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经》脉学理论探析※

2012-01-28 15:33朱庆文杨建宇孙光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生理功能脉象脏腑

朱庆文 杨建宇 孙光荣

《中藏经》脉学理论探析※

朱庆文1杨建宇2孙光荣1

(1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2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北京 100031)

《中藏经》传为汉•华佗所著,凡三卷,为中医学经典名著之一。《中藏经》前两卷中脏腑辨证理论初步系统化,脉学理论则贯穿其中。本文从“判断生理功能,指导脏腑辨证,判断疾病顺逆预后,决断患者生死”四个方面对《中藏经》的脉学理论进行梳理,以促进中医脉诊理论的发展。

《中藏经》;脉诊;理论研究

《中藏经》传为汉•华佗所著,被誉为“《内经》之羽翼,《本草》之舟楫”[1]。是书凡三卷,前两卷四十九篇主要是基本理论、脏腑辨证、杂病辨治及决生死的内容,脉诊内容贯穿于前两卷中。关于《中藏经》的作者,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华佗的亲作;有人认为系华佗的弟子吴普、樊阿等依据华氏遗意辑录而成;也有人疑为后人伪作[2]。《中藏经》在《内经》、《难经》基础上,第一次把病证分类归纳,从生理、病理到预后和转归,使之系统化,成为后世脏腑辨证的雏形。脉诊内容在前两卷中占有较大篇幅,并有其独具的特色。现对《中藏经》的脉学理论从五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以期促进现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

1 判断生理功能

《中藏经》在四诊中最重诊脉,通过脉诊进行脏腑生理功能的判断,并以脉来推断脏腑的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中藏经》第一到十六篇为中医理论概述,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其中专门设立的“脉要论第十”篇,对脉象的基本生理功能进行了论述,认为:脉为气血之先。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缓。又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则脉急,性缓则脉缓。反此者为逆,顺此者为从。

在脉象的基本生理功能外,《中藏经》还注意到脉象随季节的改变,在脏腑辨证篇中提到脏腑与节气的相应,如“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中,有“肝者,与胆为表里,足厥阴少阳是其经也。王于春,春乃万物之始生。其气嫩而软、虚而宽,故其脉弦。软不可发汗,弱则不可下。弦长曰平,反此曰病。”

2 辅助脏腑辨证

《中藏经》在四诊中最重切诊之脉诊,其次是望诊、闻诊、问诊,在脉诊中注意既明其“常”,又知其“变”,为辨证提供依据。并通过寸口部位寸关尺脉象的分析,断其病位,辨其病机。

《中藏经》第二十一篇到第三十二篇为脏腑辨证纲要部分,第三十三篇到四十七篇为杂病辨治部分,在这两部分中,《中藏经》以脉诊为主要的判断依据,来进行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的判断。如第二十七篇,“胃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赤者,当病折腰—作。其脉软而散者,病食痹。左关上脉浮而大者,虚也;浮而短涩者,实也;浮而微滑者,亦虚也;浮而迟者寒也,浮而数者热也。虚实寒热生死之法,察而端谨,则成神妙也。”

明“常”知“变”的内容,如:“又心病狂言,汗出如珠,身厥冷;其脉当浮而大,反沉濡而滑……”

以脉在何部而断病在何脏,如“诊其脉,举指而活,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断其脏也。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涩……”

以脉之部位而定病在何脏非常典型的是“论五痹”篇。

论气痹第三十四,“气痹者……,肺伤,……其脉右手寸口沉而迟涩者是也。”

论血痹第三十五,“血痹者……,其脉,左手寸口脉结而不流利,或如断绝者是也。”

论肉痹第三十六,“肉痹者……,脾气已失,……其右关脉举按皆无力而往来涩者是也。”

论筋痹第三十七,“筋痹者……,伤肝,……其脉左关中弦急而数、浮沉有力者是也。”

论骨痹第三十八,“骨痹者,……,伤于肾也。……寒在中则脉迟,热在中则脉数,风在中则脉浮,湿在中则脉濡,虚在中则脉滑。其证不一,要在详明。”

《中藏经》不仅重视依靠脉象来进行脏腑定位、虚实寒热生死逆顺判断,还通过对相同脉象的层次分级来协助进行临床辨证。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篇中有“其脉急甚,恶言;微急,气在胸胁下;缓甚,呕逆;微缓,水痹;大急,内痈吐血;微大,筋痹;小甚,多饮;微小,消瘅;滑甚,颓疝;微滑,遗溺;涩甚,流饮;微涩,疭挛变也。”

《中藏经》的这些脉诊理论对后世脉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如清代医家周学海将脉象纳之为浮、沉、迟、数、缓、急、大、小、滑、涩十者,立之为纲,以这十纲概括辨识脉象的位、数、形、势。为使脉象更能全面地反映出病情变化,他又以微、甚、兼、单进行诸脉比较分析,很显然,周学海的脉诊理论里面闪烁有《中藏经》脉学对脉进行层次分级的影子。

3 判断疾病顺逆预后

《中藏经》重视以脉辨证,并通过脉象来推断疾病的顺逆预后,因其“有诸内,必形诸外”,通过探脉气来明病证的平、病、变,由此预见疾病的可治和不可治。

如“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中,“肺病喘咳,身但寒无热,脉迟微者可治。”“肺王于秋。其脉当浮涩而短曰平,而反洪大而长,是火刑金,亦不可治。又得软而滑者,肾来乘肺,不治自愈。反浮大而缓者,是脾来生肺,不治而瘥。反弦而长者,是肺被肝从,为微邪,虽病不妨。”

通过诊脉来决断患者生死,是探脉气判断疾病顺逆预后的一个典型例子,因《中藏经》断生死内容太多,故单列进行分析。

4 决断患者生死

《中藏经》在很多篇章中涉及到“生”、“死”,其“决死候”大多是以脉诊和望诊为依据而断生死的。《中藏经》认为其机制为:“人生气健壮者,外色光华,内脉平调。五脏六腑之气消耗,则脉无所依,色无所泽,如是者百无一生。”

《中藏经》在上卷第二十二到中卷第三十一中,多篇涉及到以脉来定生死顺逆。并举出了一些死脉,如屋漏、雀啄、转索、弹石等脉。如在“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中,谈到“又身热恶寒,四肢不举,其脉当弦长而急,反短而涩,乃金克木也,十死不治。”其后,在“论心脏……二十四”中也提到遇异常脉象而“十死不治”;在“论小肠……二十五”中提到“又左手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六日死”;在“论脾脏……二十六”中提到“乌之啄”、“屋之漏”的死脉;“论肾脏……三十”中提到“又肾脉来喘喘累累加钩,按之而坚,曰平。又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病。来如转索,辟辟如弹石,曰死。又肾脉但石无胃气亦死。”

在《中藏经》还专门列有断“必死候”和“决死法”的第48和第49篇。“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凡文言“死”者共64条,其中59条以脉象为主要的判断根据。如:“病瞪目引水,心下牢满,其脉濡而微者死。病吐衄泻血,其脉浮大牢数者死”等。“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则以望诊为主要依据而断死候。

孙光荣教授认为,这些决生死的推论既不可以全信而据以“决死候”,亦不可断言其不足征信,至于其中所言之“死”,含义有二:一为“难治”,二为“不寿”,不可概以“必死不治”视之。

5 指导临床治疗

《中藏经》不仅依脉象进行辨证,决生死,还以脉象来直接指导治疗立法,如在“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中提到“大凡治疗,要合其宜。脉状病候,少陈于后。凡脉不紧数,则勿发其汗,脉不疾数,不可以下;心胸不闭,尺脉微弱,不可以吐。”

6 小结

总之,《中藏经》作为一部中医经典著作,与《内经》一脉相录,周学海称其所论“莫非《内经》之精义要旨,而又时时补其所未备”。虽然因作者和成书年代之谜,致后学者对其评价不一,但就脉学理论来看,《中藏经》有其独到的学术特点,它对系统学习研究中医诊断,尤其是脉诊,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

[1] 吴正治,郭振球.略论《中藏经》的学术特点及成就[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88,1(12):42-43.

[2] 陈大舜.简论《华氏中藏经》对脏腑辨证理论的贡献[J].辽宁中医杂志, 1987,12:38-39.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1-004

1672-2779(2012)-01-0018-0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孙光荣教授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室项目;教育部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课题项目[No:2011JYBZZ-JS015]

(本文校对:王治华 收稿日期:2011-11-25)

猜你喜欢
生理功能脉象脏腑
牛磺酸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慢性瘙痒患者生活行为方式与皮肤生理功能的相关性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RNA干扰技术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猪病中的应用
论筋性脏腑病❋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脏腑疏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