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晓敏
(作者为浙江树人大学教授)
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既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凝练和概括,也是对企业利益相关方现实诉求的回应和沟通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即CSR 报告)指的是企业将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战略、方式方法,其经营活动对经济、环境、社会等领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取得的成绩及不足等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向利益相关方进行披露的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载体,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桥梁。实践中,是否发布报告以及报告质量如何已成为评价企业履责状况的重要依据。
企业之所以选择以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方式进行非财务信息披露,是因为企业身处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传统的以股东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运营方式所带来的雇员福利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产品质量问题等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由此带来的压力要求企业对除股东之外的多元利益相关方负责,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政府主管机构要求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政策指引下,在投资者、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的压力驱动下,在企业内部运营管理需要的促动下,不少浙江企业开始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截至2012 年7 月,已有55 家浙江企业向社会各界公开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现以这些报告为分析对象,对2011 年度浙江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与问题做如下的陈述与阐析:
报告质量整体水平不高。从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看,多数报告都介绍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和制度,反映企业在劳工、环境和社会公益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少数报告能较全面地呈现企业在组织治理、人权、劳工、环境、消费者、公平运营实践、社区参与等责任实践方面的工作和绩效,其中个别先锋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正在向深层次推进,已经能够准确地识别关键的定量指标,并采用国际标准对指标进行披露,报告中定量信息在横向和纵向上都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如化工行业的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对于其综合能耗、吨产品能耗、近三年单位综合能耗、近三年吨丝水耗等企业环境信息中的关键定量指标都有非常清晰的披露;又如纺织行业的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也对其利润分配、资本增值回报率、环保投资、落后产能淘汰等关键定量指标做了高透明度的信息披露。但是,就报告的整体质量而言,浙江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水平不高,报告的完整性、实质性、可比性等较差,报告结构的逻辑性和报告模式的统一性存在较大不足。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非常有限,报告的绩效指标数量相对较少,大量指标都是通过文字性、描述性信息来呈现,指标覆盖率不高,与回应利益相关方要求和再现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尚有不小的差距。此外,浙江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国际化程度也相当低,例如采用世界范围内认可度最高、最广泛使用的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RI-G3)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浙江企业仅有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3 家,通过第三方审验的社会责任报告仅有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 家,发布中英文双语报告的企业数为零。
报告编制内部驱动力弱。从当前浙江省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看,绝大部分企业是受外力推动而发布报告的,有些上市公司如浙江报喜鸟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步森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等在报告首页即明确说明报告的编写是为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等有关要求。其中,支持政府政策,回应上证所、深交所、国资委等相关机构和部门的要求是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最重要驱动因素,而基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报告编制和主动发布的内在驱动力疲弱。正因如此,浙江省已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大都没有摆脱“报告止于报告”的束缚,报告编制出于敷衍、报告内容流于形式的企业并非少数。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如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将社会责任管理纳入企业战略规划与日常经营管理中,通过建立社会责任绩效指标使社会责任的实践制度化、规范化,并将编制和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运作,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报告编制依据标准不一。在目前已经发布的浙江省55 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有47.2 %的报告未标明编制依据,标明了编制依据的占52.8%。报告编制依据主要有:《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的交易所标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RI-G3)、联合国全球契约、ISO26000 等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中国纺织工业协会《CSC9000T 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等行业标准;国资委的指导意见、中国社科院CASSCSR1.0/2.0,等等。报告编制所依据标准的复杂多样和尺度不一直接导致了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的不规范,具体表现为报告重点模糊、信息传递性差、报告之间缺乏信息的可比性。
报告生成缺乏系统流程。当前浙江企业普遍采用事后总结的方式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在报告编制程序上呈现出“一次性”、“突击性”、“事后性”的特点,报告生成缺乏系统性、规范化的流程。具体而言,社会责任报告未能与企业经营活动实现动态结合,社会责任理念未能落实到企业日常运营管理中,形成了“两张皮”,存在走过场的现象,难以充分发挥责任报告在传播社会责任理念、改进企业责任实践和提升责任管理绩效方面应有的价值。
报告基调定位存在偏差。报喜不报忧、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披露是目前浙江省乃至我国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55 份浙江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中,能对企业在2011 年度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负面信息、不足之处进行披露的极少,仅有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等3 家企业。出于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需要,目前很多企业将社会责任报告当做粉饰企业形象的公关宣传手册、展示企业责任业绩的文字平台,通过罗列企业在公益慈善、环境保护以及员工关系等方面的行为举措来提升企业公共形象,而将关涉企业的负面信息“藏在闺中”,要么避而不谈,要么避重就轻,有意识地屏蔽企业经营的社会责任风险。
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既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凝练和概括,也是对企业利益相关方现实诉求的回应和沟通,能有效改善和提升企业的信誉与形象,进而有利于企业形成一种具有比较优势的实质性责任竞争力。为提升浙江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写质量,笔者基于前述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充分认识责任报告的内在价值。目前浙江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提升的最大挑战依然来自企业自身的认识。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编制和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之于增进利益相关方对企业内外价值的认同和理解、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提升企业运营管理绩效等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沟通,加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的内容应契合利益相关方的期望,涵盖社会责任战略与管理、经济责任、客户责任、员工责任、环境责任、慈善公益等主要方面,注重信息披露的质量(包括完整性、实质性、可比性、平衡性、真实性、可读性),尤其要重视对企业运营关键定量指标的信息披露。
摆脱“报告止于报告”的束缚。未来浙江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提升的工作重点是摆脱“报告止于报告”的束缚,将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企业应基于社会责任战略意识,真正把履行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纳入企业价值链管理体系、纳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不断强化编制和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内在驱动力。与此同时,企业应以报告为媒介,促进与多元利益相关方的对话与沟通、互动与合作。当然,企业的利益相关方亦需主动研究、充分挖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所包含的高价值量信息,并有效地使用好这些信息,争取达到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和实践的效果,以便创造“认真编制—有效利用—改造提升”的良性循环之道。
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标准。编制标准繁多是导致浙江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成长性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浙江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主管机构应借鉴国外经验,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准,以我国政府已批准、签署或加入的涉及社会责任规范的国际公约及其他社会责任标准体系为参照,以省政府2008 年发布的《关于推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若干意见》为基础,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主导启动《浙江省企业社会责任指南》的制定工作,创制具有浙江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并于其中明确界定浙江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基本原则、框架建构和内容安排。
由“事后编制”转为“全过程管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既是内部管理信息的高度集成,反映企业的履责状况及管理水平,又直接对接内外部利益相关方,通过报告的信息反馈平台将各种对企业的关切、诉求甚至风险信息传递给企业,超越了企业宣传工作的单向传播功能,在企业与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促使企业更好地融入社会。这种持续的推动力量有助于企业经常性地反思自身的社会角色,及时调整和平衡好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有效控制责任风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企业应充分发挥社会责任报告作为管理工具的作用,过程性、动态性地实现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把报告由“事后编制”转为“全过程管理”,在责任绩效的回顾和责任实践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保证企业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战略在业务流程中的有效传递。
主动披露负面社会责任信息。把社会责任报告写成自我颂扬书、当作“报喜鸟”是十分有害的,一个缺乏披露负面信息的勇气与反省诚意的企业,是无法获得利益相关方、公众的信任与支持的。事实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而是一个需要持续改进的过程,即便是跨国公司、知名央企等,在安全、环境的社会责任业绩方面也难免会出现纰漏甚至遭遇危机。对此,负责任的企业不是选择回避,而是坦诚自己的不足或失误,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不规避不屏蔽公众真正关心的话题和所谓“阴暗”、“敏感”信息,敢于正视和直面问题并提出积极应对的有效方案,充分展现“责任企业”的应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