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誉瑾 樊 荣 周则贺
预备役部队的训练工作,是其实施快速动员、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基础。新的环境下,要着眼军事斗争和军事变革要求,努力适应军地发展形势,坚持军事训练的中心地位,突出加强训练管理,有效提高预备役部队训练质量效益。
预备役人员大多数是预编在地方,虽然和平年代以经济发展为重,但安危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使命教育都要成为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只有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心理管理,通过各种途径和多种方法确保对预备役人员国防教育、心理管理效果的落实,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预编人员国防意识不强、履职意识不强的问题。在预编单位日常的会议和抽组训练期间,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引导预编人员从维护国家安全,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实现打赢目标,理解预编任务的重大意义,克服训练就是应付的观念,牢固树立当兵打仗、吃苦奉献的思想,强化全体人员的战备意识。提高自觉听从命令、服从指挥的思想觉悟,自觉服从抽组和专业训练的需要,使其具备强烈的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水平,为组织专业训练打下基础。
预编官兵以地方人员为主要组成部分,来自不同地方和单位,人员层次杂,素质参差不齐,无法用条例条令来约束平时非训练时间的言行,加之集中训练时间短,因此,加强预编官兵平时的管理至关重要。针对预任军官平时比较分散,管理难度较大的实际,在注重搞好教育疏导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预任军官行为约束机制。通过加强对预编人员的动态管理数据库的管理,及时掌握预编人员的基本情况、动向和分布情况,确保对预编人员的透明性管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军人意识和严格执行命令、指示的自觉性,从而有效地约束预编官兵平时的行为,实现预编人员的分而不散,最大程度上实现对预编人员管理的军事化,为顺利开展抽组训练奠定基础。
要完善军地共管机制,发挥整体合力。建立部队约束管理与地方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督察制度,充分发挥军地各方参与和监督的作用,共同督察、约束预编官兵的参训行为;要形成军地双向沟通的长效机制,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充分考虑寓军于民、劳武结合的特点,围绕训练对象、内容、时间和标准,与地方依托单位领导和预编军官共同细化大纲内容,并充分考虑地方的承受能力和企业生产的周期性、训练各科目的难易程度、预编干部的组训能力、预编士兵的素质基础、保障条件及环境天候等因素,灵活调控训练时机,科学安排组训过程,编写各级各类教案。预编官兵根据全年训练计划有针对性地制订训练计划和措施,有效发挥计划、措施的质量调控作用,确保抽组训练扎实有序。实行经济补偿制度和优抚关怀制度。在预任军官家属就业、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激发内在动力,调动其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增强履职尽责的自觉性。
预编官兵平时工作、生产任务相当繁重,普遍存在着训练人员难集中、时间难落实的突出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训练的开展。在集中训练时,可采取混编分训的办法,即打乱建制,组成两个训练单位,而后各单位根据训练基础的不同,根据其掌握和运用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进行编组,适时调整训练范围和训练内容,分别施训。有军事经验的预编人员根据课目内容可适当减少训练时间,同时要充分发挥退伍、转业军人固有的军事素质,发挥临时骨干的帮带作用,指导一般人员的入队训练,尽快实现其由“民”到“兵”的转变。要合理编排训练内容。训练中可根据各训练课目的内容、层次不同,根据训练进度合理安排训练场地,采取多课目同装训练、单课目适时分散进行的方式,在现场指挥员的统一协调下,各训练人员平行展开、交叉进行、流水作业。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活动。结合年度训练任务和单位的工作生产任务,进行广泛深入地分析,尽量把训练任务同生产活动共同的部分结合起来,有效提高专业训练质量。
预备役部队的装备应当按照实际情况,遵循一定的原则,适当编配训练装备,尤其是骨干装备,其他军地通用的装备可以根据训练任务适时征用。
装备的编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要与作战装备相适应,使后勤保障能达到跟得上、救得下、供得足、修得快的要求;要与战场环境相适应,保证在一定的战场地理、气候条件下,能使装备效能得到充分发挥;要与遂行的任务相适应,能充分发挥装备的效能,完成后勤保障任务。因此,预备役部队装备的编配要尽可能地接近或等同于现役部队,逐步改善目前装备有编无装、有装无用的现状,对落后的装备要及时地更新,对损坏的装备及时地修理,对现有的装备要充分地训练,提高装备的应急性、机动性、适应性,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预备役部队后勤保障的作用。
在开展专业训练时,要以训练任务为牵引,应当首先使用编配的装备,需要征用装备时,根据地方预征装备的实际情况以及训练的装备需求情况,兼顾被征单位的生产和工作,按照统一计划、就地就近、保证质量、均衡负担的原则,拟定合理的征用方案,在既能保证训练的顺利开展又不影响地方生产的原则下适量、适用地征用地方装备。针对装备潜力动态性强的特点,逐步建立预编装备的动态管理数据库,建立预征装备档案,主要是结合兵员调整情况,部队编组地区、单位等情况,摸清部队训练、动员所需物资、装备的储备、分布、归属及数量质量情况,分类整理,认真进行登记统计。采取多种措施,把科技含量高、技术性能好、使用年限短、平时在位率高的军民通用装备器材征集起来,尽可能地做到预编人员和预征装备定位,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与装备的有机结合。
预编官兵训练经费来源途径的多样性,致使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存在多头管而又多头无法管的现象。组织训练涉及到多方利益,在目前没有专项保障经费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军地结合的优势,实行统一筹措,联合保障。把预备役部队的建设纳入到地方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经费纳入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实行以国家统一财政支付为主,地区财政补贴为辅的办法。预编官兵的经费管理应纳入军队总的经费管理体系,根据单位实际,在当地财政部门开设辅助账户,进行专项管理,形成独立核算实体,明确经费来源线路,使责任更加明确。要按照军队财务有关法规制度,建立健全预编官兵党委理财制度,经费预算制度,坚持训练经费开支上报、与地方政府共同协商制度,设立财务负责人。要加强经费管理人才建设,提高经费管理人员的业务索质,增强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执行财经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