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 彦
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与网络的发展繁荣催生了光电出版物,人们阅读信息的媒介产生了变革,纸质出版物不再是阅读信息传递的唯一方式。网络阅读、电子阅读、手机阅读,这些数字化的全新的非纸质阅读方式随之出现,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行为由原来单一的传统书面阅读朝着多元化的阅读行为转变。
事实已经证明,纸质书籍的价值仍然存在,且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此时此刻,纸介质书籍设计的方向与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审视当前的阅读方式、行为以及随着技术变化趋势来调整自身的认识与策略,纸质书籍设计正从读者阅读行为心理入手进行研究,从整体设计观念出发,探索多样化的书籍艺术语言,为读者构筑有别于非纸质阅读媒介的综合审美空间。
身处数字化社会,人们在接受媒介信息时,非纸质的阅读方式已不可避免,并且还将进一步深化、发展,传统纸质书籍阅读方式似乎正在失去绝对的霸主地位。但面对多元化阅读并存的格局,仍需清醒地看到二者的优劣,理性地审视纸质书籍所具有的价值。
非纸质阅读可以加快阅读速度,却容易遗弃对文本的精深细读,时常会出现浅尝辄止的阅读现象。在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当中,读者往往无法将心沉静下来,对于内容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如果长期阅读还会对媒介产生强烈的依赖感,一旦失去阅读工具,阅读行为突然中断,会导致阅读兴趣的减弱,甚至造成阅读者的想象力、欣赏力、注意力等能力的退化。此外,粗劣浅薄的网络阅读作品仍大量存在,这些未经过专业出版机构筛选和加工的阅读内容甚至是阅读垃圾,对读者修身养性、陶冶审美情趣毫无益处可言。
纸质书籍的阅读代表的是一种传统和信念,它仍会受到青睐的,因为它具有许多非纸质阅读媒介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它特别注重整个阅读过程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能细致地体现和表达各种微妙的情感和深度思想,有助于读者较深刻地感知所阅读的内容;纸张的真实触感不仅能使读者与之产生亲切效应,还能使其嗅到书体之香,更深层地领会书中之意味。[1]这种能让人进行深入思考,使书籍自身知识与读者亲密交流的方式,正是传统纸质书籍所独具的特质。
我们客观地看到了多元化阅读并存和纸质书籍媒介的价值,同时也感受到了非纸质阅读对纸质书籍阅读的强大冲击。传统的纸质书籍这一有着千百年历史文脉的媒介,作为设计师,如何对这一媒介以新的物化存在方式进行规划,如何调整新形势下的设计策略,都是当前的重要课题,笔者就这一思路提出了一些设计观念。
纸质书籍设计舒适性与亲和性的设计,远远超越我们过去所局限的人与产品关系的认识,将向着时空、文化、心理情感、情趣化生活方式延伸。
为了给读者营造在阅读时能够产生丰富细腻的感受的空间,书籍设计中提出了“五感与五味交融”的概念。 “五感”,即:视觉感受,指产生于阅读者目光在书的字里行间信步游走时的空间里;听觉感受,指产生于阅读者翻动书页文本,随着翻书的轻重缓急,纸张的碰撞,听到不同材质的纸张发出或清脆或绵软的声音;触觉感受,指产生于阅读者的手自然地触摸到各种不同书页纸张肌理时,有粗糙、细腻、光滑、柔软等不同感触;嗅觉感受,指产生于阅读者手捧书本闻到纸张和油墨混融在一起散发出一种淡淡清香;味觉感受,虽不能吃,但可品,即品味书卷文化中的醇厚意韵。五味指产生于阅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在心里产生的一种积淀,有了酸甜苦辣咸的人生五味的体会。[2]阅读者在无声中潜移默化地百感交集,对书有了难舍之情。在数字媒体发展的今天,这书之“五感与五味交融”应该成为纸质书籍设计的出路。
纸质书籍设计是将文字、图形、色彩、整体的版式安排、书体的装帧结构综合在一起,通过印刷的方式显现出来的综合化的艺术,也是将眼视、手触、心读、嗅觉进行联合构成的创造方式。[3]它体现的是立体化、全方位的艺术表现语言,这也是非纸质阅读媒介所不能替代的。阅读者在阅读信息时,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艺术享受,这一传统优势今后将要进一步发扬光大。
例如吕敬人先生设计的作品《黑与白》,这是一本反映澳洲人寻根的小说,创作者将土著人与白人之间的矛盾用黑与白的设计对比方式贯穿于整个书籍。在全书的结构里,包括封面、封底、书脊、内文、版式、天与地甚至切口处都设计了黑与白的冲击与协调。整个创作形象地体现了原著书稿的内涵,还艺术象征化地为阅读者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思维想象空间,增强了此书的艺术价值。
(1)妙趣横生——形态语言的多元化表现 纸介质书籍的形态设计在保证有条理的层次信息传递功能基础上,还应尝试着不同的奇特创意、起伏跌宕的设计旋律,构建个性和丰富的思想寓意,真正让其成为一种能够让读者为之动情的生命形态,别出心裁地提升纸质书籍媒介的吸引力,创造出美观、方便、实用的静态之美。现代书籍设计形态特征已由单向性转向了多向性,设计的功能性也由此产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单向性知识传递形成的平面结构转向信息的横向、纵向及多向位的漫反射式的多元传播结构,这是全新的书籍设计理念的创立与突破,对于寻找新的纸介质书籍卖点具有实际的意义。
例如在作品《不裁》[4]的设计中可以发现,外形设计上颇有新意地在翻开封面扉页处运用模切工艺做了一把纸刀,功能是可以用来阅读时做书签,还能用来阅读时裁纸,更值得一提的是书口的大胆设计,留下部分折页并没有被裁开,而要读者在用扉页的纸刀裁开书页才能继续阅读,这不仅增加了内容的神秘感,同时给予了读者阅读的兴趣,在全部读完之后,书籍的形态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带给读者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2)肌理与触觉的碰撞——材料与工艺 纸介质书籍设计为了加强书籍内容意境的追求,在材料与工艺上也能下足工夫,创造出不一样的阅读氛围带来的感染力。关注书籍材质的性格语言造就书籍之美,趣味盎然的印刷工艺品质能使读者有种亲临境地的归属感。
在《马克思手稿影真》一书的设计中,设计师通过纸张、木板、牛皮、金属以及印刷雕刻等工艺演绎出一本全新的书籍形态。尤其在封面不同质感的木板和皮带上雕出细腻的文字和图像,更是惟妙惟肖。“德国最美的书”中的获奖作品之一《AIR/LUFT》,封面用的是三维成像的立体光栅板材,依照不同角度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一个带吹气口的塑胶袋被放置在书的下面,充气后膨胀变成了一个类似于救生圈的充气袋,这样既保护了书的封面又让“空气”包围着书的内外,这时材料生动而有效地传递了设计的深层意味与内涵,发挥了良好的信息传达效果。
书籍作为文化产品所表现的文化属性是精神属性的再创造,这种精神属性的再创造存在于书籍设计中,传统文化中的书卷气所蕴涵的意境美则是书籍形态创造中的最高追求。千百年流传至今的审美法则“形神兼备”,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形神兼备”是书籍形态的整体美,也是书籍设计所追求的意境美之一,是贯穿书籍设计始终的基本要求。
形态设计中,“形”即是书籍的结构形态,“神”即是书籍内容的精神内涵。形和神相辅相成互为观照,使书籍成为既有实体又有灵魂的生命体,形成书籍形态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归属于我们民族最具有生命力的精神世界,它超越了视觉感受和视觉体验,与触觉嗅觉和时空交织在一起,成为全感官的审美综合体。书籍设计的书卷气应是特指书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上的高格调。在当今后工业世界领域里,人们在极力唤起对书籍文化的尊重,呼唤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回归。它能体现一种根植于本土的文化氛围,是对东方价值与本土文化的认知感。
纸质的书籍设计一方面应努力适应大众读者的功能需求, 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被市场所束缚,可以采取淡化商业化痕迹的策略,追求返璞归真的书卷韵味和文化气质。设计师们越来越意识到要在设计中运用中国视觉元素和文字的重要性。需进一步挖掘汉字的图形化变化及汉字自身的文化基因,探索材质与文化传递之间的密切关联,在良好的材料与加工工艺中把书卷之气的意境美运用得恰到好处。在书籍装帧的形态语言上不断地提升符号的文脉传递作用,使其发挥更大的历史象征作用。还要在整体版式的营运安排上精益求精,在围绕传统意境美的核心塑造上,推敲好每一个文字、色彩、图形的表现尺度。
吕敬人先生多次论述了纸介质书籍的整体设计的观念,强调整体设计中文本信息系统的建立、表达主题书韵语境、三维空间与时间的展示、节奏性条理化的布置、繁杂信息视觉化、轻便阅读、书卷气息的注入、阅读趣味、信息戏剧化的演绎等因素。[5]由此,对于现代纸介质书籍设计,设计师需要以动态的思维实现设计观念的转换,面对非纸质阅读方式的冲击,更应审时度势,清醒地认知变化以调整其应对策略,基于自身的优势,用理性的思维考虑长远的目标,建立属于自己的物质形态语言,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让这一千百年来古老的文化媒介散发出应有的光彩。
注释:
[1]余秉南.书籍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2][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M].李建华,杨晶,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日]杉浦康平.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M].杨晶,李建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4]吕敬人.敬人书籍设计[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5]吕敬人.敬人书籍设计2号[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