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优势

2012-01-28 10:29厉以宁
中国流通经济 2012年12期
关键词:红利体制城乡

厉以宁

(北京大学,北京市 100871)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

现在学术界包括媒体,都在谈一个问题,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因为有所谓的“红利”,即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改革红利。有些人认为红利现在渐渐没有了,所以由此得出一个论点,中国过去发展所倚仗的比较优势丧失了。这种观点很流行,认为中国经济再不可能高速发展。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首先我们看人口红利。这么多年以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发展,因为依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因为有廉价的劳动力,所以经济成本比较低,很多商品能够出口到国外。发展到现阶段以后,廉价劳动力消失了,廉价劳动力的时代结束了,怎么办?比中国劳动力更廉价的是一些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如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它们发展起来了,承接了产业转移。中国的人口红利似乎已走到了尽头。实际上并非如此。要知道,人口红利的存在对中国而言,将是长期的优势,而并非一个阶段的优势。我们可以把廉价劳动力的存在叫做“旧人口红利”,而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正在发展。

新的人口红利是什么?就是中国正在转向技工时代。比如说,如果中国工人的熟练程度提高了,熟练技术工人增加了,那就表明跟东南亚国家相比,我们仍有显著的优势,因为它们的劳动力还处在廉价劳动力阶段,而中国能够首先转入技工时代,它们是追不上的。跟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它们多年以来形成的熟练技工为数不少,但工资高。所以说中国的新人口红利,就在于有大量的熟练技工的成长。我们还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现在要大力培育技工并好好使用,发挥我之所长。

第二个红利叫资源红利。中国资源红利已经减少,土地资源没有多少了,矿山资源虽然有但比较少,淡水资源几乎没有了,怎么发展?资源红利匮乏是一个事实。但是在经济走向发达阶段以后,主要的资源不是自然资源,而是智力资源、人才资源、科技资源,这些才是主要的。中国如果能够进一步发挥科技的作用,科技可以带来大量新的资源。比如海水淡化的成本降低,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北方就可以利用。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海水淡化,运输费用很高,而且钢管容易腐蚀,要经常更换。但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总之,科学技术将成为我们新的资源红利。

第三就是改革红利,或者叫制度红利。最近三十多年,我们经过了许多改革,但当初改革的潜力已经用尽,其优势已经发挥得差不多了。现在新的改革红利就在于制度创新,我们要走继续推进改革的道路。这样的话,旧的制度红利消失了,新的制度红利还刚刚开始。

总之,只要有新的人口红利、有新的资源红利、有新的改革红利或制度红利,中国经济就可以保持长期的快速增长,而不会出现所谓中国经济会越来越衰退的问题。

二、中国最大的改革红利在于城乡一体化

中国最大的改革红利在于城乡一体化。走城镇化的道路,就要打破从前把户口制度一分为二的城乡二元体制。这项改革前30年没有推进。计划经济体制有两个支柱,一个是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体制,另一个就是城乡二元体制,二者共同支撑了计划经济体制。前30年的改革,我们主要改的是国有企业体制。尽管国有企业体制到现在为止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它还没有彻底改完,因为行业垄断并未消失,国有企业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可是,城乡二元体制至今还没有打破。尽管我们的改革是从农业承包制开始的,但承包制基本上维持了城乡二元体制,只不过使它有所松动而已,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体制。现在很多报纸把概念搞错了,它们只谈城乡二元结构。实际上,城乡二元结构从古就有,但城乡二元体制在1958年以前是没有的。比如说山东人闯关东时,当时有城乡二元结构,但没有城乡二元体制。山东的农民到了东北,他愿意在城里干活就在城里干活,城里人愿意到乡下去租地就去租地,买地也行。当时是没有城乡二元体制的,从清朝后期一直到民国初年都是这种情况。刚解放时,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还是可以流动的,但1958年户口制度一分为二之后,城乡生产要素就不能流动了,就被隔离开来了。所以现在中国主要的改革应当放在城乡一体化上,放在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上。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而转为一元的户口制度,这将是最大的改革红利所在。

城乡一体化和中国当前的城镇化有密切关系,但我们不能学西欧,因为西欧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同步进行的,已经有200多年历史。因此,在西欧的城市化过程中,发达的西欧国家的城市化率都在90%以上。中国如果走同样的路,将来15亿人口有90%(也就是差不多13.5亿人)都住在城里,那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一定会大大下降,城市的各种问题都会暴露,结果我们的“城市病”会比西欧的“城市病”更厉害。

适合中国的城镇化应该是什么样的?2012年我们到陕西、内蒙古、贵州、江苏、广东几个省(自治区)进行了调研,提出中国的城镇化或者说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应当是“老城区+新城区+农村新社区”。

老城区是过去历史上所形成的,要改造,改造成适合于居民居住的城区。工厂向新城区搬,把老城区变为居民区、商业区、服务区。老城区的棚户区要重建。

新城区主要是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创业园区、小微企业园区等等。这里同样有居民住。工业企业进园区,好处是节省成本、防止污染源扩散,更便于政府服务到位,此外也便于各个企业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信息,发现更多的商业机会。

农村新社区,就是由原来的新农村演变而成的。要让农民自愿,不要强迫拆迁。新社区一要园林化;二要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如污水处理、垃圾回收、废品利用等问题都要很好地解决;三要公共服务到位;四要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做到这四点特别是后面两点,即公共服务到位与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这就是中国的城镇化。将来,新社区的前面就不必再加上“农民”或“农村”了。

这样的话,中国的城镇化将会涉及一个问题:将来谁来种地?现在正在搞的是土地确权。第一,切实保护农民对土地的权益,不能任意侵占农民的土地。第二,以土地确权为基础,将来就能够逐步实现农民凭使用权证抵押、转让。第三,促进土地的流转。

应该说,散户始终会有。散户不愿意进城,他认为住在城里没有住在农村好,那就尊重他的意愿。我们相信,散居农民的看法以后是会转变的。年轻一代会有他们自己的考虑。

那么,今后谁来种田?

一是种植大户,放牧大户。他们可以规模经营,提高农牧业的生产率。我们在湖北考察,最大的种植大户租赁、转包了两万亩地,雇几个或几十个工人,全部机械化运作。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型的合作社,是自下而上、自愿组成的,账目公开,民主管理。

三是农业企业。它们带资本下乡,带技术下乡。像内蒙古蒙草抗旱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就是科技型的农业企业。这是中国将来种地种草企业的方向。我们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考察,那里干旱缺水,农民都靠台风吃饭,农产品的产量非常低。一些农业企业下乡了,来到这里跟农民谈判,通过转包或者是租赁的形式,把土地集中起来,打深井、喷灌、引进国外新品种。徐闻县原来粮食产量很低,一亩地产三五百斤粮食,现在大量种植菠萝,上万亩地一望无际,全种的是菠萝,连地名都改了,叫“菠萝的海”,该县菠萝产量现在占全国菠萝产量的1/3。农民有租金,还有工资收入,变富了。这就是企业带资本下乡、带技术下乡的成果。带技术下乡是很重要的,比如,在盐碱地上种水稻,以色列有,我们到印度考察,在印度的钦奈(过去叫马德拉斯),用海水浇地,在滩涂上种水稻,不靠技术是不行的。在内蒙古,我去鄂尔多斯考察过,有企业在沙漠里打井,通过滴灌的形式在沙漠里种庄稼。

三、草产业大有可为

草产业应该是一种新兴的产业。草产业的功能,一是把土壤改良了,绿化了环境,保护了生态,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草业企业培育草种,大面积推广,草产业肯定是一个赢利的行业。同时,企业可以跟农户、牧场之间订立合同,使用企业的草种,双方共享收益。将来农户、牧场的收益增多了,还可以在草业公司参股。

最后,再回到前面讲过的三个红利问题。草产业实际上也体现了新的红利。

第一,新人口红利。将来,把草场的工人都训练成熟练技工,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草场质量也提高了,还能把牧民培养成熟练的牧场劳动力。这样,新的人口红利不就出来了吗?

第二,新资源红利。草场面积是既定的,但运用新技术,草场质量提高就是新资源红利。此外,草场面积也不是既定的,因为沙化使草场面积逐渐缩小,运用新技术后将出现“沙退草进”的局面,草场面积不就扩大了吗?加之,通过草产业的发展,从草产业企业培养出大量的技工、技术人员,这又是人力资源的新红利。

第三,改革要进一步推动。发展草产业,将来还有很多新的改革要推进。比如,牧区的牧业怎么发展?牧区小城镇的金融怎么发展?从草产业企业的角度看,将会涉及金融方面的内容。同时,内蒙古的草产业应该跳出内蒙古,要从全国看草产业的发展。据我了解,湖南绥宁的高山牧场,贵州威宁的高山牧场,都搞得很好。它们也有自己的经验,要交流,要借鉴。

内蒙古草产业企业的发展方向有四个:第一,立足于内蒙古草原,做到既出好草,又出人才,也出经验,还要节水,延长更新周期等等。第二,面向城市。比如说,城市的草皮应该怎么做,南方城市的草地绿化应该怎么做?这可以是草产业企业的研发内容。第三,做一个国际性的企业,向外出口新的草种、新的草皮。这样的话,企业的思路就广了,企业也就站得更高了。第四,适用不同草种、草地的草业机械制造业也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可以开辟草业机械的国际国内市场。

猜你喜欢
红利体制城乡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健康红利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让民营医院共享政策红利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