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蓓蓓
(南通市第三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0)
对2011年江苏政治高考经济学常识选修模块试题的分析
沈蓓蓓
(南通市第三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0)
江苏省思想政治选修学业水平测试,即江苏省思想政治高考。该考试测试的对象是高中阶段选修政治学科的考生。其考试内容、形式与目标要求是以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和《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主要依据,并参照《2011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按照《说明》规定,政治高考命题必须反映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到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坚持知识考查、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统一,注重考查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对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及其意义的理解。在遵循国家统一考试要求的同时,适当体现江苏特色。
主观题在江苏思想政治高考中分值占总分的45%,而简析题又属于主观题部分占分比重较大、难度中等,学生易得分的题型。一般而言,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主干知识、核心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与运用能力,它可以弥补客观题无法测量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评价学生的感受、体验的缺陷。简答、辨析、论述、探究是思想政治学科高考经常采用的主观题类型。而从2008年实施新课程高考试题以来,江苏思想政治高考主观题的试题类型主要是两种:简析题和综合探究题。简析题不同于简答题。简答题主要注重对学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简要表述能力的考查,而简析题则往往以某个现实问题的图文材料、名人名言等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基本概念、原理、方法、观点来简要分析、说明材料所蕴涵的道理。其特点是命题立意来源于一定现实背景,答案简单扼要,侧重于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观点的再现、理解和初步运用的能力考查。
《经济学常识》和《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是江苏省普通高中政治学科的选修内容。但是大部分学校主要选修《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因为很多一线教师对这部分内容较为熟悉。其实,纵观这几年江苏政治高考试卷,从试题难度看,《经济学常识》的试题相对简单,学生更易取得高分。笔者希望通过分析2011年江苏思想政治高考经济学常识选修模块试题,为以后教师的经济学常识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2011年江苏省思想政治高考选修模块试题,共12分,占试卷总分的10%。以下将从命题立意、情境、设问和答案四个方面对该题进行分析。
2011年经济学常识选修模块试题从知识点的角度看,考查的主要是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影响和实质以及当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这些考点都明确体现在《2011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中。由此可见,该试题的立意点符合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以及考试说明的要求,其对能力素质的考查也没有超出当年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广度和深度。试题以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的一段文字为背景立意,考查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凯恩斯的理论观点,并应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评析凯恩斯的理论主张。可以发现,该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政治是一门与时事结合紧密的学科。当前生产能力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是困扰我国政府和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虽然试题的背景材料是历史资料,但是却与我国当前的社会实际相结合,也是经济学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命题直指当前社会矛盾,以此作为考查点,既有利于突出学科重点,又能体现时代气息。特别是试题要求考生通过凯恩斯的理论主张谈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启示更能体现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学科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特点。通过查阅高考前江苏省各地政治学科高考复习资料发现,凯恩斯的理论观点是各地考生复习的重点。由此可见命题组在出题时并未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科常考知识点。此外,命题的指向性也非常清晰,并没有出现容易使考生理解发生偏差的问题。
但笔者认为2011年江苏政治高考经济学常识模块试题命题立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该试题只考查了考生对经济学常识主干知识观点的再现和描述。但是新课程强调对学生三维素质的考查,对照这个标准,该命题似乎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此外通过对比2008年以来的高考试题发现,凯恩斯理论在2008年时已经考查过了。尽管命题不需回避热点、重点。但是从材料的呈现来看,命题本身没有创新。以文字材料为背景反复考查主干知识会误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死记重点知识,而忽视对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于教于学都不利,违背新课改理念。
试题情境是承载命题立意的场景,也是刺激问题产生、引导学生思考的介质。2011年江苏政治高考经济学常识选修模块试题选用以文字材料的形式紧扣命题立意,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选择与学生平时训练所熟悉的情境。据笔者了解,各地高考复习材料中多以一定的时事事件为背景材料来复习凯恩斯的理论主张。而高考命题情境材料来自于凯恩斯的理论著作,而非凭空臆造,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同时,材料背后所蕴涵的道理又是与社会发展的热点相呼应,从而不失政治学科时代性的特点。情境材料简约但又不失其深度。特别是对于凯恩斯那段话的理解,既要求学生具有相应水平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要求学生能将这段材料放在当前中国社会实际的背景下来理解,体现了考生的可理解性。从情境的语境中“财政部把用过的瓶子塞满钞票放入矿井填平”反而能解决失业问题,这样看似违背常理的做法其实为命题本身设置了悬疑,从而更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激励学生更加深入地分析、探讨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设问是情境材料给予的信息与所要考查目标之间人为设置的障碍。学生如果能很好地审题、理解设问的要求,则往往能事半功倍。从2011年江苏政治高考经济学常识选修模块试题看,该题第一问“概括上述材料所体现的理论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评析”,设问中明确要求学生概括材料体现的观点、评析观点。设问切口大小恰当且指向明确。学生如果在审题时抓住了概括、评析这两个要点,那么只要能够顺利回忆知识点,答题并不具备太大的困难。第二问“凯恩斯在上述材料中的观点对当前我国经济实践有什么启示”设问语言也准确简明、通俗。一方面与第一问相呼应,但另一方面设问中“对当前我国经济实践有什么启示”没有明确指出是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有何启示。很多考生并不能通过我国经济实践联想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设问从经济学常识专题三的内容一下子转向到专题五,跨度非常大。可见,设问在情境材料和考生知识、能力之间还是设置了一些障碍的。
高考命题要求答案语言简洁明了。2011年江苏政治高考经济学常识选修模块试题第一问对于凯恩斯观点的描述只用了29个字,可见并不是要求考生详细地描述凯恩斯的理论主张。这点符合简析题的出题要求。而对于凯恩斯观点的评析在教材中也有体现。所以第一问的答案可以说是源于课本。第二问答案首先指出“我国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点出了命题背景和意图,也体现了考查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而“我国政府应该根据实际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既考查到考生的必修一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又考查到考生对当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任务的理解,与命题立意、情境、设问相呼应。当然,参考答案本身并不是固定的,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从而使得评分既科学合理又不扼杀个性。
经济学常识是对必修一经济生活的延伸与拓展。研究经济学常识高考试题,可以为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方向指引,帮助我们把握考试重点和热点、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1]2011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12.
[2]谢树平.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9.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