社会制度和政策的保护,所以又很难在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方面产生明显效果。于是,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实际上就是从一个社会的边缘进入另一个社会的边缘,其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同样,在非农业范畴中发生的再次职业流动中,由于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缺乏足够的社会资源积累和教育培训,流动过程中也缺乏良好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导致了他们的职业地位上升的幅度并不是很大。[4]很多从事蓝领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在经过不断努力之后所更换的职业仍然以蓝领工作为主,这就难以形成流动的进步性,在选择向上流动的职业中也难以获得更多的流动机会。

二、成人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中的必要性

新生代农民工对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关注和研究其生存和发展状况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成人教育作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全面发展的催化剂,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中尤显必要。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合理流动需要靠成人教育来引导

第一代农民工已经基本确立了自己亦工亦农的社会角色,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养比第一代农民工有了较高的提升,在求职愿望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他们渴望寻求那些能够很快融合到城市人生活中去的职业,要求企业和城市能够尽量满足其各种需求,那些原始的以民工为主体的企业对他们来说也已渐渐失去了吸引力。然而,新生代农民工能力与期望的失衡又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所以在整个社会职业结构体系中,他们难以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常会被岗位较好、工资较高的职业拒之门外。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成人教育,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有效地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使他们树立起合理的择业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观,意识到只有增强自身素质才能有效应对现代社会职业的挑战,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流动动机并使之合理化。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知识技能的增强需要靠成人教育来实现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村发展的接班人,也是农村快速发展的“精英力量”,尽管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比第一代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城市同龄人以及高技能的工作要求相比,他们的文化素质、综合技能又显得很不足。目前,社会上各种职业对于受教育的条件日渐提高,不仅专业技能强的职业需要越来越高的教育条件,就连最普通的职业如服务业也都需要员工能够拥有一定的受教育经历。在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各单位招聘员工也开始要求必须具有职业教育经历和职业培训资格。因此,文化知识、职业技能水平越高者,就会越有优势,在非农业领域中获得的工作机会就会越多。为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尽快地适应新的劳动岗位提出的新的工作要求,使他们能从事一些专业技术知识较强的工作,成人教育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广泛的职业教育以及相关的技能培训,来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与核心职业能力,为他们能够在城市扎根立足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新生代农民工快速融入城市需要靠成人教育来保障

众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走入城市,这一大规模的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这部分人能否快速而有效地融入城市生活。新生代农民工属于面对城市生活的巨大压力,极易产生心理危机并走向极端的群体;属于诉求改变身份,渴望成为新市民的群体。[1]想要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并不只是简单地学习一门或几门专业技能知识就能达到的,更多的是需要适应城市居民的行为方式,习惯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并且能够把这些东西内化成为自身的城市文化价值观念,在心理上获得认同,在情感上找到归宿。美国克拉克曾做过一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教育会使一个人更具有忍耐性、更加民主化、更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政治和文化之中去。而成人教育作为社会成人尤其是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式之一,要更加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各种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他们在社会和心理层面上的城市适应能力,对其进行深入有效的城市生活规则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起城市文明意识、城市和谐人际交往意识,等等,对其进行心理上的规劝与疏导,建立起排解和倾诉心中疑惑的渠道,使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能够得到很好的释放,并提供多种形式的城市文化生活教育,指引他们在城市中能够做文明人,知礼懂礼、遵纪守法、文明生活、文明就业,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城市公民,真正地融合到城市中去。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法制意识需要靠成人教育来提高

华中科技大学的吴毅教授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城市的边缘人,在城市中没有了认同感、归属感,一旦失业就无法生存,这时是最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的时候。”[1]在这个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入城市的,他们接受法制教育的途径很少,对法律的认识也很模糊,缺少最基本的的法律常识,通常是已构成了犯罪行为自己却还浑然无知。与此同时,在这个群体身上又体现出了权利意识增强的时代特性,当他们的合法权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护时,他们经常是以情绪的宣泄、悲愤的倾诉为发泄途径,而不是诉求通过合理的法制程序来解决。这种现状提示着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引导的重要性。而成人教育作为培训成人的最佳途径,能填补他们法律知识的空白,通过对其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对《劳动法》、《合同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及政策有所了解,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增强他们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对农民工实施成人教育不仅促进了其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还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维权能力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对其以后适应工作岗位或城市生活都做了很好的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成人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中的功能探析

成人教育作为构成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主体,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中也发挥着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重要功能。

(一)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养,增强其竞争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广泛调整,当前的各种职业都对教育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成人教育要充分发挥出自身所特有的功能,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职业素养。2004年初,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地区出现了“民工荒”的问题,同时,还折射出了许多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技工荒”问题。[5]对此,成人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培训教育使命。在培训方法上,采取分层次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文化基础知识、不同的职业技能水平等具体情况进行多种岗位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各个层次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培训上都能得到很好的提升,满足他们的就业需求;在培训内容上,以实用性为主,根据不同的职业要求、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操作程序的具体要求来安排培训的内容,促使其能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另外,还要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经营风险预测等一些以创业为主的内容;在培训资源上,强化与社区教育、职业教育的联系与合作,整合优化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建立机制健全的培训机构,全方位地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系统的教育培训。同时,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教育水平,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岗位技能资格证书的培训工作,有效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社会流动的竞争能力。

(二)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

目前,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都渴望走进城市,但能不能轻松、有效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是他们实现市民化的关键所在。为了使新生代农民工快速适应并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成人教育作为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再教育的重要途径,应做好组织工作并开展引导性培训,对他们原有的不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给予正确的引导。为此,成人教育应深度关注这个群体,关注他们在社会和心理层面上的城市适应能力。只有对他们进行深层次的再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起良好的意识观念,才能释放他们的心理压力,才能促使他们在城市中文明生活、文明就业,为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城市市民而不断努力。尤其是社区教育,作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的重要载体,应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可利用多种手段和途径来向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宣传与传授现代观念、城市生活等知识,以快速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养和文明水平,引导他们树立先进的思想,使思想与城市的发展相互协调;有效地开展多种多样的成人教育活动,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依靠社区眷属关系而具有的舆论、监督、保障功能,以道德为基础,才能减少对原有初级网络关系的依赖,并且逐步学会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个人交往的方式”。[6]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实现市民化

多学科、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的成人教育无疑为社会流动提供了条件,直接在调整社会阶层和职业集团之间的对比关系中发挥作用。[7]成人教育的内容所包含的广度、深度和现实性,也将对社会各阶层的流动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在我国转型期的社会阶层流动中,城乡流动已经成为阶层流动的焦点之一,农民工市民化也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身份的转变不仅是地域和职业的转变,而且还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性的转变。目前,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实现了地域和职业的转变,但是身份认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换还处于严重的滞后状态,“农民工”这一形象的称呼展现出了这一群体在我国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中的尴尬现实。“农民”和“市民”这两个群体最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文化素质上,只有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才能逐渐带来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转变,才能不断地适应市民化的内在需求,才能满足“农民市民化”的转变。而农民工提高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便是根据环境和自身条件,接受适当形式的成人教育。

(四)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制观念,提升公民素养

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快速有效地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就必须要具备最基本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养,具有同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法律观念。这样,当自身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受到伤害时,他们才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从而更好地促进在社会中的合理流动。成人教育灵活多样的培训功能,能有效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合到城市中,符合城市市民的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开展法制教育不仅是维护他们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成人教育要以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把法制教育与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立体式教育模式,尽可能地将那些抽象的法律条文形象化、具体化、人性化,使法律法规接近生活、接近现实、接近新生代农民工,使他们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而实施法制教育的重点应是从农村向城市过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如《合同法》、《劳动法》以及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等等。

[1]于莉,何爱霞.成人教育规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应然功能及其实现[J].职教通讯,2007(6):16,16,17,18.

[2]于莉.成人教育规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基于临沂市的个案调查[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9.

[3]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67.

[4]刘方玲.当前中国农民的社会流动及其走向[J].经济论坛,2006(9):123.

[5]赵洪波,黄晓利.成人教育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功能及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8):44.

[6]康和平.新农民工社会流动主体性障碍及成人教育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188.

[7]赵洪波,王虹,黄晓利.成人教育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兼议成人教育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转化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7):7.

Adult Education in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Functions of the Social Mobility

Cai Cheng-qin

New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ave become a new force of China's migrant workers,the social mobility also showed some new features.And adult education 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social mobility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social mobility guidelines also assume an important mission,play an important function.

adult education;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social mobility;function

2011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RS-2011-6018)

蔡成芹,女,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G720

A

1674-7747(2012)01-0047-05

[责任编辑 金莲顺]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流动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流动的光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网红要逆天!开启新生代创业之道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