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的相对过剩运行特性

2012-11-30 08:17:08童年成
中国流通经济 2012年12期
关键词:供给竞争企业

童年成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北京市 101149)

一、问题的提出

几百年来,人们对市场经济及其运行机制的探索从未停歇,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曾在他的《国富论》中对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作了如下描述:“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它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它本意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它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它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1]

当然,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并没有总像亚当·斯密所描述的那样“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殃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使市场机制受到空前质疑,凯恩斯是第一个对市场机制缺陷作了最深刻分析的人,他的划时代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就是在打破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神话基础上创立的,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完善、修正市场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事实上,市场体系中供需脱节是一个与商品生产、货币流通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并无必然联系,早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简单商品生产中,由于卖和买的分离,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就已酝酿并存在。在资本主义经济时代这一矛盾被放大了,形成了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尽管从基本经济制度层面已缓解了这一矛盾,但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机制及其缺陷仍会使需求和供给在衔接中出现盲目与无效状态,并从总体上不断再生产出市场相对过剩状态(正如计划经济会从总体上不断再生产出短缺经济状态),市场相对过剩状态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

二、市场相对过剩的界定及模型

1.市场相对过剩的界定

要说明市场相对过剩,首先必须说明市场均衡。马歇尔提出的均衡价格理论,用比较严密的方法论述了单个市场如何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实现供求均衡即局部均衡。瑞典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他的《纯粹经济学要义》一书里,则把所有单个市场的同时均衡叫做一般均衡,即人们通称的瓦尔拉斯均衡。

瓦尔拉斯均衡是指在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灵敏的价格体系下,所有交易的实现都以均衡价格为前提。一旦供给和需求发生相对变化,出现数量缺口,迅速变化的价格总能及时加以调整,以使各经济主体在自己所希望的数量上进行交换,市场上不存在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

但现实中,瓦尔拉斯均衡的理想状态常常难以实现。例如:在不同的体制下,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市场经常出现一种持续的偏离于瓦尔拉斯均衡的状态。这种状态,尽管不是瓦尔拉斯理想状态,即供需数量对等条件下的均衡状态,但是各种经济力量在一定体制下根据各自的情况会调整到彼此适应的位置上。很显然,它是供需在数量上存在一定幅度的偏离条件下的均衡,这种均衡又称非瓦尔拉斯均衡(包括过剩性非瓦尔拉斯均衡和短缺性非瓦尔拉斯均衡)。不过,非瓦尔拉斯均衡总体来说还可以算作是一种特殊的均衡状态,在现实中其实还可能存在一种比非瓦尔拉斯均衡更严重的情形,这就是供求失衡,即供求在数量上出现较大的偏差。

那么,可以给市场相对过剩下一个定义:它指的是偏离于瓦尔拉斯均衡的情形,即市场供给持续地偏多于市场需求,这种情形不排除有时它会达到一种失衡的地步。在这里还需要作一点说明:市场相对过剩不仅是一种市场过剩状态,即经济运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市场经济在运行中会不断地再生产出这种状态,即市场相对过剩是一个动态运行过程。

与市场相对过剩相近的还有两个概念,这就是生产过剩和经济过剩。生产过剩又叫商品过剩,它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生产的商品超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出现的商品过剩现象。列宁曾说:“危机是什么?是生产过剩,是生产的

商品不能实现,找不到需求”。[2]很显然,这里的生产过剩从表现形式看,与市场过剩是接近的。与生产过剩紧密相关的,是资本过剩、相对过剩人口,资本过剩指由于利润率下降或利润较低而引起的多余资本,这些多余资本会闲置或向着有利可图的地方进行资本输出。资本过剩中包含商品过剩。相对过剩人口指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即社会中失业或半失业人口。它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与商品过剩相互作用,相互推动。

此外,还有一个概念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生产能力决定产量水平,一般来说,商品过剩背后肯定存在生产能力过剩问题,但生产能力过剩并不一定表现为商品过剩,因为在生产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压低产量,但这时的生产能力会闲置,社会资源会出现浪费。总之,市场过剩的背后,总会涉及生产能力过剩问题。

经济过剩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既包括市场过剩、商品过剩,也包括资本过剩、相对过剩人口以及生产能力过剩等。经济过剩与市场过剩类似,它不仅反映一种经济状态,更反映经济运行的一种动态过程。

2.市场相对过剩模型

市场相对过剩如果从静态上分析且单从量的角度比较,即为供给大于需求。但这反映不出到底是因需求小了而导致供给大于需求,还是因供给大了而导致供给大于需求,或者是因需求小了、供给大了而导致供给大于需求。要说明这三种情形,必须通过一方作参照来说明另一方,或者在假定一方是合理(理想)的前提下来分析另一方。

下面从纯数学意义的形式上对市场相对过剩模型加以描述,有三种基本形式:

显然,第一种形式反映的是需求不足(小于理想需求)、且供给偏大(大于理想供给)所形成的供给大于需求的市场相对过剩状态;第二种形式反映的是有效需求不足所形成的供给大于需求的市场相对过剩状态;第三种形式反映的是无效供给偏多所形成的供给大于需求的市场相对过剩状态。

与市场相对过剩运行相反,短缺经济模型应是以上三式的大于号(>)改为小于号(<)。

三、市场相对过剩原因的两个著名解释

1.马克思的基本经济制度论

马克思在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然后用剩余价值理论剖析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资本主义运行的必然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他分析的思路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必然引发资本家对剩余价值贪得无厌的追求,从而不断进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结果,一方面是生产(供给)呈无限扩大趋势,另一方面是劳动人民购买力(需求)呈相对缩小趋势,当这二者的比例超过一定界限时,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会爆发。只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概括地讲,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从马克思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这一制度从两个方向加剧了生产和消费的脱节,即一方面生产(供给)呈无限扩大趋势,另一方面劳动人民购买力(需求)呈相对缩小趋势。如果比照前面提出的市场相对过剩模型,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理论说明的是市场相对过剩模型中第一种形式的形成原因。

2.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

凯恩斯在否定新古典学派的自动均衡论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他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造成的,而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又主要是由三个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灵活偏好(凯恩斯陷阱)规律——所决定的。

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是如何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呢?凯恩斯认为:按照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收入增加,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会越来越低,即消费增长相对缓慢(落后于收入增长),储蓄增长相对较快。事实上,如果国民经济中的金融系统能及时顺利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消费增长的相对缓慢并不会引起总的有效需求不足。然而,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灵活偏好规律的共同作用,在某种条件下(或者说国民经济运行到某一阶段)投资会出现锐减。具体说,就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投资增加,投资的边际收益率会下降,但只要不低于市场利率,投资还会正常进行,然而,由于灵活偏好规律的作用,市场利率存在下限(凯恩斯陷阱利率),一旦投资的边际收益率等于甚至低于市场利率,投资就会出现锐减,加之企业家的“动物性冲动”还会放大这种效应。于是乎,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消费增长相对落后不一定能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但消费增长相对落后结合一定条件下的投资锐减,有效需求不足就必定会形成。只要三个心理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定律”,“有效需求不足”就不可避免,即市场经济的相对过剩运行趋势就必然是一个周期性的反复。

如果比照前面提出的市场相对过剩模型,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说明的是市场相对过剩模型中第二种形式的形成原因。

四、无效供给与市场相对过剩

如果比照前面提出的市场相对过剩模型,无效供给思想要说明的是市场相对过剩模型中第三种形式的形成原因。

1.无效供给的界定

在凯恩斯那里,有效需求就是市场需求,即有支付能力的需要。需求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购买力,是一种用货币来表现的购买力,比较统一,也相对好衡量。而供给则比较复杂,它既是一种产品的供给,又是一种价值的供给,而且只有和需求联系起来考虑,才能作出有意义的表述。马克思曾说:“要给需求与供给这两个概念下一般的定义,真正的困难在于它们好像只是同义的反复”。[3]的确,要准确地给供给下定义不容易,给无效供给下定义就更难了。

从经济学的一般意义上讲,供给是由生产部门在一定价格下所提供的商品量。如果不与需求联系起来考虑,这样的一种供给概念太笼统,很难说明其实际作用。

为了更好地表述供给,特别是无效供给的含义,我们先提出商品的理想需求概念,如果从全社会的角度考虑,商品的理想需求就是理想的社会总需求。在这里可以借鉴凯恩斯分析社会总需求与充分就业的某些思想,如凯恩斯认为,由于均衡的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就会形成失业,解决失业的基本办法就是扩大社会总需求,使均衡的国民收入达到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为此,我们可以把实现充分就业时的社会总需求称为理想的社会总需求,与此对应的社会总供给称为理想的社会总供给。如果再向微观层次还原一下,该状态所对应的商品需求就是商品的理想需求,与商品的理想需求相对应的商品供给就叫商品的理论供给。

有了商品的理想需求和商品的理论供给这一对概念,就可以对商品的供给包括无效供给的含义进行描述:如果现实的需求即有效需求低于商品的理想需求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同样,其价值能得以实现的供给称为有效供给,有效供给如果低于商品的理论供给可称为有效供给不足。一般说来,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应该是对等的,因为有效供给之所以称为有效供给,就是因为这种供给的价值能得以实现,而实现其价值的力量就是现实的需求,即有效需求。我们把超过有效供给以上的那部分供给定义为无效供给,它包括有效供给与商品的理论供给的差额,还包括超过理想供给以上的那部分供给。

如果把有效供给与商品的理想供给的差额部分叫做无效供给I,而把超过商品的理论供给的那部分供给称为无效供给II,那么,无效供给I主要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而无效供给II则是由供给本身的不当造成的。

归纳以上分析,几个概念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中,有效需求或有效供给并不一定小于商品的理想需求或商品的理论供给,完全有可能大于它们,特别是当有效需求大于商品的理论供给甚至一般供给时,社会出现经济缺口(短缺),并形成通货膨胀。

区分无效供给I和无效供给II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传统的需求与供给分析中,当市场运行出现相对过剩现象时,很难分清这种过剩是由需求不足造成的,还是由供给过多造成的,并以此来决定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是应该放在需求管理上还是供给管理上。无效供给I和无效供给II范畴的提出,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2.无效供给的形成机制

无效供给I主要是由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因此,在分析供给对市场过剩所起的作用时可以暂且不论。而无效供给II主要是由供给造成的,因此,从供给角度分析市场过剩时应作重点分析。

当然,无效供给I和无效供给II是有联系的,并且它们很难截然分开,因为从供给方讲:一是它左右不了需求,二是它在适应需求变化的过程中很难区分二者之间的区别,因此,无效供给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重点分析无效供给II时,首先不得不从无效供给的一般性上来分析。

(1)市场竞争与无效供给。无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还是建立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基础上的市场经济,都离不开竞争,竞争是企业之间无法避免的争斗,马克思曾把资本主义竞争称为“铁的规律”,“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4]

小商品生产者以个体劳动为主,他们为了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进行竞争。因为他们拥有的生产资料有限,生产规模较小,所以竞争的规模不大。但他们之间的竞争会使其两极分化,使大多数小商品生产者破产,变成无产者,而极少数人则发家致富,变成资产者。

图1

垄断前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自由竞争。在这个阶段,资本可以在各企业或各部门间自由转移,竞争分为部门内的竞争和部门间的竞争。部门内的竞争,是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各个企业的资本家之间为了更有利地销售商品和获取超额利润而进行的争斗。部门间的竞争则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为了更有利的投资而进行的争斗。这种竞争的结果,使各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并未排除竞争,相反,竞争更加尖锐,更加激烈。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都更加带有破坏性。列宁指出:“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5]总之,竞争促使资本主义企业不断改进技术、加强管理、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服务;同时,竞争又使得企业间出现两极分化,优胜劣汰,一部分企业发展壮大,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并形成无效供给。

那么,竞争机制是如何导致无效供给的呢?这可以分两种类型分析。第一种:现有企业之间的相互较量。由于不同企业在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管理者的创新能力、市场份额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成本、质量、服务等方面必定存在差距。假定两个厂家生产同种产品,一种情况是:两厂商在产品质量和服务等方面相当,而其中实力强的企业成本低,从而卖价低;另一种情况是:这两家企业产品成本方面相当,从而卖价一样,而实力雄厚的企业产品质量高,服务好。那么,在这两种情况下实力弱的企业产品必然卖不出去,或卖不动,这些卖不动的产品必然从整体上形成无效供给。第二种:新介入企业的挑战性较量。新介入企业包括新成立的企业和一些为了拓展业务而介入其他行业的企业,特别是后一种企业常常凭借其已有的实力知难而上,使得该行业的竞争白热化,竞争的结果是一些企业被淘汰出局,这些企业淘汰前的产出往往形成无效供给。

总之,无论是第一种类型的竞争,还是第二种类型的竞争,每个企业都想在相互较量中取胜,而很少有企业主动放弃竞争,退出该行业,这种相互“较劲”的竞争机制,总会有一批企业成为牺牲品,这些成为牺牲品的企业在被“挤出”该行业过程中所生产的产品绝大部分会成为无效供给,而且这些无效供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无法避免的。

(2)有用信息不足(不完全信息)与无效供给。不完全信息指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生产者生产出的产品必须符合消费者需要,因为只有符合消费者的需要,才能卖得出去,才能转化为现实产品。但市场经济本身并不能创造出这样的完全信息,使生产者随时随地掌握消费者的需要。尽管我们可以通过需求者许多外在的表现去把握其需要,但肯定与真实的需要存在差距,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需求极具个性化、动态化,要准确把握每个消费者的需求简直是难上加难。这种差距越大,生产者生产出来的产品变成无效供给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比例就越高。

不完全信息所形成的无效供给,是市场经济永远无法避免的。一般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市场经济的成熟,这种无效供给的比例会降低,如现在许多市场营销手段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有助于降低无效供给的比例。

应该说,不完全信息从一个纯技术的角度描述了无效供给的成因。因为不完全信息在任何社会、任何时候都存在,因此,由不完全信息所造成的无效供给在任何社会、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完全消除。

(3)供给价格刚性与无效供给。生产者的供给要转化成现实的供给即有效供给,除了产品必须适销对路以外,价格高低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价格过高,即使产品适销对路,也会卖不出去,这就是生产者供给的价格刚性造成的无效供给。

形成生产者供给的价格刚性不外乎几种原因:第一,成本原因。由于成本价高出市场价、企业不愿意赔本销售,从而形成产品积压。当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价格下滑,一旦低于企业的成本价,成本障碍便发挥作用,成本障碍常常是许多企业形成无效供给的一个典型因素。第二,成本﹢利润目标原因。一些企业为了达到理想的利润目标,不自觉地把价格定得高出了消费者能接受的范围,于是形成无效供给。第三,价格串谋原因。部分行业,特别是一些寡头垄断行业常常联合操纵价格,使价格高出市场需求价格,同时生产者之间又不能达成真正的限产措施,于是出现供大于求,产品积压,造成无效供给。

图2

以上几种情况可参见图2。

图2 中,△Q=QS-Qd,它就是由于 P*高于均衡价格P0而形成的过剩供给量,即无效供给量。

(4)制度性缺陷与无效供给。这里的制度性缺陷主要指企业制度、市场制度、政府管理制度方面的内在缺陷。例如:公有制企业由于所有权职能弱化,容易出现无人真正替企业负责的现象,企业在产量选择、资本扩张上常常“轻举妄动”,以致造成无效产出。又例如:市场制度不完善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关系扭曲、市场信号失真、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等等,使得中间商(渠道商)在沟通生产与消费联系过程中起了“梗阻”作用,一部分有效需求无法满足,一部分有效供给无法实现,使一部分本属于有效供给的产品变成了无效供给,中间商的这种副作用在经济转轨过程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再例如,政府管理活动中的地方主义倾向,经济活动中的非经济标准诱导,政府角色的越位等,容易造成“大跃进”式的重复建设、产业结构雷同以及不负责任的干预等,都会造成企业无效供给的增加。政府管理活动中的这些不当行为是造成企业无效供给增加的外在因素。

无效供给的这四种形成机制,其中市场竞争和不完全信息所带来的无效供给从理论上讲是无法避免的,价格刚性和制度性缺陷所带来的无效供给从理论上讲则是可以克服的。但在实际中,这四种无效供给都是难以避免的,只有通过制度完善和技术改进可以降低无效供给的比例。这也正说明了市场经济制度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衔接供需平衡的过程中,为什么总会创造出一部分不符合需求的无效供给,以致市场总处于一种相对过剩的状态中运行。

五、结论

导致市场相对过剩的原因,马克思从基本经济制度层面进行了剖析,凯恩斯从有效需求(不足)角度进行了论证。本文认为:无效供给(偏多)同样是市场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无效供给有它独特的运行机制,竞争、有用信息不够、价格刚性等是形成无效供给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市场经济的相对过剩运行特性,应是这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7.

[2]、[5]列宁全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9、80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649.

猜你喜欢
供给竞争企业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感谢竞争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 20:27:17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