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丰硕研究成果 彰显党史文化魅力*

2012-01-28 04:36高永中
中共党史研究 2012年9期
关键词:党史同志建设

高永中

由中共浙江省委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的全国党史文化论坛,在与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天紧张热烈的研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现在即将结束。我代表主办方,对本次论坛作简要的小结。

文化和环境相映生辉,密不可分。浙江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党的诞生地之一,党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许多重要党史人物都曾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作出重大的决策。浙江是经济强省,也是人文大省,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真可谓是地灵人杰、人文荟萃。杭州更是浙江文化的璀璨明珠。北宋大文豪苏轼描写杭州西湖美景时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之美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之美。正是得益于厚重的文化传统,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浙江在全国较早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任务和目标,制定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文化建设纲要,今年又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发展战略。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浙江省委高度重视在文化强省建设中运用丰富的党史文化资源,党史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首届党史文化论坛首选浙江,在杭州召开,特别有意义,带有学习浙江宝贵经验、推广浙江成功做法的考虑。也可以说,我们这次党史文化论坛,偕浙江之美、杭州之美、西湖之美,又一次共同展示、切身体验了党史之美、精神之美、文化之美。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我们这次论坛主题鲜明、意义重大,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研究深入、成果丰硕,对于进一步深化党史文化研究,加强党史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将产生重要作用。

这次论坛的收获很大,亮点很多。参加论坛的每个同志都有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总结。四个分论坛的汇报发言实际上也是总结。我在这里仅就这次论坛的形式、内容和贯彻落实论坛精神,谈三点看法和建议,供同志们参考。

一、做法:构建党史研究宣传的新平台

以举办论坛的方式研讨党史文化问题,对中央党史研究室来说是第一次,在全国党史系统也是第一次。党史文化研究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工作,把党史文化作为论坛的主题本身就是一大成果。从实际效果看,这一举措拓宽了党史研究宣传的活动空间,探索了党史研究宣传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新途径。

1.高端·权威——党史文化论坛得到中共浙江省委和中央党史研究室领导的高度重视。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同志在百忙之中亲临大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介绍了浙江丰富的党史资源、文化建设和党史工作经验,阐述了党史文化的战略地位和发展前景,对新形势下建设党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同志亲自出席论坛,并发表了《深入研究大力弘扬党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旨演讲,回顾了党史文化形成发展的历程,重点从精神层面阐述了党史文化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对大力弘扬党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欧阳淞同志的演讲,见解深邃,论述精妙,平实近人,集中体现了这次论坛对党史文化的深刻认识。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同志为论坛撰写论文《牢记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龙新民同志为论坛撰写论文《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启示》,并作大会演讲。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同志为论坛撰写文章,并派杨光司长代为参加会议。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楼阳生,我国著名思想文化史研究专家、西北大学原校长张岂之等33名同志分别从深化文化自觉和自信,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党史文化的地位、作用、定义、内涵、弘扬、传播等方面,作了精彩的大会演讲和书面发言,有100多名与会同志在分论坛发表演讲,讲得都很精彩。

2.创新·共鸣——党史文化论坛主题设置体现了时代要求,反映了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的共同意愿。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在党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党历来重视研究总结自身的历史经验,特别是2010年以中央文件形式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以中央名义召开全国党史工作会议,这在党的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文化和历史同源同流,密不可分。有历史必有文化,有文化必有历史。文化和历史的融合是客观存在的,将文化和历史结合起来研究是势在必行的。今年4月论坛征文通知发出后,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大家踊跃提交论文。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共收到680篇论文。如此多的论文,体现了党史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对党史文化进行研究,质量比较高,范围比较广,很有深度,表明党史文化研究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有力的人才支撑。

3.开放·民主——党史文化论坛营造了热烈、活泼的研究氛围。这次论坛论文的征集面向社会各界。7月中旬,我们邀请室内外专家学者组成四个论文评审组,对论文进行了集中评审,共评选出论文348篇,其中参会论文158篇,入选论文190篇。论文评审坚持质量第一,不看作者级别大小,不讲关系远近亲疏。入选论文的作者,既有省部级领导,也有基层干部和工作人员;既有高校教授、博导,也有中小学教师;既有德高望重的学者,也有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既有党史系统的干部职工,也有党校、军队、社科院、高校等系统的专家学者;既有博士,也有硕士和本科学生。两天的时间里,论坛拓宽空间,有分有合,举行了大会主旨演讲,还设四个分论坛,进行主题研讨。分论坛主持人不按级别和资历确定,也不囿于党史界,而是从论文作者中择优选取。分论坛采取自由发言的形式,绝大多数同志都登台演讲。与会同志踊跃发言,不少同志脱稿演讲,进行互动交流,气氛民主而活跃。与会同志高度赞赏论坛营造的民主表达、互动交流的氛围。有的同志感慨地说,很久没有见到这么热烈的会议场面了。

4.周到·细致——党史文化论坛精细的组织工作确保了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具体承办单位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党史出版社详细制定论坛方案和工作流程,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中共党史出版社主要负责论文征集评审等工作,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主要负责会务准备等工作。为确保论坛顺利进行,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克服筹备时间紧迫、领导日程难以确定等诸多困难,及时修改议程,灵活处置各种突发情况。为体现本次论坛的主题和特色,专门设计了党史文化论坛会标,并全面应用于会场布置、会议用品印刷和户外形象宣传。此次论坛从会场背板设计、论文汇编成册到材料格式,都做到了统一标识、统一风格,体现了文化的特点,与论坛的气氛相呼应,受到与会同志的广泛好评。这次论坛还专门开通了短信服务系统,特别制作了纪念封,安排了专场文艺演出“颂歌献给党”,也给与会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

5.广泛·深入——党史文化论坛的宣传报道扩展了活动的影响力。为了做好这次论坛的宣传报道,我们联系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权威媒体,由新华社发通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发表论坛报道。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研究》发表欧阳淞同志主旨演讲,并择优发表论文;《百年潮》、中国共产党历史网发表论坛消息和照片。浙江省电视台、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在地方新闻联播中对论坛进行报道。浙江在线也在显要位置报道论坛。《浙江日报》等报刊根据各自特点,分别以综述、侧记、发言摘登等形式,图文并茂,对论坛作了大量宣传报道。为强化宣传效应,在会场内外悬挂党史文化论坛标语,极具视觉冲击效果。党史文化迅速成为党史系统内外热议的话题。

从实际情况看,党史文化论坛是开展党史工作的一种可行的好方法,也是受欢迎的好平台。许多同志建议,论坛应当长期办下去。

二、收获:取得一批党史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围绕党史文化这一主题,与会同志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深化了对党史文化的认识,收获了党史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党史文化的地位、作用、意义

党史文化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党史文化,既十分必要,又十分紧迫。

大家认为,党史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资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同志提出,党史文化最鲜明的特点,是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凸显着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应有品格。弘扬党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领域,处于引领社会进步的精神文化高地,担当着文化先锋的角色。不少同志提出,党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党的历史、优良传统和作风、英雄模范人物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资源。不少同志认为,党史文化对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具有凝聚作用,对全党和全国人民树立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激励作用,引领着先进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不少同志提出,继承和弘扬党史文化,有利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可以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培育新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社会主义建设者。

大家认为,党史文化是共产党人共有的精神家园,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的立党宗旨、远大理想和高贵品质,为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有的同志提出,党史文化建设是政党建设的高级形态,为党的建设注入活力,具有定位目标、展示形象、资政育人、凝聚力量、形成合力的功能。有的同志提出,通过党史文化的学习教育,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继承和弘扬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自觉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的同志提出,党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继承和弘扬党史文化,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的同志提出,党的理论指导是党史文化的核心,用党史文化武装党员,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有利于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党员干部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的同志认为,党史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党内文化建设,树立党的文化形象,使党的精神更加饱满,思想更加亲民。

大家认为,党史文化为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学术空间,对推进党史工作和深化党史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有的同志提出,当前,随着《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二卷的出版,党史研究转向以改革开放新时期研究为重点的第三卷和专门史的研究,从文化的角度深入研究党史,对于深化、细化党史研究来说显得更为必要、更为紧迫。有的同志认为,党史文化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加强党史文化的研究,可以为党史研究提供新的研究切入点,拓展研究领域,拓宽研究思路。不少同志提出,在中央作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的新形势下,党史文化建设是党史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新的重要途径。

(二)党史文化的定义、内涵、特征

党史文化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认识上的一个新提升,也是一个新挑战,意味着党史理论认识的推进乃至思想创新的加强。通过热烈讨论,大家对党史文化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勾画了一个基本框架,从而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宣传和弘扬党史文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于党史文化的定义,欧阳淞同志提出,党史文化反映党的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表现形态,是党的历史同党的文化的结晶,得到与会大多数同志的赞同。有的同志认为,党史文化是党在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积累起来的为党内所认可的一系列规范体系、价值信念和行为模式。有的同志认为,党史文化特指以党的历史为题材的文化艺术作品。有的同志认为,党史文化相当于党的文化史。大家普遍赞同党史文化姓党,是在我们党奋斗、发展的历程中形成的,是与党的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的。大多数同志赞成党史文化从广义、狭义两个方面理解。从广义上讲,党史文化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研究、运用、宣传党的历史的过程和结果。实事求是地讲,对党史文化的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时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这是很正常的。文化的定义至今仍有两三百种之多。要给党史文化下一个社会普遍认同的、确切的定义,是很困难的事情。有的同志提出创建一门党史文化学,从孕育、成长、发展到成熟,更是任重而道远。党史文化研究很可能是一个从多样化走向规范化的过程。这次论坛力求在党史文化内涵上形成一些基本共识,从而有利于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

大家赞同党史文化一般体现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重点从精神层面来把握党史文化内涵。有的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党史文化的灵魂,党的辉煌历程和丰硕成果是党史文化的主题,党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作风是党史文化的核心,伟大精神是党史文化的精髓。有的同志提出,弘扬党史文化,关键是充分认识党的精神品格及其优势,而精神的力量,说到底是文化价值观的力量,其灵魂或内核是信仰。有的同志提出,信仰建设是深层次的党史文化建设,党员缺乏信仰,党建就缺乏活力,必将贫血枯死。不少同志提出,精神层面的党史文化居于统帅地位的是理论。通过热烈讨论,多数同志形成了基本共识,赞成以下观点。从精神实质上讲,党史文化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的集中体现,就是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五大独特优势的集中体现。党史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史文化的灵魂。它们决定着党史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对党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作用。第二个方面,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党史文化的核心。政党因信仰而成立,党员因信仰而聚集,崇高的信仰是我们党政治追求的远大目标和前进方向,是党的事业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强大凝聚力,因而也是我们党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第三个方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史文化的主题。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及由此形成的“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的评价标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崇高情怀,是党的一切决策和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穿党的全部实践活动之中的文化根脉和永恒主题。第四个方面,实事求是是党史文化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既是党史文化的指导思想,又是党史文化的重要内涵。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精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传承、锐意创新,我们党形成了从“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引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不断开创理论发展新境界和事业发展新局面。第五个方面,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伟大精神是党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党的奋斗与先进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党的伟大精神是先进文化在实践中的升华与结晶。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创业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也是党史文化先进性的集中体现。第六个方面,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党史文化的本质。由党的性质所决定,党所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以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也是党史文化的本质体现。

大家认为,党史文化既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品质,又具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征。赵洪祝同志提出,党史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有的同志提出,以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内核的党史文化的本质属性,集中表现为理论的真理性、宗旨的人民性、发展的科学性、表率的实践性、肌体的免疫性。不少同志认为,党史文化系统完整、真实可信、严肃高雅。有的同志认为,党史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广泛的人民性、突出的先进性和强烈的时代性。有的同志认为,党史文化具有政治实践性、历史经验性、文化超越性三重特征。

大家认为,党史文化开放包容,吸收、借鉴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有的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政治命题,也是文化命题。只有实现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的同志认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史文化是相通的,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是发展党史文化的深厚基础。有的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党史文化的“神”,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党史文化的“根”,中国先进文化是党史文化的“气”。有的同志认为,党史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大多数同志赞成,从一定意义上讲,党史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晶。

(三)党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90多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且创造了党史文化。大家认为,党史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起了重要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文化主要体现为“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精神源泉,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建党和大革命时期是党史文化孕育阶段,有的同志认为,新式学堂和出国留学为党史文化的缘起创造了重要条件。土地革命时期是党史文化的发展阶段,有的同志认为苏区文化为党史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经验;有的同志认为左翼文化运动奠定了党领导先进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完善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组织体系。抗战时期是党史文化的繁荣期,不少同志从总体上,或者以地方为例,对抗战文化进行了梳理,普遍认为抗战文化丰富了党史文化的内容,拓展了党史文化的表现形式,培养了一大批党史文化人才。解放战争时期是党史文化建设巩固并向全国发展的时期,不少同志认为,这一时期党史文化建设全面推进,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还有不少同志对党史文化在各地的发展进行了梳理,认为各地党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对当地的革命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史文化从“革命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过渡,为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思想保证,并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提供了理论武器。大家高度评价了这一时期党史文化在推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重点评述了“双百”方针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文化建设原则。也有同志梳理了这一时期经历的曲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对文化建设的严重破坏,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党认真总结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史文化从一般意义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精神和智力支持。有的同志认为,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为党史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而社会的快速转型、党的执政方位的历史性变化和国际文化软实力的竞争给党史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有的同志梳理了新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从最初的艺术表演团体改革开始到十七届六中全会,前后历经近30年,大体上可分为五个阶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丰富的经验,认为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根本出路和动力依然是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少同志从党代会报告理论创新、政治文化创新等不同角度,对新时期党史文化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普遍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和谐文化、公平正义等逐渐成为新时期党史文化新的重要内容。

党的领导人的文化实践活动和文化观,极大影响了党史文化的发展演变,其示范带动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值得深入研究。大家认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有关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基本精神,鲜明体现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重大决策,是党史文化的精华。不少同志对毛泽东的文化实践和文化思想进行了研讨,他们认为,毛泽东大胆开拓创新,不仅创造性地领导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文化精品力作,为革命和建设事业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力量,极大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长久地影响和塑造着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文化心理结构。也有一些同志对李大钊、刘少奇、陈云、杨明斋、习仲勋、何干之等人的文化思想进行了评述,高度评价了他们对党史文化作出的卓越贡献。

(四)党史文化建设和党的文化建设

党史文化是党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文化的历史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的党的文化,就是明天的党史文化。党史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重在建设。欧阳淞同志要求,推动党史文化发展,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以党史遗址遗迹和党史文物的保护利用为基础,以党史研究为第一位任务,以宣传普及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建设为支撑,不断增强党史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不少来自省、市、县的同志,围绕欧阳淞同志提出的总体思路,在梳理当地党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地党史文化建设的具体思路、方案,都很有建设性。

大家普遍认为,建设党史文化和党的文化,要把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结合起来,着力在提高凝聚力和感召力上下工夫。讨论中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一是进一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有的同志说,目前传统的东西有些被丢失了,新的体现时代精神的东西又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不少同志对如何继承和弘扬党的伟大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带着深厚的感情,分别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大家认为,虽然环境在变化,但党的优良传统依然代表着社会的道德理想,体现着民族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决不能丢。同时,我们也要根据时代的变迁,树立新的视角、确立新的思路,不断挖掘优良传统的当代价值,尤其是要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建立常态化的保障机制。

二是进一步丰富党史文化的载体和手段。大家认为,推动党史文化普及,首先就要体现大众风格,多运用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载体和手段。既要继承、运用好传统的党史文化载体、手段,又要根据新形势,拓宽、创新载体。一些同志对党史上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党史文化的载体、手段,如标语、口号、石刻、楹联、纪念活动、通俗读物,进行专门的研究,探讨对当前党史文化建设的启示、借鉴。不少同志提出,要顺应信息社会发展形势,充分发挥各类大众媒体的作用,把党史文化融入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之中,使党史文化具象化、形象化,更好地走进群众生活。不少同志提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在推进党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打造主流党史网站,主动占领阵地,传播主流声音。有的同志提出,要积极开辟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渠道和平台,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引导、自我提高。

三是进一步破解新形势下党史文化传播的难题。有的同志提出,党史文化传播面临着多样性观点与一元化主导的冲突、真实史料相对不足与海量信息传播的矛盾、网络语境与传统表述方式抵触等多种难题。大家认为,破解新形势下党史文化传播难题,需要深入探索,大胆创新。有的同志提出,要切实把党史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党史教育质量,使高校成为弘扬党史文化的重要阵地。有的同志提出,“以人的故事来讲党的道理”,反映了党史文化宣传的传播规律和党史文化作品的传播规律。我们的研究宣传应该拥有文化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善于把党史成果转化为真正意义的文化作品,融入文化实践活动。有的同志提出,党史文化传播在理念、内容、方式上都需要创新,尤其是要加强现实的针对性,注重与受众的互动与共鸣。有的同志提出,新形势下的党史文化传播,需要端正品味,着力打造品牌,加强机制建设。有不少同志提出,要坚持对党史题材的著作、文学影视作品的正面引导,严格规范党史网站的管理,坚决打击非法党史出版物和网站。

(五)以党史文化和党的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大家提出,要以党史文化和党的文化的繁荣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方面的建设。

大家提出,要大力弘扬党史文化和党的文化,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帮助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的同志提出,要深入挖掘并运用党史文化资源,构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五大长效机制,即防范机制、净化机制、纠错机制、代谢机制、创新机制。有的同志提出,应当着力运用党在历史上形成的伟大的政党精神、科学的政党理论、优良的政党传统、严明的政党纪律教育党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的同志提出,要运用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教育领导干部,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敢讲真话、敢于负责,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大家提出,要以党史文化在内的党的文化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很多同志提出,要在各地建设文化强省(市、县)过程中,积极运用党史文化资源。不少同志提出,要加强党史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加大投入,改善生存环境,合理开发,发展红色旅游。有的同志提出,要不断改革创新,推动党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既满足广大群众对党史文化的精神需求,又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点。

大家提出,要以党史文化奠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促进党的文化建设,示范带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少同志提出,要系统总结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先进文化和领导先进文化建设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继承党领导先进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规律,不断提高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领。有的同志提出,要深入研究党90多年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取得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的同志提出,要把党史文化作为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主题,进行深入探索。有的同志提出,党史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重要标志和鲜明特色,要用党史文化引领国家软实力的发展方向,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和信任,树立中国新形象。

许多同志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党史军史文化的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推动我军建设。有的同志梳理了党领导中国军事文化转型的历史,提出党必须把握和引领军事文化转型发展的正确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的同志提出,要用党史军史文化赢得青年官兵,让广大官兵从历史启迪中坚定信念方向,从优良传统中汲取精神营养,从英雄模范中传承奋进力量。

对一个内容丰富、观点多样的论坛作总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以上几个方面是对这次党史文化论坛成果的初步梳理。限于篇幅、能力,挂一漏万在所难免,重点、要点概括得也不一定完全准确。好在这次论坛的成果主要反映在发给与会代表的大会发言文集和四本论文集中,另有190篇论文作为本次论坛的入选论文,但作者没有参加会议,以后将与参会论文一起,由中共党史出版社结集出版。大家到时候可以再细细品味。

三、启示:深入持久地开展党史文化研究,坚定不移地推动党史文化建设

一个政党的生命力,取决于其所代表的文化的先进性,先进才有未来;取决于其所体现的文化的凝聚力,凝聚才有力量。这次论坛取得的丰硕成果,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90多年党的光辉历程,孕育和发展了先进的党史文化;丰富博大的党史文化,培育和塑造了优秀的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党的伟大事业,又为党史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实践土壤;薪火相传的党史文化,继续为党的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党史文化研究,坚定不移地推动党史文化建设。

党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这次论坛的举办只是一个良好开端。我们要以举办这次论坛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赵洪祝同志重要讲话和欧阳淞同志主旨演讲精神,以更加求真务实的态度、更加科学严谨的方法,大力加强党史文化建设,努力带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是提高认识,把党史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次论坛如此高的规格,如此大的规模,如此热烈的讨论,如此丰富的成果,充分展示了党史文化的魅力,生动表明党史文化研究和党史文化建设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我们要切实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把它作为党史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件大事来抓,精心谋划,狠抓落实,坚定不移地推动下去,深入持久地开展。

二是策划专题,推动党史文化研究深化细化。通过这次论坛,大家在党史文化框架上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下一步重点是进一步完善框架,深化细化研究。要以专题研究带动党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尤其是注意挖掘鲜活、具体,以及长期被忽视的党史文化资源,增强党史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要策划专题,挑选一些现实最为需要、最有科学价值的新领域,提出一些新课题。这次论坛热烈讨论的一些问题,本身就是重要的课题。会后,我们将在征文时发布的100个参考选题的基础上,再审视、再梳理,重新列出一个新的系统的参考选题目录,供大家研究使用。当然,同志们也可以自选题目进行研究。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深化、细化研究,我们的研究水平一定能大大提高。

三是丰富载体,提升党史文化研究整体水平。根据大家的意见,党史文化论坛要长期办下去,初步拟定以专题研讨为重点,每两年举办一次,也鼓励提倡各地各部门举办党史文化论坛。在两年之间,还可以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实现跨学科、跨地区的交流探讨。《中共党史研究》等学术刊物,要开设“党史文化论坛”专栏,择优发表党史文化研究论文,引领党史文化研究的方向。《百年潮》等通俗性刊物,要加大党史文化宣传力度,在党史文化普及上作出新的贡献。中共党史出版社要把党史文化、党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书籍的出版列为重点出版书目,长期坚持。中国共产党历史网要开展党史文化研究宣传工作。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同党报党刊的合作,广泛运用好网络、微博、手机、动漫等多种方式,扩大党史文化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平台,推动党史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是加强协作,扩大党史文化研究影响力。借鉴论坛经验,要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突破内部循环的小圈子,以开放促交流,以交流增活力,通过合作聚集党史文化研究的各方面资源,拓展党史文化研究方法路径,多出视野宽、角度新、情况实的研究成果。要充分发挥中共党史学会和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的作用,通过举办交流研讨活动,策划重大选题研究,推动党史工作三支队伍的协作。这次论坛在跨学科交叉研究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党史研究领域与文化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产生了积极的成果,今后要继续加强同人文社科界的联系,尤其是思想史、文化史学界的交流和合作,凝聚各种学术力量,多视角推进党史文化研究。要加强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特别是同组织部门、教育部门的合作,努力推动党史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干部培训和青少年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五是扩大队伍,为深入持久地开展党史文化研究提供人才支撑。欧阳淞主任在这次论坛上对加强党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这次论坛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发现、团结、动员了一批党史文化研究人才。这也是我们的初衷。这次论坛把规模搞得比较大,不是我们不懂得质量第一,而是兼顾了质量和人才两个方面的效益,希望由此来保护、调动大家对党史文化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把这支队伍更好地凝聚起来。这支队伍还要巩固,阵容还要扩大。要继续满腔热情地做工作,使更多的人才参加到党史文化研究队伍中来。我们相信,只要有人才,党史文化研究的前景一定是光明灿烂的。

猜你喜欢
党史同志建设
第一次学党史
同志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大元帅』与『小同志』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OVER THE RAINBOW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同志关系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