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仙琴
(台州市玉环县清港镇初级中学,浙江 台州 317600)
创设生活情境 让科学学习多姿多彩
郑仙琴
(台州市玉环县清港镇初级中学,浙江 台州 317600)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科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科学课堂是让学生经历“生活——科学——生活”这样一个科学学习过程。课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凭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做好课前尝试探究,课堂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开展活动探究。课后延伸探究生活内容,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平时注重观察生活,使学生能真正地领略到科学来自生活,应用于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是一句空话。
一、创设生活情境,使科学学习似曾相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生活又是创新的唯一源泉。生活中处处涉及科学知识,教师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表及里地认识科学世界。
在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时,可以布置学生回家观察食盐、蔗糖等物质的溶解情况。或者预先在教室里放有等量水的烧杯,并准备好食盐和蔗糖,请学生课后一起做。设计问题1:在一定量的水中是否能无限的溶解食盐?问题2:在相同的条件下,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如果改变了外界条件,那又会怎样呢?学生通过家庭实验及课上实验,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再比如学习《浮力》时,可以先让学生去井中打水,亲身感知浮力的存在。学习《月相》时,提前布置学生观察一个月中月的圆缺情况。这样学生整个过程都参与了学习,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观察和思考。
如教《花的构造》一课,除了课前要求学生采集一些植物的花以外,老师还有目的地准备一些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花,让学生动手解剖,仔细观察花的构造,直到形成对花的构造的准确认识。课堂上可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老师只需要最后小结就可以了。
二、创设生活情境,使科学学习具有直观性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科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学习“液化”这个概念时,可以这样去做:用蘸有酒精的毛笔(棉花球),在黑板上写上“液态”两字,观察几秒钟后,(由学生观察现象),回答问题。学生在生活中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老师问:黑板上“液态”两字还有吗?
学生答:没有了
老师再问:到哪里去了?
学生答:变成气态跑了。
老师得出结论:像这种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汽化。
这样的教学既简单又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兴趣,在情感目标上,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欣赏生活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科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科学问题,分析思考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教学《常见的植物》一课时,教师可用摄像机录制天天陪伴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花草树木。在学生欣赏熟悉的花草树木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花草名称,以及还想知道有关花草的哪些问题。在学习《运动和能的形式》一课后,可以播放同学在学校运动会期间各种优美镜头,也可以播放我国选手在奥运会期间的精彩表现。接下去学生可以自主讨论这些精彩画面向我们展示了哪些运动和能的形式。又如,教学《种子的萌发》一课,教师可配合“农民在田地播种”的画面,娓娓道来:“春天到了,小草从地里钻出来了,大地一片绿油油;山坡上,各种野花开了,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农民伯伯将种子播种到田地里,等到秋天就会结出累累果实。”在学生还沉浸在春天美丽景色中时,教师提问“种子长成植物需要萌发,种子萌发需要条件吗?”接着,通过讨论、交流、争辩等,进行猜想假设、设计与实验,完成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的探究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科学的美。
教师富有情感的风趣幽默的语言、亲和的教态容易感染学生的情趣,在教师用心创设的和谐情境中师生情感交融,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情趣和学习动力倍增,思维有效碰撞并闪现智慧的火花,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在讲到“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要注意两先两后的实验注意事项时,可以将酒精灯比做“一位懒惰、不称职的人上班迟到、早退,故又矮又胖”,把导气管比做“一位勤劳敬业的人上班早出、晚归,故又瘦又小”,用滑稽的比喻帮助学生记住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再比如,在“水的三态变化”中可以这样来引入,给学生猜个谜语:“大哥平易近人,表面明朗似镜;二哥喜欢高温,常在空间飞腾;三弟生在冬天,性情比较生硬;虽然性格不同,但属同一家人。”这样就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活情境不仅是一种“刺激”,而且也是与教学目标相应的知识活动,与情境活动相应结合的一种人为优化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在教师语言的启迪下,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心理场景,如临其境,不仅能够促使其全神贯注地参与教学过程,而且还能激发其情感地主动参与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有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感受,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创设符合教学艺术特点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体验、想象、思考,进而发现问题。
如在《动能》的教学中,可视频播放:一头温顺的耕牛带给我们的感受是:一片柔和的田园风光……但当它向你疾奔而来时,你的第一反应将是什么?海边微风轻拂,发丝飘舞……但当它怒不可遏,呼啸着席卷大地时,会令你不寒而栗,这种能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动能的概念。
如教学《动能的探究》(视频播放)一课,一只足球飞来用头去顶不觉得什么,但若是一只铅球飞来你还敢用头去顶吗?一颗气枪子弹抛给你,用手去抓不觉得什么,但若这颗子弹是从枪口飞出来的,你还敢用手去抓吗?引导学生猜想: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猜想,让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运用“控制变量”进行自主探究,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运动物体的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生活情境通过适当的方式引进课堂,让课堂成为生活的舞台,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让他们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学习中也处处有生活的影子。比如,在讲《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这一节课时,可以让大家推选全班公认的力气最大和最小的两位同学,然后问:大家怎么知道他们谁力气大?谁力气小?根据同学们的提议:让两个同学到台上来进行一场拔铁棒比赛。当大家都认为这是没有悬念的比赛时,结果让大家出乎意料的却是那个大家公认的大力士手中的铁棒被力气小的同学给拔了过去。于是大家都纳闷了,这时老师让大力士告诉大家为什么今天拔不过别人的原因:他那端的棒上涂了油。当大家哈哈大笑的时候老师引入为什么涂了油的棒就不容易用力呢?从而引入了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如:学完《浮力》后,安排学生参观造船厂,感受排水量与所受浮力;学完《液体压强》后可以参观水库大坝;学完《动物的生命周期》,可以布置学生养蚕,写下观察记录,感悟蚕的生命周期。又如,学完《水的利用和保护》,布置学生用明矾净化河水,有条件的可以参观自来水厂;学完《酸碱盐》后,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学生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这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热情高涨了,从而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民教育出版,2007.
[2]杨开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3]付蓉.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6).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