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镛霏 杨建宇 李彦知
(1 陕西延安曾云飞中医研究所门诊部,延安716000;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孙光荣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北京100031)
研读医学经典的几点体会※
曾镛霏1,2杨建宇2李彦知2
(1 陕西延安曾云飞中医研究所门诊部,延安716000;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孙光荣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北京100031)
读经典,做临床是历代医家行医治医的根本,是临床家的活水源头;作为21世纪的中医,对经典的态度,对中医的认识,关系到中医能否振兴,能否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大问题。对中医四大经典及各家著作唯勤求而博采,方可在临床中取得奇效,有疗效是中医立身之本,能治西医不能治的病是中医赢得患者的法宝。而不要过分关注中医是否科学?如何才能实现中医现代化?笔者认为:对于中医的态度,应如宋代理学家朱熹所说:“毁其盆,悉其土,刨之,纵之,归其性”。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读经典又有什么妙处呢?
中医经典;经方;医理;继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代名士对对治学之道的高度总结。读书与实践更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大法宝。源远流长的中医药精华蕴藏于历代的典籍之中。唯勤求而博采方可为民众健康造福。经典著作不仅是理论家的治学根基,更是临床家的活水源头。诚如徐灵胎所言:“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中,而可为医者”[1]。
历代医家都把读熟、背熟经典名著作为治医、行医的一项基本功。已故名医岳美中曾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即来,到临床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否则,读时明白了,一遇到障碍又记不起,临证时就难以得心应手[2]。”
鉴于此,笔者自己将读经典、做临床的点滴体会及初浅心得汇集成文,与读者共勉。
2.1 苦读书,重积累,胸中有本 笔者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在十几个春秋的临床实践中,有个重要的体会,就是读书。看病都有个积累的过程,由少到多,执简驭繁,由易到难,一点一滴,日积月累,聚土成堆,聚滴成河。读“经典”“用古方”妙在思心化裁。
感冒为临床常见病证,但治法各异,笔者治四时风寒,风热,暑湿感冒。执法用方各不相同,但其宗不离经典《伤寒论》《温病条辨》和薛生白《湿热篇》所阐之理,所示之法,所用之方;套用其中之方,主治外感病,疗效迅速,无论各型感冒,轻则一剂,重则三剂。有时在治外感之时,其他症状也随之痊愈。针对临床治疗的过程进行思考与总结,汇集了一些心得,以飨读者。
曾治长庆油田退休职工王木:患者诉终觉其感冒,鼻塞,时有鼻干,口渴,四肢肩背疼痛,时有夜间发热难寝,时而浑身冷如泼水,多方求治,罔效,患者非常痛苦,西医多次诊为肩周炎,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总以输液抗炎为主,间服英太青,芬必得等。疼痛稍减,而诸症依旧;苦不堪言之时向笔者求中药治疗。
诊其脉:浮缓;望其面:微红;舌质淡红,苔薄白。思《伤寒论》有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发,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3]。”但王某若用“桂枝汤”,有化热之疑,况时值仲夏,恐温经发汗,出现变证。一时举棋不定,为求稳妥,改用《温病条辨》“吴鞠通辛凉三剂”中的轻剂“桑菊饮”加减化裁。王某服两剂后,咳喘止,但鼻干,时呕,肩背疼痛依旧;思之再三,我有处“桂枝汤”合“桑菊饮”加“杏仁”化裁;王某服三剂后,诸症皆消,感激不尽:“我病一年有余,住院花数千元也未愈,在你小店花30元不到就治好了!”携礼酬答,不收不去。
由此可见,运用古方,关键是师其心,用其法,灵活变通,才能化为己用。只有不断地熟读经典和积累,循序渐进,就能法活圆通,胸中有本。
2.2 读中医经典,溯源探流,要触类旁通 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从《金匮要略》到《温病条辨》,从金元四大家到清代的各家著作,皆有精义。如不细心体悟,初读便顿觉茫然,无从问津。但是,反复细读检阅,随时精心揣摩,思之日久,便能悟出其中奥妙,正如《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4]、“阴阳者,推之可十,数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5]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无外乎阴阳两端。
笔者认为中医经典中的方药,药少而精,疗效惊人,有鬼斧神功之力,起死回生之妙。而且方义理深意广,药味精当耐人寻味。用经方药灵活多变,不要拘泥于古,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应灵活多变,经方与时方合用,做到古今接轨。笔者常用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柴胡汤与桑菊饮合方治疗寒热错杂的四时感冒,效果很好。
2.3 中医经典 要精读、勤思、善总结、多归纳 才能执简驭繁 中医经典不仅要多读,而且要精读。不但要积累成功的经验,而且要积累失败的教训。不仅要总结自己的,也要总结他人的。
曾治一小儿咳嗽,伴气喘痰鸣,输液七天无效。后住院治疗,虽咳嗽暂缓,但痰鸣气喘、纳少、烦躁。求我诊治。见此证后,我脑海顿浮《金匮要略》中篇:“咳嗽上气,喉中痰鸣如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随用“射干麻黄汤”加鱼腥草两剂后,气喘痰鸣消失。再诊时给予3剂“二陈汤”加鸡内金,以善其后。从此之后,每遇咳嗽,先察其寒热虚实,用“射干麻黄汤”合“止嗽散”加减化裁,攻克咳喘顽疾。
又一老者年已六旬,咳嗽气喘,胸闷,痰多色白,有黑块,西医诊断为:老慢支合并肺气肿,已七年有余,近日加剧。诊其脉象,滑数,舌体胖大,苔白润滑,虽投“射干麻黄汤”合“止嗽散”加“鱼腥草”3剂,服之稍减,效不明显。二诊思之再三,忽记《金匮要略》曰:“痰证当以温药和之”;又思《温病条辨》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虽投“二陈汤”合“六一散”加淫羊藿、蛤蚧三剂后,咳喘止而痰证消。
对此病例反复研究,深深体味到经典的妙处,但治病时不能只执死方,还要善名医理,辨证施治。回头再体悟《内经》“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主纳气”这些至理名言,结合此病例,反思后得悟,此患者为老年人,当以脾肾入手,燥湿健脾、温阳利水而可收良效。可见经典的每一句话都绝非虚语,当认真思考加以体悟,结合临床方可获奇效。
2.4 遣方用药 精中选精 反复推敲 用药一道,关系生死。古人称:“用药如用兵”,不可以执死方,也不要偏执一药,贵在认明寒热虚实,平日里求至理,探玄奥。体悟医道,而不是记几个汤头,用几味药品,自以为自己是医生,而昂首戴面;一遇危症重症、疑难杂症,便一片茫然,阴阳不分,虚实难辨。
现在也有一些病人,环境优越,身居富贵,本来是一些头疼脑热的小毛病,便小题大作,寻求专家,看病要贵药,动辄输液消炎,输营养液;如此不合理用药,酿成以后病痛的祸根还不自知,这样正迎合了庸医敛财,给不法经营者滋生了土壤,有损个人健康,也破坏了社会环境。
医乃仁道,药为善事。中医同仁们应熟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各家经典,精心研究。把握阴阳虚实,不能一味的见头医头,脚疼医脚。要详察阴阳,玄奥医理。掌握用药的升降沉浮,寒热诀窍,对于经方、时方不要拘泥偏执。时间一长,法活圆通,理经艺熟,头头是道,信手拈来即是方,随手而出便是药,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5.062
1672-2779(2012)-15-0096-02
杨燕平
2012-06-15)
孙光荣教授中和学术经验的传承与应用研究[No:21C125TCM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