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 艳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在发现的关于郭沫若的晚年佚作中,“日本”是一个出现频率相当大的词语。据统计,涉及“日本”这一词语的内容包括晚年郭沫若对日本友人和友协的政治社论、对日本剧团的题词和演出贺词、对日本文化的借鉴和利用以及给日本友人的书信等。众所周知,郭沫若和日本的关系是深切的。“前后二十年留居日本,前十年(一九一四——一九二三年)是留学,从冈山六高到福冈九州帝大;后十年(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是因为被通缉避难在市川市。这些不平凡的经历必然会影响郭沫若晚年对待日本和与日本有关的人和事的态度,比如郭沫若任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做了大量对日友好工作,对友好人士、友好团体、友好代表团和重大事件,都有诗词歌咏。”[1](P166-177)所以,日本对郭沫若而言是一种承载了太多情愫的结点,而这一情感又具有完全不同的两种基调和表现方式。
在对待日本人民的态度和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悠久历史上,《郭沫若副委员长会见藤山爱一郎》中有明确表述——他说:“我先后在日本居住了二十年,我十分感激日本人民。”①在《赠茅诚司先生》一诗,郭沫若这样写到:“惠我荞麦面,回思五五年。深情心已醉,美味助加餐”[2](P30)。一方面,在日本生活那段经历对郭沫若带来不仅仅是一种别味的人生体验,还有一种不同民族和不同国籍的人民在长期相处之后保存下来的类似民族友谊的感情。另一方面,日本当局推行法西斯主义和军事主义,作为二战的发起国,曾经严重伤害过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感情。基于此,郭沫若在面对日本和日本人民时有有泾渭分明的两种态度。
“日本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是绝不会让美帝国主义长期骑在自己头上的。这些年来,日本各阶层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压迫和控制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地扩大。这是日本人民反美爱国斗争胜利的最可靠的保证。”②这是《郭沫若设宴欢迎藤山爱一郎和和日中备忘录贸易谈判代表团》中郭沫若引用毛主席的一段言论。通过这段言论,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对于日本的人民是采取团结的态度的。
《郭沫若致电日本“三月一日比基尼日全国大会”支持日本人民反对美国和战争计划》:“日本人民一直站在反对美国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的前列。日本人民为废除日美‘安全条约’,反对美国的核战争计划,反对美国核潜艇进驻日本,反对‘东北亚军事同盟’,进行着不懈的斗争。日本人民连续开展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越南的战争。日本人民的斗争,对利用日本作为侵略基地的美帝国主义,是沉重的打击;对英勇战斗的越南人民和进行反美斗争的各国人民,是巨大的鼓舞和有力的支持。美帝国主义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敌人。在日本人民的反美斗争中,中国人民将永远坚定地同你们站在一起。我们深信,伟大的日本人民坚持团结、坚持斗争,定将取得最后的胜利。”③
《首都集会纪念浅沼稻次郎遇害十周年》上郭沫若首先在大会上讲话。他指出,浅沼先生关于“美帝国主义是日中两国人民的共同敌人”这一至理名言,表达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认识和坚强意志。他强烈谴责美日反动派复活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郭沫若说,在全世界人民反美斗争进入新高潮的大好形势下,我们纪念浅沼先生最好的行动,就是加强团结,把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伙伴、走狗、帮凶的斗争进行到底。④作为中日友协名誉会长郭沫若做出此种论断的依据在《在庆祝中日友好协会成立三周年招待会上》作了说明——“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说:‘是美帝国主义迫使我们中日两国人民联合起来的。我们两国人民都遭受美帝国主义的压迫,我们有着共同的遭遇,就团结起来了。我们要扩大团结的范围,把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全世界除了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以外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团结起来。毛主席这个光辉的卓见,给中日友好运动带来了无穷的活力,指引着中日友好运动胜利前进的方向!’”⑤接着,郭沫若还说:“中国人民这是遵循毛主席的这个教导,同日本人民平等合作,互相支持,在反对共同敌人美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建立了真正的战斗友谊,扩大了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国际统一战线。我们的朋友已经遍于全世界。但是,最近有些人以种种借口,企图反掉中日友好事业的这个光辉的意思,是中日友好运动失掉政治灵魂。他们口头上也讲中日友好,但世界上干的缺失破坏中日友好。这些人世界上参与了美日反运派和苏修的反华大合唱,已经把自己放在同中日两国人民对立的地位去了。被敌人反对是好事,不是坏事。美帝国主义者、日本反动派反对中日友好,苏联现代修正主义者及其形形色色的新旧追随者也反对中日友好,这证明我们做得对,做得好,敌人越是反对,我们就越要大力开展我们的运动,把中日友好的旗帜举得更高。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出现种种障碍和暗礁,但是在中日两国人民共同努力下,中日友好运动总是要乘风破浪继续前进的。”⑥
在《郭沫若副委员长宴请日本社会党访华团》中,郭沫若在讲话中赞扬英勇的日本人民不断进行深入持久的反对美日反动派的运动,有力地支援了各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斗争。他说,“我们高兴地看到,日本社会党朋友在日本人民反美爱国正义斗争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反对美帝、反对美日反动派复活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中,中国人民、朝鲜人民、印度支那三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始终坚定地同日本人民站在一起,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共同前进。革命人民团结的力量是无敌的。我们的正义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现在,在全世界范围内,人民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反美统一战线不断扩大加强,一个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斗争的新高潮正在出现。一两个超级大国妄图主宰世界的丑恶面目越来越暴露,它们在全世界人民中越来越孤立。正如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所指出:‘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各国人民必须有所准备。但是,当前世界的主要倾向是革命。’郭沫若最后表示希望,经过双方的努力和友好的交谈,成田先生和日本社会党朋友们的这次访问,将能取得圆满的成果,使中日两国人民反对共同敌人美帝国主义及其伙伴、走狗、帮凶的斗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⑦
通过这些政论,我们不难发现郭沫若传达出了中国当局对日本人民的团结姿态,日本人民作为同样遭受美帝国主义侵害的国家,是站在和中国人民以及其他被侵略国家人民共同反对霸权和强权的统一战线上的。
与此同时,在对待日本当局的态度上,郭沫若相应地传达出中国政府对此的强烈的谴责和坚决的敌对态度。
《郭沫若设宴欢迎藤山爱一郎和和日中备忘录贸易谈判代表团》中郭沫若在讲话中谴责佐藤政府顽固执行勾结美帝敌视中国的政策,他说,“当全世界人民同声谴责、奋起声讨美国侵略者的时候,佐藤政府却积极履行日美联合公报,对尼克松政府亦步亦趋,把日本的命运牢牢拴在美国的站车上。佐藤政府公然替美国的新的军事冒险辩护,并反诬越南民主共和国违反日内瓦协议,这只能在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面前,进一步暴露它充当美国侵略者帮凶的丑恶面目。”⑧
在《郭沫若副委员长欢宴日友好贸易七团体代表团》中,郭沫若强烈谴责日本佐藤政府一贯追随美帝国主义,勾结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变本加厉地执行敌视中国的反动政策。他说,佐藤荣作于去年十一月访问美国,同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日美联合公报,把日美军事勾结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佐藤荣作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植下,正在积极扩军备战,加紧复活军国主义。在美帝国主义的反革命全球战略中,日本反动派已充当了亚洲宪兵的角色。美日反动派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军事同盟,加紧策划和准备对亚洲各国的新的侵略阴谋,大大加剧了亚洲的紧张局势,这是值得严重注视的。郭沫若指出,佐藤荣作在日美联合公报中无耻地出卖了日本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美日反动派宣扬的所谓“归还冲绳”完全是一个骗局,名义上是尼克松答应把美国的侵略基地冲绳归还日本,实际上是佐藤政府答应把整个日本本土变成同冲绳一样的美国侵略基地,这是同广大日本人民无条件立即收回冲绳的正义要求背道而驰的。
他说,日美联合公报公然叫嚣:“台湾地区是日本安全的一个极重要因素”,“朝鲜对于日本自己的安全是必不可少的”,并叫嚷要对印度支那地区的所谓“稳定”发挥“作用”。这种帝国主义者的强盗语言是美日反动派妄图阻挠中国人民解放自己的神圣领土台湾省,阻挠朝鲜人民统一自己的祖国,扑灭越南人民和印度支那各国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的侵略野心的大暴露。为了加紧扩大侵略印度支那战争,美帝国主义最近策动柬埔寨右派集团,发动了反对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的政变,激起了柬埔寨人民、印度支那各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受到了世界进步舆论的一致谴责。佐藤政府公开追随美帝国主义,与印度支那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为敌,是决不会有好下场的。
郭沫若说,日美新的军事勾结,也必然给日本人民带来新的深重的灾难。同时也必然进一步恶化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但是,中日两国人民要友好的愿望,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个时代的伟大潮流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佐藤政府敌视中国的政策,以损人的目的开始,必将以害己的结果告终!佐藤政府的倒行逆施,中日两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是看得很清楚的。主张同中国友好的日本各界人士和友好贸易界的朋友们也都表示了鲜明的态度,反对佐藤政府的反动政策。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有人,有意无意地为佐藤政府进行辩护,只能助长它加速复活军国主义的气焰和顽固坚持敌视中国的政策。这对于改善中日关系显然是毫无裨益的。⑨
日本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有着特别的意义。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无论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流亡“维新“派,还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都曾以日本为基地向国内宣传西方文化思想。随着中国留学生数量的猛增,到了“五四”前夕日本已经成为中国向西方的最主要的窗口。在“五四”新文学家中,前期创造社的成员是与近代日本联系最为密切的文化小群。“前期创造社独特文学追求和表现范式的产生,肯定有自己独特的、区别与其他作家的文化背景。我认为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之一便是前期创造社成员平均生活了十年左右的‘大高’文化社区。”[3]郭沫若便是其中的成员之一。所以日本文化对于早期郭沫若的文学的创作是有着深远影响的。大概也是鉴于这种早年的文化影响,晚年的郭沫若对日本文化有一种不自觉的贴近和热爱。
《怎样看待群众中新流行的简化字?》是一封讨论中国文字改革的信,郭沫若在信中对于群众对新流行的简化字的一些疑问做出这样的答复:
简化汉字和所谓“艺术字”截然不同,在崔同志的信中把它们等同了起来,而一律加以非难,我觉得也值得考虑。又简化汉字中(就信中所列举者)有部分是从日本传过来的,如泽字作“沢”,传字作“伝”,转字作“転”等,这些简化字恐怕东北在使用,并不广泛。当然也值不得推广。
日本的简化汉字和中国的往往不同,如兿字中国作艺,日本则作“芸”;廣字中国作广,日本则作“広”;應字中国作应,日本则作“応”等,有一些日本朋友很想把两国的简化字统一起来,据我看来,恐怕是很难办到的。
要之,简化汉字也只是过渡时期的产物。中国如果毅然决然“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在这个目标实现以后,汉字的使用将和古希腊文、古拉丁文、梵文那样,只能限于少数专家的范围内了。日本文字的罗马字化比我们要容易得多,但阻碍却比我们大得多。我觉得我们应该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创造条件,努力走拼音方向![4](P85)
这里谈到日本简化字和中国简化字不同之处时,指出“简化汉字中(就信中所列举者)有部分是从日本传过来的,如泽字作“沢”,传字作“伝”,转字作“転”等,这些简化字恐怕东北在使用,并不广泛”,说明郭沫若对日本的文字是有研究的,要不不可能作出“有一些日本朋友很想把两国的简化字统一起来,据我看来,恐怕是很难办到的”的论断。包括得出“日本文字的罗马字化比我们要容易得多,但阻碍却比我们大得多”这样的结论,不难看出郭沫若对日本文字是有过专门的研究。或者也就是鉴于郭沫若对中日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日本相关文化当局才印刷他的选集。郭沫若在一九七七年七月十四日还曾写信给出版社委员会的代表柘植秀臣:
柘植秀臣先生:
承赠选集第一卷样本,已拜领,谢甚。拙作别无可取,蒙大力斡旋,以日本文面目问世,深感惭愧。加以国内有‘四人帮’问题梗阻,给了雄浑社很多不便,而其故亦难明言,绮谅。
专复复颂
暑安
郭沫若
一九七七·七·十四
这套选集印刷非常精美,第一卷前还印有郭沫若的彩色近照。
这套选集的出版,正如出版委员会所说的:“我们为了增进日中两国的友好,为了尚还年青的世代编辑出版《郭沫若选集》,切望通过这套《选集》的问世,培育出更多的理解中国的人,为日中两国人民子子孙孙常好下去做出供献。不用说,这套选集的出版,不仅能使日本的广大读者读到郭沫若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能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的事业,也将起巨大的作用!”[5](P151)
根据林林《这是党喇叭的精神——忆郭沫若同志》一文中的表述:“日本朋友翻译他的著作,固不用说,也公演他的话剧。”[6]( P166-167)郭沫若对于日本剧团的演出是首先是鼓励的,表现在他以作诗表达庆祝。
祝《望乡诗》演出成功
七绝
河源崎长十郎先生演出《望乡诗》获得巨大成功,草成一绝奉贺。
望乡诗好庆成功,李白晁衡是弟兄。力挽狂澜金石颂,千秋万岁播东风。[7](P29)
除了鼓励之外,他还保持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约在一九七四年十月间,日本有个“狮子座”的剧团,要公演《虎符》,要求郭老给该团写点什么鼓励他们。郭老写了一首《西江月》词:
不战不和被动,畏难畏敌偷安。古今反霸反强权,毕竟几人具眼?
却喜信陵公子,窃符救魏名传。如姬一臂助擎天,显示人民肝胆。
这首词,因当时对秦始皇统一中国问题,有所争论。有关通知认为要谨慎些,劝他暂不寄出。这是个问题,尚待研究,当时就把它抄录下来。想到郭老有一篇《由〈虎符〉说到悲剧精神》,说过:“加入我们不全面来看问题,不从发展来看问题,不从本质来看问题,看到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便肯定他的一切,甚至连信陵君的抗秦救赵都认为是阻扰中国统一的罪恶行为,那么陈涉、吴广的革命也可以指斥为是破坏中国统一的罪恶行为了。这样的看法是同样不妥当的。”[8](P166-167)
综上所述,郭沫若晚年佚作里出现的十几处关于日本和日本文化的政论和诗歌材料不是一种单纯的现象,它们一方面包含着作为政治家的郭沫若在政治上分清敌友,在强烈谴责佐藤政府罪恶行径的同时号召和团结广大的日本人民,为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寻求最广泛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透过郭沫若对日本剧团和日本友人的题词或书信,我们又不难看出郭沫若对日本的文化是贴近和热爱的。就我个人看来,纵观郭沫若晚年佚作关于日本的这些材料,郭沫若对日本有着一种很隐蔽的情结,联系他早年在日本学习、恋爱、结婚、生子乃至后来避难这些往事,无不渗透一位进入暮年的老者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不自觉流露出的眷念和欲说还休的复杂情愫。
注释:
①人民日报,1977-04-18.
②人民日报,1970-04-7.
③人民日报,1966-02-28.
④人民日报,1970-10-13.
⑤人民日报,1966-02-28.
⑥人民日报,1966-10-4.
⑦人民日报,1970-10-25.
⑧文汇报,1971-02-22.
⑨人民日报,1970-04-7.
参考文献:
[1][6][8]悼念郭老[M].北京:三联书店,1979.
[2][7]东风第一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
[3]魏建.文化中介:日本近代文化之于前期创造社——五四西方文化“传播”研究[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1).
[4]红旗[J],1972,(4).
[5]文献[J],19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