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云青 王 玲
(1 云南中医学院,昆明650500;2 广东海洋大学,湛江524088)
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两门课程是中医院校中医食疗、食品科学与工程 (保健品方向)等专业的必修课,是中医院校其它专业或一些非中医院校的考查课或选修课。有的院校两门都开设,有的院校选择其中一门开设。我们在多次参编 《中医食疗学》与 《中医药膳学》两本教材及多年教学过程中发现,两门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较多交叉、重复现象,如选择两门课程都上,课程内容重复,造成有限的教学资源浪费,降低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另外,很多时候都在讲同一个问题,使学生感到没有新意,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如只选其一开设,也会导致一些药膳食疗内容的缺失。在此,我们对《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课程内容重复问题的具体表现及解决办法与同仁进行探讨。
1.1 具有相近的概念、内容和发展简史 在概念及内容上,《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都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膳食在人体保健中的作用及其应用规律,都是采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加工制作,具有独特色、香、味、形、效的食品,既能果腹及满足人们对美味食品的追求,同时又能发挥保持人体健康、调理生理机能、增强机体素质、预防疾病发生、辅助疾病治疗及促进机体康复等作用。
在《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两本教材中都提到“食疗不必一定是药膳,但药膳则必定是食疗”。
在《中医食疗学》教材中提到“药膳学的学术范畴基本上属于古代食养食疗的全部内容”。而在《中医药膳学》教材中提到“药膳学的学术范畴基本上涵盖了古代食养食疗的全部内容”。
《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都有“药食同源”之说,食物和药物都来源于大自然,都能治疗疾病。许多食物被医家当作中药来广泛使用,如大枣、莲子、芡实、山药、白扁豆、山楂、桑椹、梨子、生姜、葱白、桂圆等。不少中药,人们也常当作食品来服用,如枸杞子、首乌粉、冬虫夏草、薏苡仁、金银花、西洋参等。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在概念及内容上相互重叠、相互交叉,不能绝对划分。《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都具有类似的发展简史。
1.2 具有相同的应用原则 《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都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它们的理论体系完全根植于中医学理论,即整体观、调理脏腑、扶正祛邪、辨证施食(膳)、辨病施食(膳)、“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制宜、阴阳五行理论等,这些理论在《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的应用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整体观是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息息相通,人体内环境与自然环境间呈动态平衡,若因内外环境的改变或致病因素的干扰,破坏了平衡,即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气候突然变化,骤受寒冷,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应及时用驱寒食物或膳食以维持和促使人体内外环境相对稳定和平衡。再如:辨证施食(膳),即指根据不同的病证来选配食物或膳食。因此,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食物或膳食的选配应在辨证施食的原则下进行,如虚证宜用补益之品,实证宜用祛邪之品,表证宜用发散之品,里实宜用通泄之品,里寒证宜用温里之品,里热证宜用清泄之品。针对一种疾病在临床上表现出的多种不同的证,在选择食物时亦有差别。如患泄泻,属湿热内蕴证,宜食马齿苋;属食积中焦证,宜食山楂、萝卜;脾胃虚弱证,宜食莲子、藕;气滞胃脘痛宜食橘子,但不宜食柿子;胃阴不足应食含水份较多的水果,不宜食干果。辨证施食(膳)能调节机体的脏腑功能,促进内环境趋向平衡、稳定,是《中医食疗学》和《中医药膳学》的重要特点。
1.3 具有相同的药性理论 《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有相同的药性理论,即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归经理论等。如:辛味具有能行能散的特点,即有行气、行血、散风寒、散风热的作用。其中萝卜、洋葱能行气;黑木耳能行血;生姜、辣椒能散风寒;豆豉能散风热。甘味具有能补能缓的特点,即有补虚、缓解疼痛的作用,还可以调和药性,使药力持久而缓和,如蜂蜜、饴糖、甘草等。其中大枣能补血;甘蔗能补阴;狗肉、羊肉能补阳;山药能补气;红糖能缓中温胃。再如食物归经,是指饮食物对于机体各部位的特殊作用。同样具有清热作用的食物,有的偏于清肝热,有的偏于清肺热,各有所专。同为补物,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等的不同。食物同药物一样,有一药归两经或三经,也有一食归两经或三经。如山药能归肺经、脾经和肾经,故凡肺虚、脾虚及肾虚之人均宜食之。桑椹归肝经和肾经,肝肾阴虚者宜之。莲子一物入心、脾、肾三经,故心虚失眠多梦、脾虚久泻带下、肾虚遗精早泄者,均宜食之。
1.4 具有相同的禁忌 《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有相同的配伍禁忌,即胎产禁忌、配伍禁忌、药食同用禁忌、四时进食禁忌、病中禁忌等。如:胎产禁忌,有“产前宜凉”和“产后宜温”之说;药食同用禁忌,在中医食疗与中医药膳中常将食物与药物、调料一起应用,是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药力,药助食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突出药食同源的优势,发挥中医特色,以防治疾病或改善虚弱状态,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但部分食物与药物同用会降低中药原有的疗效(如人参与萝卜、茶叶),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如鲫鱼与厚朴、海藻与甘草等)。四时进食禁忌,如夏日炎热,忌食狗肉、羊肉、辣椒等辛温之品,宜食用绿豆、金银花、西瓜、梨等清热养阴之品。秋天气候干燥,易伤肺金,故忌辛辣、干燥的食物以及炒货等,宜进食梨、蜂蜜、芝麻等滋润之品。病中禁忌,即在患病的过程中不宜食用或禁用的食物或膳品。阳虚忌寒凉,阴虚忌温燥。如寒性病患者,应忌食寒凉、生冷食物或膳品等;热性病患者,应忌食温燥、伤阴食物或膳品及忌烟、酒等;水肿患者,忌咸食;消渴患者,忌食糖及含糖量高的食物等;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及动物内脏等;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忌食人参;眼疾者忌食大蒜;高热患者忌食鸡蛋等。
1.5 具有相同的配伍理论 《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有相同的配伍理论,即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配伍关系。如:相须相使,即性能基本相同或某一方面性能相似的食物互相配合,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强原有食疗功效和可食性。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中,温补气血的羊肉与补血止痛的当归配伍,可增强补虚散寒止痛之功;与生姜配伍可增强温中散寒效果,同时还可去羊肉的腥膻味以增强其可食性。又如菠菜猪肝汤,菠菜与猪肝均能养肝明目,相互配伍可增强补肝明目之功效,长于治疗肝虚目昏或夜盲症等。相畏相杀,即当两种食物同用时,一种食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食物降低或消除。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前者对后者来说是相畏,而后者对前者来说是相杀。如大蒜可防治蘑菇中毒,蜂蜜、绿豆解乌头、附子毒等,均属于这种配伍关系等。
1.6 具有相同的治法理论 《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有相同的治法理论,即汗法、下法、温法、消法、补法、理气法、理血法、祛湿法等。如:汗法是辛温解表法和辛凉解表法的总称。它具有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的作用。辛温解表法具有散寒解表、宣肺止咳等作用,如选用生姜、葱白、芫荽、胡椒和紫苏、杏仁,制成姜糖饮、生姜葱白饮、胡椒面、生姜粥、芫荽拌香干等,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恶寒、无汗等症。辛凉解表法具有清肺解表、止咳等作用,如选用薄荷、葛根、豆豉、菊花、桑叶、芦根、连翘、金银花,制成桑叶菊花芦根饮、连翘芦根薄荷汤、银花茶等,用于外感风热发热有汗、头痛口渴、咽痛等症。
1.7 具有相同的分类 《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有相同的分类,食物和药膳按其作用概括起来可分为补益正气、祛除邪气两类。如:祛除邪气类中的消食健脾类,用于食宿停滞,食饮不化诸证,以健脾和胃、导滞消食,食物有山楂、麦芽、鸡内金、萝卜等,药膳有白术猪肚粥等。祛除邪气类中的安神类,用于各种因素所导致的心神不安,烦躁失眠诸证,以安神镇惊,食物有百合、莲子、小麦、龙眼肉、酸枣仁、灵芝等,药膳有酸枣仁粥、朱砂蒸猪心等。补益正气类中益智健脑的食物有核桃、龙眼、荔枝、葡萄、菠萝、大枣、百合、山药、黑芝麻、黑木耳、比目鱼等,药膳有金髓煎等。补益正气类中聪耳助听的食物有莲子、山药、荸荠、荠菜、蜂蜜等,药膳有首乌鸡肝、狗肉黑豆汤等,有增强或改善听力的作用。《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也有相同的按形态与加工方式的分类,如:菜肴类、粥食类、糖点类、饮料类等等,如菜肴类中的天麻鱼头、紫苏鳝鱼、香椿鸡蛋;粥食中的山楂粥、人参粥、杜仲粥等;糖点类中的丁香姜糖、糖渍陈皮、茯苓饼等。
1.8 具有相同的食物原料内容 《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有相同的食物原料。《中医药膳学》中食物类原料是按粮食类、蔬菜类、野菜类、食用菌类、果品类、禽肉类、畜肉类、奶蛋类、水产品类、调味品类进行分类的,而《中医食疗学》是按食物的性能进行分类的,即解表食物、止咳平喘食物、化痰食物、理气食物、清热食物、温里食物、补益食物(补气食物、补阳食物、补血食物、补阴食物)、消食食物、理血食物、平肝息风食物、利水渗湿食物、收敛食物、润下食物等,但不论如何分,都是相同的一些食物,而且每一种食物都是从异名、基原、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应用举例(食疗学)、药膳方选(药膳学)、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参考(食疗学)、成分等方面进行介绍,其内容均是一样的。
将《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的内容重新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效避免交叉、重复,而又不出现缺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在此原则下提出将《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两教材进行重新整合,重新编写《中医药膳食疗原料学》和《中医药膳食疗学》两本新的教材。两本新的教材分别按以下内容编写:
2.1 《中医药膳食疗原料学》 将该教材分为总论和各论。
总论:需系统介绍《中医药膳食疗原料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药膳食疗原料(食物原料及药膳用药)的概念和内容;药膳食疗原料的起源和发展,其中着重阐述各个历史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药膳用药的炮制,介绍药膳用药炮制的目的和方法;药膳食疗原料的性能,是总论的重点,主要阐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药膳食疗原料的药性理论的概念及药膳食疗原料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基本原理;药膳食疗原料的配伍,阐明药膳食疗原料配伍的目的、原则、选料;药膳食疗原料使用禁忌,着重介绍药膳食疗原料禁忌(配伍禁忌、胎产禁忌、偏食当忌〈食物〉)、药食同用禁忌、四时进食禁忌、病中禁忌等的概念和主要内容;药膳用药使用剂量,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药膳食疗的制作加工工艺等内容。
各论:主要介绍药膳食疗原料,包括食物和药膳用药。按功效分为解表药食、止咳平喘药食、化痰药食、理气药食、清热药食、温里药食、补益药食(补气药食、补阳药食、补血药食、补阴药食)、消食药食、活血化瘀药食、止血药食、平肝息风药食、利水渗湿药食、收涩药食、润下药食、祛风湿药食、安神药食、驱虫药食、开窍药食等。每种食物或药物下设出处、基原、异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应用方选(食疗方或药膳方)、方解、成分、使用注意、现代研究等。
2.2 《中医药膳食疗学》 将该教材分为总论和各论。
总论:主要阐述中医药膳食疗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中医药膳食疗学的概念及内容;中医药膳食疗学发展简史;药膳食疗的现代研究与应用;中医药膳食疗学的特点(除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共有的特点之外,需额外介绍中医药膳学药隐于食的特点)、分类和应用原则(除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共有的应用原则之外,需额外介绍中医食疗学中的平衡膳食原则);中医药膳食疗学的基础理论;中医药膳食疗学的治法理论。
各论:主要阐述不同人群(孕妇、乳母、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老年人、运动员、高温、低温环境人群、接触有毒(害)物质人群)的食养;亚健康人群(阳虚体质人群、阴虚体质人群、气虚体质人群、虚体质人群、血虚体质人群)的药膳食疗;常见病(内科、妇科、儿科、外科、骨科、五官科等)的药膳食疗,包括每一种疾病的定义、食疗原则、辨证施食(每一证型的临床表现、施食原则、药膳食疗方名、药膳食疗方的组成、制法、用量用法、方解、功效、使用注意等)。
我们认为,只有通过以上方式才能有效解决《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两课程交叉、重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