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柏兴
在今天一些企业因为盲目资本经营而深陷困境之时,反思专家当年的点拨,对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辩证关系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是颇有实际意义的
看到不少企业资金链断裂,或抛开老本行的实体经济去追逐资本经营等更大的盈利点,不免使人想起当年专家关于资本经营的“教导”。
在与民营企业家多年的交往中,曾多次听到他们坦言,在企业做到一定规模时(即所谓的规模以上企业),他们都会感到迷茫:下一步如何发展?于是乎,在草根上起步的他们对经济专家顶膜礼拜,有些财经报道也动辄专家怎么看,如此互动造就了一批擅长写作与演讲的“口力劳动者”。他们在媒体频频亮相,似乎对经济领域的问题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孰不知,有的理论离开了国情就好比浮萍,有些专家也不一定权威,况且我们的经济学研究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让专家用书本理论指导企业发展难免似“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早期的第一波专家指导是多种经营与专业化经营之争,搞得草根出身的企业家只感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至今为此,专家也说不出一个标准答案,可谓是千古难题。到后期第二波,专家又有了新的点拨:资本经营是市场经营的高级形式。这在理论上固然是成立的,问题是专家们没有再强调与原本生产经营的辩证关系。而草根企业家以为找到了发展的真谛,义无反顾地开展资本经营了。难怪在网上百度一下名词解释,说是资本运作是中国大陆企业界创造的概念。
资本经营确是一个创新的理念、是一种开放式的经营,但这种创新和开放是建立在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有机结合上,即经营者不仅关注企业内部的增值,还利用一切融资手段、信用手段使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结合起来进行优化配置,以获取更大的增值。
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相对而言,确是是市场经营的高级形式,两者其实密不可分。离开了资本经营,生产经营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就无法转化为有形资产;离开了资本经营,生产经营就不可能迅速地扩张规模及资产重组。但是,专家没有强调生产经营是资本经营存在的物质基础。一项资产或一个企业对买者来说,其有用之处在于能够买者创造利润,而只有生产经营才能创造财富,才是利润的源泉。离开了生产经营的资本经营,只会产生泡沫!
专家也没有强调资本经营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而应保持适度规模。只有保持适度规模,才能既获得规模效益,又不会因管理层次的增加而导致信息成本、监督费用的增加和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的迟钝。
在今天一些企业因为盲目资本经营而深陷困境之时,反思专家当年的点拨,对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辩证关系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是颇有实际意义的。特别是当前又一波资本经营的潮流正在涌动,这就是民间金融松动背景下的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追捧。
涉足金融一直是浙江企业家的梦想。从2008年小额贷款公司开锣起,浙商一直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而在此之前,浙江企业家涉足金融业的相对有限,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一直在努力。曾几何时,几乎每个县市都成立了自己的小额贷款公司,知名企业纷纷加盟。同一张名片,一面是传统的制造企业总裁,另一面则是小贷公司的股东。这样的情况,在目前的浙商中已经越来越常见。从传统的炒股、炒汇、炒黄金,到现在的股权投资、风投引进以及小额贷款,实业家似乎热衷于向金融家进行转型。
“民间金融业或是下一个蓝海”。民间金融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民营企业自身的需求,估计政府还将大力推动。正是基于这样乐观的考虑,浙江企业家特别关注这个行业。他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憧憬“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民间金融行业也会成为继互联网之后,一个相对高利润的行业”。真可谓是谁能抵御金融的诱惑!
如若这样“华丽的转身”,是否存在风险?其实还应回到资本经营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上去分析。像实业基础很扎实的一些上市公司,在实业的基础上向金融行业涉猎一下,对本身的实业无疑是一个促进。但对大部分规模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还是要以实业为主,而且在实业中尽量不要涉及太多其他领域,金融更是要视作“高危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