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阳
以德为本,彰显人格魅力——朱子教育思想与辅导员工作精细化研究
王志阳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系,福建 漳州 363000)
朱熹先生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复归道德的社会实践性品质,积极践行自身的社会道德观,秉持求真精神,坚持道德的正义性,彰显人格魅力,有助于纠正当前辅导员的学生工作精细化中出现的过于琐碎,偏离政治教育,忽视人性化的弊病。
社会道德;实践;精细化
辅导员工作精细化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亮点,是针对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较差,心理承受力较弱的问题而提出的对策。但是在实行过程中流于琐碎化,偏离辅导员工作精细化的预期目标,本文主要针对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精细化所出现的问题,回归传统教育思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谓精细化,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教育目标与大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运用现代科技和文化的支持创建更加细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使教育工作深入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共鸣,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持续提升。”[1]
但如何落实才是当前学生工作精细化遇到的问题。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公布之后,极大激发了辅导员工作积极性,而各地高校却矫枉过正,过分追求量化管理辅导员,迷失了学生工作的中心任务,偏离了高校思政工作的目标——人才,由此产生了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辅导员工作内容过分偏重日常管理,偏离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根据《规定》,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随着高校推进学生工作精细化之后,辅导员工作内容集中在监督学生的日常起居、饮食等具体内容,乃至干涉学生的日常生活,延续中学教育模式,忽视培养学生独立的生存能力,导致了学生自主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弱化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
另一方面,忽视了对辅导员的人性管理,不断增加辅导员工作的强度与难度,却弱化其威信,导致辅导员队伍缺少职业归属感及不稳定的现象。根据《规定》,学生辅导员配置比为200:1,但是各高校在推行精细化工作的过程中却普遍遇到人手不足的问题,比如: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辅导员工作精细化通知》“每周要深入3个以上学生宿舍”,到了具体高校,则是成倍增加辅导员到学生宿舍的次数,有的高校达到了每周至少三次,再加上高校固有的夜间值班制度,两者相加使得辅导员夜间工作任务达到每周至少四次,过分挤压辅导员私人生活与休息时间,部分辅导员心态甚至出现亚健康状态,反而降低了辅导员的工作质量。此外,辅导员到学生宿舍次数过于频繁,反而使学生有被监视的感觉,容易产生师生之间的矛盾。
面对学生工作精细化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必须复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24号令)的核心精神,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但是学生工作仅仅复归思想教育又难以完成日常管理工作的任务,为此,我们要着重以人的健康成长为核心,纠正学生工作精细化的偏差。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当前学生工作精细化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首先,辅导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的培养过程中,要复归道德的社会实践性品质。辅导员要化学校的规章制度为学生内在的道德需要,促进学生形成自己要求提高自己的理念,减少辅导员对学生生活的干预,转变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精细化过程中过于琐碎的现状。
朱子曰:
学者功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功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功夫日益密。譬如人之两足,左足行,则右足止;右足行,则左足止。又如一物悬空中,右抑则左昂,左抑则右昂,其实只是一事。[2]P150
敬重自然社会规律,才能够穷究事物之规律,而穷究事物的内在规律之后,使学习者获得更为敬重自然社会规律精神。在探索社会、自然规律之后,学习者必然会认识到遵守规律的重要性,否则客观规律就会促发相应的惩罚结果,为此探索自然社会规律的过程中就是学习者培养实事求是精神的过程,这也就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观念基础。尊重科学规律,探求科学规律的科学精神避免了来自外界权威对学习者的精神压迫,特别是辅导员老师的说教,也就避免了辅导员老师说教的空洞性所产生的学生厌烦情绪和抵抗情绪。在培养实事求是精神的过程中,学生也就具备了客观对待外在世界所存在的矛盾的精神,从而能够提升学习者学习的效率,改进做事的方式方法。但是自然社会规律本身具有多方面性,这就要求学习者在穷究事物之理时,时时不忘扩大自己的视野。为此,朱熹认为只有以公正之心穷究天下万物之理才具备成为圣贤的条件:
以圣贤之意,观圣贤之书,以天下之理观天下之事。人多以私见去穷理,只是你自家所见,去圣贤之心尚远在。[2]P159
所谓圣贤就是以天下心为己心,能够秉持公正之心,突破自身利益局限之人,因为只有突破自身利益局限才能够去除“自家所见”而客观看待社会纷繁万象之背后的内在规律。那么我们如何知道作为道德准则的圣贤之心与圣贤之意呢?圣贤之书固然是获得圣贤之意的重要渠道,但是仅有如此,仍难以真正把握圣贤之意,而是要注重道德的社会实践性品格,回到社会实践去提升道德品质。朱子强化圣贤之心与圣贤之意的重要性时,并非一味要求学习者要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有从自己的所读之书中获得纷繁社会规律之后,亲身践行书本上之规律与知识,从而把这些规律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道德修养。朱子说:
读书已是第二义。盖人生道德合下完具,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得许多,所以卸载册上与人看。而今读书,只是要见得许多道理。及理会得了,又皆是自家合下元有底,不是外面旋添得来。[2]P161
可见读书并非最重要的目标,而仅仅是学习者达到认识圣人思想的途径而已,了解了圣贤所言之规律,并未完成所有的学习过程,却只是学习者提高自身的内在道德修养的起点,更需要落实到具体实践。朱子于是说道:
圣人教人,大概只是说孝悌忠信日用常行底话。人能就上面做将去,则心之放者自收,性之昏者自著。如心、性等字,到子思孟子方说得详。[2]P129
正是强调学习者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完成自身的道德修养,朱子提倡学习者“不可倚靠师友”“不要等待”[2]P135而要以完善自身道德的内在需要为出发点。
学问是自家合做底。不知学问,则是欠缺了自家底;知学问,则方无所欠缺。今人把学问来做外面添底事看了。[2]P132
正是朱子把知识的学问由社会及辅导员教师要求学生如何去做,转化为学生自己追求学问,由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需要,这是朱子对道德实践性品格的进一步深化,并洞彻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强大力量。为此,辅导员教师应该以学生的校园生活为模拟社会架构,引入社会竞争机制,以社会的规则来训练当前的大学生,并制定相应的班级自我民主管理的制度,从而让学生在参与校园的生活过程中强化书本知识,深化社会化程度,开启学生自我提高遵守社会道德的内在动力,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完成道德提升任务。
第二,辅导员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学识修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再学习工作,以身作则,从而营造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带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好现有的条件,创造新的成绩。朱子一生以从事教育为主,其获得后世学者尊重的重要原因就是其一生追求学术的精进,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这个进步过程本身就为后世的儒家学派扎实的治学精神提供了典范作用。
一方面,学术上精益求精的求真精神。朱子一生于四书学着力最多,成就最大,但是他却秉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真理念,不断的精益求精,这可从《四书集注》中《论语集注》一书的成书过程可见一斑。
据《朱子年谱》载,朱子三十四岁撰《论语训蒙口义》(散佚)、四十三岁撰《论孟精义》(其中论语二十卷,孟子一四卷)、四十八岁撰《论语集注》(十卷)与《论语或问》(二十卷),其后不断的修改提高自己的观点,六十一岁时正式刊行《论语集注》,此外有关《论语》的著作还有年代未详的《论语纲领》(一卷)。[3]P557-558
由此可见朱子从三十四岁的《论语训蒙口义》开始,到六十一岁时的定稿《论语集注》,其中经历了将近三十年的研究过程,不断的否定自己已有定论,推翻之前的学说,正是其自我否定的精神获得了后世学者的广泛尊重,从而树立起朱熹在宋明理学中的宗师地位,这是值得当前高校教师认真学习的精神,尤其是以人的道德成长为工作对象的高校辅导员老师学习,因为人最为天下贵,而人不仅具有时代的总体风格,更有个体的极大差异性,这本身就要求辅导员面对着不同性格、不同成长背景的大学生不断探索教育学生的途径,不断调整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方法。只有如此,高校辅导员才能够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并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其一个认真负责的导师形象,提升辅导员政治教育的可信性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朱熹面对党锢政策,坦然处之,践行《孟子》“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坚持道德的正义性。
南宋中后期权臣韩侂胄当道,朱熹被禁锢,据《宋史.朱熹传》所载:
方是时,士之绳趋尺步、稍以儒名者,无所容其身。从游之士,特立不顾者,秉伏丘壑;依阿巽儒者,更名他师,过门不入,甚至变易衣冠,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而熹日与诸生讲学不休,或劝以谢遣生徒者,笑而不答。[4]P12768
面对重大政治危机,朱熹坚持道德底线,坦然处之,践行自己的理念。不管后代社会思潮如何变化,深入研究朱熹的人,都难以扭曲朱子言行一致的事实,正是朱熹认真实践自己的理论,言行达到高度一致,征服了陆王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王阳明为了弘扬陆王心学,写了一篇《朱子晚年定论》借朱熹的理论来论证其心学得权威性,虽无补于学术,但是从中可以看到朱子思想得到封建统治者尊崇的背后是大量学者推崇的结果。也正是言行高度一致的道德操守及认真践行自己的思想的行为使朱熹超越了后世的学术纷争,成为继孟子之后受到后世推崇的伟大儒家学者之一。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承载体的大学,其辅导员就是大学精神中社会道德的载体,承载着社会主义道德的传承任务,更是承载着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拥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重任。处于17岁至22岁范围的大学生,其道德观念仍旧处于未定形状态,此时的学生却又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不再偏听偏信教师、家长的观念,他们更多的是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昔日的权威,并在生活中观察其辅导员行为以检查其教育是否值得信任。正如司马迁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辅导员教师只有以强烈的社会道德感指导自己的行动,在任何情况下均是坚持自己的道德判断,达到言行一致,在学生群体中树立起良好的道德形象,以自身的行为教育学生,纠正学生行为,从而化繁琐的说教与监督为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如沐春风中学习社会道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反之,一旦学生发现辅导员教师言行不一致等问题时,辅导员的政治辅导工作将会收效甚微,乃至每样工作都落实到实地,其效果仍旧只是事倍功半而已。
单纯的量化考核辅导员工作的精细化是难以真正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群体及适应千变万化的个体,而要在辅导员精细化的框架中注入其核心——以德为本,彰显人格魅力的精神。朱子从学生的道德出发,注重道德的社会实践性品格,并通过自己对真理的追求及在党锢的厄运中坚持自己的气节的表率,成为后世学者自觉学习的对象,但是朱子作为中国理学的集大成者和著名的教育家,其一生的重要思想财富并非如此而已,需要我们继续深入挖掘朱子教育思想,结合当前的不断变化的教育实际情况,进一步总结朱子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继承朱子教育思想的科学因素,服务于不断提出新挑战的高校思政工作。
[1] 汪秉清.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细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15-16.
[2] (宋)黎靖德编,王兴贤点校.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清)王懋竑撰,何忠礼点校:朱熹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 (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责任编辑:马圳炜)
Base on morality to show forth the charm of humanity ——Discussion on research between Zhuzi’s education thoughts and instructors’ precise work
WANG Zhi-yang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Facing the situation that deviate from target of work on students in the universit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weaken the instructor’s prestige and public reliance, reduce the efficiency of work on students ,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work on students, lack of the owner perception in the occupation, vary the staffs and so on. Zhu xi pays much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e characteristic of morality and follows the idea to show human fascination. Zhu zi points out a way to reform the work on students in the university. The way is the work on students return the base on morality to cultivate fine people.
social morality; practice; precise
2011-11-07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ZZY1126)
王志阳(1983—),男,福建南靖人,博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
G641
A
1673-1417(2012)01-00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