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探索与启示

2012-01-28 07:26覃正爱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时代化三化实事求是

□覃正爱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湖南长沙 410006)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探索与启示

□覃正爱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湖南长沙 41000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理论飞跃,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取得指导地位的过程,也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三化”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的探索及其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P9的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同时,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一、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三化”问题的可贵探索

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P3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根本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邓小平自觉遵循毛泽东开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正确方向,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结合起来,最终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一)校正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前进方向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生命线。毛泽东在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过程中首倡并确立了这条思想路线。但也勿庸否认,晚年的毛泽东滋长了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致犯了一系列错误,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严重的挫折。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在此重要的历史关头,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率先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并引发了全党范围内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邓小平批判了“两个凡是”,突出强调解放思想,恢复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校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前进方向,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深刻揭示实事求是的理论地位。邓小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3]P278在邓小平看来,实事求是是“最根本的东西”,“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出发点和活的灵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这些论述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使全党对实事求是的理论地位和指导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切身的感受。

——丰富完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邓小平在坚持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思想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概念,并揭示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内涵。他指出,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3]P278这个概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正确地处理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特别是明确地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对真理标准大讨论成果的反映与概括,也是对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等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从内容上看,这一概括包括了四个相互联系的观点,但这些观点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其中实事求是是整个思想路线和其它三个观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它三个观点。其它三个观点则是实事求是不可缺少的补充和说明:其中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条件和必然要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达到实事求是的基本途径和可靠保证。这四个内容相互联系,互为条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最终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解放思想本来是实事求是的题中之义。邓小平把解放思想从实事求是的含义中独立出来与之并列,用来概括党的思想路线,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使党的思想路线更有针对性,同时也更加完整、更加深化。那么,什么是解放思想呢?在邓小平看来,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不能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从这些解释不难看出,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内在的一致性的,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首先,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必要前提。在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禁锢的情况下,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为了实事求是,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只有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才能达到实事求是,也只有在实事求是的进程中才能不断解放思想。离开实事求是讲解放思想,只能导致怀疑一切的怀疑论;离开解放思想讲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一句空话,是不可能做到的。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最终目的和必然归宿。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不是主观臆想,不是不受任何约束,更不是用一些所谓的时髦理论或一些不符合中国国情的“舶来品”来代替科学的理论。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达到实事求是,正确地指导实践活动。再次,解放思想和实事求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统一。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具体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也只有通过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互相推动、互相促进才能实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精髓。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理论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不可回避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这一主题所得出的现实答案,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结晶。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着重大的历史选择,我们能否扭转“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局势,能否从困难中重新奋起、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条是走传统社会主义的老路;一条是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一条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历史早已证明,走传统社会主义的老路越走路越窄,以致最后国民经济滑落到崩溃的边沿,人民生活长期在贫困线上徘徊,再走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走资本主义道路就意味着否定已经取得的成绩,就意味着走回头路,走资本主义回头路必然引起思想混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而不能走;不走传统社会主义老路,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那就只有走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通过创造性地观察和处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开辟的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邓小平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由于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题,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飞跃。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首先,必须深刻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邓小平曾深刻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3]P114应该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邓小平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艰辛探索中,尤其突出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2]P63“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P63从理论上解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可以说为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其次,必须正确地分析和把握中国的国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当代中国的特殊国情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指出必须“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据以正确决定我们的长远规划的原则”。[3]P356通过基本国情的分析,邓小平找准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得出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科学结论。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的全部设计活动,正是立足于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立足于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来进行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三)创立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重大成果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而创立的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第二次飞跃中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马克思的思想里有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提法,而没有社会主义还有初级阶段的提法,列宁、斯大林也没有完全搞清并回答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革命成功后经过短暂的过渡时期进入的社会主义,这时的社会主义究竟处于一个什么历史阶段的问题。邓小平结合中国国情对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突出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历史方位问题,为我们制订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根本依据。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着重从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上,全面、深刻、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从而突破了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层面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P37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认识,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传统社会主义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这就是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对立、水火不容的。这个观点不突破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邓小平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东西,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相容的,并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中最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既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又突破了传统的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邓小平看来,改革开放是新的伟大革命。可以这样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在邓小平看来,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列宁曾经说过,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加先进的生产力。的确,如果社会主义不能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加先进的生产力就很难体现优越性,就很难让人民群众信服。对此,邓小平有着很深的感触,他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并作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科学标准,从而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邓小平很早就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通过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进而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3]P333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为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指明了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指出,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国两制”理论。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就是祖国统一。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台湾问题,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具体地说,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两制”论兼顾了各方的实际利益,突破了传统的国家统一观,是各方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是伟大的创造。

二、邓小平探索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史启示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可贵探索给予我们一些重要的历史启示。

(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三化”必须立足中国实际,使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键是立足中国实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找到了激发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邓小平的意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的阶段性特征相结合,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近十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唯有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才能更加自觉地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特征相结合,创立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趋势,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实现中国化,就必须在新的形势下立足于中国国情,不断回答和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崭新课题。

(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三化”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同进步

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邓小平理论正是根据这种形势,确定我们党的路线和国际战略,要求我们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的确,邓小平理论的许多思想观点都是对当代世界及其发展所作的新概括,如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判断,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关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明多样化的观点等等,由此不难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要实现时代化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必须与时代发展同步,否则就会被历史所淘汰。

当前,人类历史已经成为世界历史,在世界历史中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必须置身其中,都不可能游离于世界历史之外孤立地去生存、发展,人们能够选择的仅仅是主动还是被动地进入世界历史而已。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主动地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命运,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即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2]P147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三化”必须贴近群众生活,使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因此,共产党的任务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切工作,其最终落脚点都在人的发展上,都是在实践以人为本。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之所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和接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邓小平始终如一地关注人民群众生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以人民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办事情的最高标准,换言之,就是因为邓小平理论贴近了群众生活,吸收了群众创造的经验与智慧,采用了群众容易接受的语言风格,一句话,就是邓小平理论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然而,随着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面临着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与外部环境考验等四大考验,以及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等四大危险,其中“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如果我们对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宣传上存在的“不了解群众情况、不明白群众意愿、不理解群众态度”的漂浮作风听之任之,马克思主义就必将面临因脱离群众而失去群众信任的巨大危险。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必须像邓小平一样贴近群众生活,吸收群众智慧,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化,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四)实现马克思主义“三化”必须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使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精华相沟通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绝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大胆吸收与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中的思想精华,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真正“走自己的路”。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2]P382为此,他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三个面向”的文化价值取向比以往面向俄国的文化选择具有更加广阔的视野。那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三个面向”?一是中国文化必须走向世界,树立中华民族的鲜明形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面向世界可谓成绩卓著,以孔子学院为例,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接近500家孔子学院、孔子学堂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美洲及欧洲最多),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全球品牌和交流平台。二是马克思主义者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博采各国文化之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开放的文化,广泛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重要源泉。此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汲取前苏联的教训,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改革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许卫国.试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建构方法[J].湖湘论坛,2004(4).

Deng Xiaoping’s Exploration in Sinification,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and Its Enlightenment

QIN Zheng-ai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Philosophy,Party School of the CPC Hunan Provincial Committee,Changsha,Hunan 410006,China)

During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leading Chines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sin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Deng Xiaoping,with great political courage and theoretical courage,persisted in guiding the practice with developing Marxism to advance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making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sinification,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Dengism is a great theoretical leap of Marxism sinification,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having an important enlightening meaning for further advancing the sinification,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Deng Xiaoping;Marxism;sinification;modernization;popularization

A8

A

1674-0599(2012)04-0026-06

2012-04-16

覃正爱(1962—),男,湖南石门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省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批准号:11FKS00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朱文鸿)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三化实事求是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实事求是”定乾坤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新常态下兵团三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论艾思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