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能
高职人才培养的系统理念
陈丽能
高职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才需求、人才培养、人才评价、学生个体等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厘清这些要素所组成的高职人才培养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用系统理念指引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
1.人才需求是高职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动力性要素。教育部2000年2号文件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也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技术应用性人才强调了人才需求的内涵,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强调了人才需求的层次,但两个文件都强调高职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重要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必须通盘考虑自身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的关系,高等院校在制定自身的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由于科技跃迁、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及行业企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使高职人才培养系统与外部环境相适应,这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动因。
2.人才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功能性要素。从整个高职人才培养系统来看,人才培养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功能性要素,是整个高职教育的中心工作。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主要由高职院校来承担。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学生主体、就业导向、企业参与、能力本位”的原则为指导,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充分考虑高职人才培养系统中与其他因素的协调与整合。
“学生主体”。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的对象、内容、方式、成效评价都应依据学生的行为来决定,而非教师的行为来决定。尽管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与方法是重要的,但不是最终目标。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在制订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过程中时时考虑学生的情绪、行为、基础、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因素。
“就业导向”。高职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就业针对性。学生能否就业,就业后的发展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应该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参照系。这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时时考虑学生毕业后将去干什么,应该教会学生懂什么、干什么、知什么、会什么。
“企业参与”。鉴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学生毕业管不管用,最终应由企业来评价。这就需要企业参与到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质量评价都必须让企业参与其中,而且要使企业与学校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能力本位”。此处的“能力”包含了高职层次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技术应用能力因应用环境条件不同需要有相应的能力系统来支撑。同样的一项技术在一般的技术应用条件下使用可形成普通技术应用能力,在生产(与经营)仿真条件下使用可形成一般的职业能力,在具体企业生产(经营)岗位条件下使用可进一步形成岗位能力。因此,高职人才培养中的“能力本位”,既要把“能力”看作是知识、技能与素质的综合体,也要树立“能力是需经过不同环境下的实践过程才能形成”的理念。
3.人才评价是高职人才培养系统中的指向性要素。高职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人才评价指的是高职院校作为办学主体,结合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人才需求方对高职学生的满意度,在自身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的教育评价。这一评价形式具有如下特点:首先,评价主体是一个复合主体,这一主体既包括企业、行业、社会等人才需求方,也包括作为办学主体的高职院校;其次,评价主要发挥着指向性作用。通过人才评价,高职院校可以明确外部需求的变化状况。高职院校依据这些状况,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与基础,完善自身人才培养体系,以使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有可行性和针对性。当前,政府需要引导建立由企业、行业、社会、学校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人才评价机制,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及时的指向。
4.学生个体是高职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对象性要素。教育因教育的对象而存在。以高职学生个体的现有条件为基础,围绕着高职院校生源状况及高职生个体的状况实施专业、教学、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是国际职业教育领域取得的一条重要经验。如在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中,学生是雇主,学院的一切都要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学他们所需要的内容,去他们想去的地方学习,按照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用适合他们自己的进度安排学习,测试合格后,即可获得证书。高职学生个体状况是高职人才培养系统中需要时刻重视的对象要素。
以需求为动力,以学生为对象,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最终以人才的社会评价机制来调整人才培养过程是高职人才培养系统理念的要义。
(作者系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