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计划”全面部署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在京召开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会上强调,实施“2011计划”对于大力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会议部署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同时,教育部、财政部每年组织一次“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认定,通过认定的中心建设运行满四年后,教育部、财政部将委托第三方评估。按照“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实施范围包括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及国际创新力量参与。
袁贵仁指出,实施好“2011计划”,必须充分认识、准确把握“2011计划”所包含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要求。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王延觉将“2011计划”的主要内容简要归纳为“1148”,即一个根本出发点、一项核心任务、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和推进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
首先,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国家急需、世界一流,既是“2011计划”的目标和方向,也是标准和条件,旨在引导高校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聚集一流的创新团队,形成一流的创新氛围,创造一流的创新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办学模式,加速建立能够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和新实力。
其次,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2011计划”提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目的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增加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
第三,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大力推进学校和学校、学校和科研院所、学校和行业企业,以及学校和区域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建成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第四,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动高校深化机制、体制改革。“2011计划”提出“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的要求,力争突破高校内部及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在总结近年来高校改革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改革设计,建立综合改革实验区,着力推动八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二是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五是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六是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七是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八是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