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侃翔 程宣梅 林汉川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五力”驱动模式
——对杭叉集团转型升级的典型调查
□文/陈侃翔 程宣梅 林汉川
杭州叉车集团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出了一条企业持续转型升级的“内动力、推动力、支撑力、外动力、拉动力”的“五力”驱动新模式,亦可概括为“技术创新、品牌推进、‘两化’融合、集群发展、国际化经营”
当前,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但杭州叉车集团的转型升级却创造了惊人的持续增长“奇迹”。2011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今年上半年出口又同比增长36%,连续七年保持全国出口总量第一。究其原因,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主要在于其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出一条企业持续转型升级的“内动力、推动力、支撑力、外动力、拉动力”的“五力”驱动新模式。杭叉集团这一新模式可概括为“技术创新、品牌推进、‘两化’融合、集群发展、国际化经营”,它为加快推进浙江广大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内动力”:持续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转型升级最根本的要素,杭叉集团通过明确技术创新战略、加大创新投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等手段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近年来,杭叉集团每年投入总产值的3%以上费用作为研发支出,大大超出行业平均水平。一方面与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厦门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和省内重点科研院所及世界级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建立合作开发战略联盟,另一方面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拥有包含内燃叉车研究所、电动叉车研究所、重装叉车研究所、特种叉车研究所4个整机研究所和门架研究所、轿箱研究所、属具研究所等5个部套研究所及1个试验检测中心,科研人员达300多人,每年的新产品值率均达到30%以上。杭叉集团自主开发的新产品多次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省、市科技进步奖。目前已获得了包括5项发明专利在内的89项国家专利授权,主持和参与了9项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2011年,杭叉集团试验检测中心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实验室认可证书,成为国内叉车行业首个通过国家认可的实验室。目前,杭叉集团投资3亿元拟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博士后流动站”,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进一步完善高效的自主创新体系。
“推动力”:实施品牌战略。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大力推进品牌建设、抢占价值链的两端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杭叉集团基于技术创新、提升质量、创建品牌,引领和创造了市场需求。一是强化品牌和服务。杭叉集团把HC叉车品牌打造成中国的民族品牌作为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重要战略。杭叉集团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好源于市场、引导市场、创造需求的研发,投入巨资研发新产品,并为特殊用户快速设计、生产特殊需求的产品,通过个性化定制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二是创新营销管理。杭叉集团注重借鉴汽车营销服务模式,在国内市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销售体系。对经销商和直接用户实行包括整机销售、技术咨询、配件供应、三包服务、客户培训和维修在内的全方位服务,通过完善的售后服务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美誉度。
“支撑力”:“两化”融合。“两化”融合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信息化引领支撑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模式创新、竞争格局重塑,信息化加速重构全球制造业的生产组织体系。杭叉集团把推进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作为公司的一把手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覆盖杭叉集团90%以上的管理信息,涉及销售、生产计划、生产调度、采购、库存、财务管理等方面,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减少成品及半成品库存各50%,减少了大量的流动资金。技术信息系统则覆盖了系统计算、新产品设计、工艺过程设计、数控自动编程等全部过程。新产品开发时计算机出图率达100%,设计水平大幅提高,工艺编制全部利用计算机完成,工艺过程规范化,关键零部件由计算机控制加工,缩短了新产品的开发周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杭叉集团还通过运用精益生产、敏捷制造、供应链管理,结合滚动式技术改造,建立了敏捷、高效、柔性及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零部件资源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将制造工艺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多品种、少批量”同线轮番生产,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实现高质量、低成本和快捷供货。
“外动力”:依托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有利于加速要素集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而现代产业集聚区更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主平台、科技创新的新高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器。2005年,杭叉集团入驻临安经济开发区后,一年就多了26000台产能。经过近5年的推进,开发区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格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凸显。而杭叉集团入驻的青山湖科技城更是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领域的国家级科研院所、高端的科技中介结构和金融机构等高端要素的集聚以及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业配套、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发展格局,构建了全新的智能高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器。
“拉动力”:实施国际化战略。杭叉集团坚持全球市场理念,主动挖掘客户个性需求和潜在需求,大力开拓海外市场。调研发现,杭叉集团产品商标在70多个国家注册或申请注册,自主品牌出口目前占到了70%以上。杭叉集团在布局海外销售网络的同时更注重主动挖掘个性需求和潜在需求,如为南美洲开发了采用板翅式铝水箱和加强型变速箱的叉车,为注重造型与浪漫的法国人设计造型可爱、色彩鲜亮的叉车,在德国汉诺威国际物流技术展览会参展根据欧盟新一代排放标准设计生产的叉车。国际合作也是杭叉集团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战略,通过与法国曼尼通、日本尼桑等三家国际顶级生产企业的合资与合作,实现与国际优势资源的对接,全面升级技术和管理,快速扩展了产品门类,提高了研发、制造和管理水平,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在世界工业车辆行业中的地位。
基于杭叉集团转型升级的“五力”驱动新模式,浙江制造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可借鉴其经验。笔者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是坚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体系。大型企业应以技术中心建设为龙头,逐步形成以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以外围组织为补充的企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二是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企业内个体的创新潜能和创新动力蕴藏在不同的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企业家等个体中,要激发他们的潜能,必须从他们最基本的价值目标和追求入手,使他们潜在的创新动力变成现实。
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一是以龙头产品为核心,加强自主品牌培育。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引导企业推进品牌的多元化、系列化、差异化,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二是鼓励通过壮大主业、资源整合、业务流程再造、资本运作等方式,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品牌经营、专业服务、系统集成、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壮大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集团。
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企业应从战略高度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进行准确定位,将“两化”融合贯穿于价值链再造的各个环节。在产品研发设计方面,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技术,适应未来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低成本、短周期、生产柔性、环境友好工业生产模式的发展;在生产过程方面,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工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生产控制技术,实现设计、制造、测试全流程的信息化;在产品流通方面,加快工业行业与物流业的对接,在工业企业推广供应链管理,实现精益生产和精益物流,通过物流信息化,把上、下游企业及社会物流连接起来,加速供应链企业群体的发展,建立工业现代流通体系。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要提高对集群中中小企业重要性的认识,应以龙头产品为核心来组建产业集群,改善价值链上下游中小配套企业的发展环境。要加强产业集群文化建设,培育区域品牌。鼓励集群内核心企业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进行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促成产业群内各企业实现既竞争又合作,分工协作的局面。
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要大力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积极开拓拉美、非洲、中东、中亚和东欧等新兴市场,降低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有条件的企业应尝试构建海外资本平台,搭建海外融资平台不但可以提升企业的国际知名度,还可以为企业开辟多渠道融资渠道,缓解企业海外扩张的资金链风险。更重要的是,企业可以借助海外资本平台进行跨地区的资源整合,提升企业国际化资源的整合能力,有助于实现企业、产品和市场“三位一体”的真正国际化。
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中国中小企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