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问题研究
课题组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是社会管理的重要领域,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在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中,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是,引导企业依法生产经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畅通员工诉求表达渠道和协同做好企业综合治理。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外部环境,需要在非公企业中,尽早明确党组织功能定位,不断扩大党组织工作覆盖,加强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红色CEO”和党员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带动外来人员管理服务,完善与社会管理相关政策法规。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社会管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非公有制企业是经济社会中最有活力和影响力的领域之一,也是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加强社会管理中能够发挥哪些作用、实际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到企业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2011年,全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研究专委会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问题研究》列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发放回收调查问卷1100余份,广泛了解各地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听取企业出资者、经营管理者、企业党组织负责人以及党员、职工群众等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着力探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对策思路,在认真研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本课题报告。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企业党组织责无旁贷,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和任务。
1.非公有制企业面广量大、迅猛发展,对企业党组织在加强社会管理中积极主动作为提出了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异军突起。在市场经济先发的浙江,年均增速达20%以上,GDP占比从1979年的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三分之二以上。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内最具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非公有制企业257.6万户,个体工商户1900余万户,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非公有制企业,更好地维护企业各方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这就要求企业党组织顺时应势,主动作为,在协同加强社会管理中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2.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队伍庞大、流动性大,对企业党组织促进和谐维护稳定提出了新要求。非公有制经济从萌芽到壮大,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目前,全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有2亿多人,占就业总人数的70%以上;全国城乡流动人口有2.2亿人,其中超过80%流进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全国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2.4亿人,其中有87.5%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的。劳动力的大范围流动,一方面促进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也给加强社会管理带来难度,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流动人口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点,更是社会管理的难点。近年来,一些企业员工接连发生停工罢工、集体上访、冲击基层政府等群体性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企业的生存发展,有赖于和谐的内外环境,这就要求企业党组织倾听群众呼声,疏导员工情绪,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建设和谐企业。
3.非公有制企业员工利益诉求多元,对企业党组织发展基层民主、维护各方合法权益提出了新要求。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蓬勃发展,企业员工群众的需求日趋多元化。调研显示,大多数员工最迫切和最期望的需求是提高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占63.8%),同时还有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占18.7%)、享受相应的民主权利(占7.2%)、学到挣更多钱的本事(占6.6%),等等。同时,不同年龄层次、学历层次的员工需求有所不同,需求层次也逐步从生存型向生活型转变。特别是“80后”、“90后”新生代产业工人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信息来源渠道多、思想比较活跃,与传统一代的就业者相比,对工作条件、收入水平、个人成长、精神生活等方面的要求较高。改善员工生存状况、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和期盼,不仅是企业的责任,也是企业党组织的责任。这就要求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发展基层民主,妥善协调企业出资者、经营者、党员、员工的利益诉求,努力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4.非公有制企业员工思想观念多样多变,对企业党组织在精神文化层面加强引领疏导提出了新要求。近些年来,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群众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一方面,员工群众文化消费多层次、多样化的特征更加明显,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另一方面,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也在企业或多或少有所反映。如果员工群体的思想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工作跟不上,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道德失范,从而引发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是凝心聚力的精神动力。这就要求党组织认真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先进企业文化要素转化为职工群众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
5.非公有制企业集聚了大量的新社会阶层人群,对企业党组织凝聚吸纳优秀社会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当前,社会阶层构成发生深刻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发展壮大。从浙江调查看,社会人才已占据人才资源总量的72.2%。这些新的社会阶层、社会人才大量集聚在非公有制领域,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一些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因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是新兴产业和先进技术的代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企业转型升级、创业创新离不开人才,企业健康发展、和谐稳定同样离不开这些骨干力量。这就要求企业党组织积极协助做好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工作,使非公有制领域成为优秀社会人才施展才华的重要阵地。同时,把优秀人才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壮大党的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切实抓好包括社会管理在内的社会建设,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一些地方积极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切实发挥作用,大胆探索实践,着力破解难题,取得了初步成效。
当前,非公有制企业既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处于创业创新、转型升级的“成长烦恼期”,企业党组织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一些企业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定位不够准。调研显示,部分企业党组织对社会管理的认识不够,有的认为社会管理是政府部门的事,企业党组织能够促进企业发展就够了;有的服务意识不强,一味强调管理;有的没有调动企业出资者参与社会管理、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只是埋头就党建抓党建。调查问卷显示,在回答“企业党组织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时,43.2%的受访者认为是“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责定位问题”,列第一位。
2.部分企业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的战斗力不够强。非公有制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员工流动性大、党员人数少、党组织书记难选配,加上一些党组织的工作方式方法难以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影响了企业党组织的战斗力。同时,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党组织,但党的活动较少,更不用说加强社会管理了。调查问卷显示,有42.5%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作用发挥一般,49.3%认为,企业的工青妇组织作用有限或组织不健全、活动不正常。
3.多数企业党组织服务社会管理的可控资源不够足。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受限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也受制于企业出资者和经营管理层的支持力度。许多企业党组织反映,开展党建工作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经费保障,手中可以支配的资源实在有限,在服务社会管理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4.不少企业党组织开展社会管理的途径方法不够多。企业党组织对传统党建相对熟悉,而对社会管理则比较陌生。开展社会管理工作点子不多,办法不灵,生搬硬套,或者片面强调活动形式,忽视活动效果,党员和员工参加的积极性不高。2010年,富士康公司接连发生13起员工跳楼事件,凸显了企业过度追求利润,对员工身心健康的漠视,而企业党组织在其中也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调查问卷显示,仅有14.8%的企业员工在遇到实际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企业党组织。
5.少数企业党务工作者协同社会管理的水平不够高。大部分企业的党员人数较少,从企业内部选拔合适的党组织书记难度较大。有部分党务工作者存在着雇佣思想,做好党务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协调处理社会管理相关事务的能力水平偏低。问卷显示,在回答“当前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时,39.5%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党务工作者行政兼职过多,无法对党建工作倾注更多精力;21.1%认为,是党务工作者的工作水平和专业素质不高。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变革带来的,也有企业发展水平带来的;既有思想观念上的,也有政策制度上的。
1.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不断推进,对企业党组织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带来了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期,非公有制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外部的有利不利因素和内部的优势劣势也在不断转换,企业发展面临着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优胜劣汰的考量,这对企业党建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与此同时,社会流动性和开放性不断增强,人员包括党员流动越来越频繁,更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甚至“自由人”。企业党组织在加强社会管理中的工作难度也不断增大。
2.一些中小企业发展不稳定,对企业党组织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带来了冲击。据浙江省工商局调查,民营企业的平均存续时间为7年,1988年前注册的7260家私营企业,到2009年底剩下不到700家,温州市有44.5%的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不超过4年。特别是2007年以来,受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影响,江浙一些地方发生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等情况,2011年甚至出现少数企业出资者出逃的现象。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企业将各类资源优先用于保障生产经营活动,容易忽视企业党建,势必给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3.党委政府重经济发展轻社会管理,对企业党组织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带来了影响。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对社会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社会管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地方党委政府抓社会管理、抓非公企业党建的工作理念以及所产生的示范效应,直接影响着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外部环境,也决定着其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工作基础。
4.少数非公有制企业出资者和经营管理者支持不够,对企业党组织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带来了阻力。企业出资者和经营管理层对企业党组织工作的认同和支持,是党组织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目前,有些企业出资者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缺乏长远眼光,对发挥企业党组织作用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觉得可有可无或没有必要,有的还认为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企业出资者和经营管理层对企业党建支持不够,甚至有排斥情绪,进而为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带来了阻力。
5.相关政策法规制度不够健全,对企业党组织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带来了制约。目前,由于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不健全不配套,加上部分法规政策缺乏刚性,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置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员工利益等不顾,相继出现食品安全、偷排污染、拖欠工资、假冒伪劣、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等问题,给非公有制企业和谐稳定埋下了隐忧。2010年5月,本田汽车广东佛山零部件厂工人因不满薪资待遇持续罢工,致使本田在中国所有4家组装工厂被迫全部停工;时隔一年多,西铁城手表深圳下属代工厂1000余名员工罢工,要求改善工作条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些都暴露了有关劳动关系政策法规制度存在的弊端。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及缺乏刚性,对企业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形成了掣肘。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如何定位,承担怎样的职责、任务,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我们需要明确的首要问题,也是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重要内容。
职责定位决定着党组织作用发挥的方式和程度。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党的工作的新领域,其党组织在加强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定位和活动方式还在不断探索之中。但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服务发展,应该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取向。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应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丰富服务内涵,积极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党组织工作重点从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在服务中促进企业发展。通过调研,大家普遍认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应主要发挥五个方面作用。
一是宣传引导作用。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引导企业坚持以人为本、自觉履行责任、加快转型升级,确保又好又快发展;教育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增强荣誉感,保持先进性,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是统筹协调作用。把促进企业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抓好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体现作用、树立形象。协调企业党建资源、群团资源,尽心竭力帮助企业提振信心、排忧解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是参与协同作用。积极协同抓好社会管理,明确分工,守土有责。对事关企业发展和员工利益的重大问题,广泛听取员工意见,积极建言献策。在急难险重以及突发事件等重大特殊任务面前,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四是联系纽带作用。做好企业资方和劳方的桥梁纽带,加强沟通联系,融洽双方关系。教育引导员工克服雇佣思想,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健全联系职工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的优势,努力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五是监督促进作用。在积极支持企业出资者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引导和督促企业认真执行国家关于企业经营、税收、就业、社保、环保等方面政策法规,对非法经营、偷税漏税、假冒伪劣、侵害员工权益等行为,旗帜鲜明予以制止。
充分调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加强社会管理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发挥其应有作用,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途径和方法:
1.宣传贯彻有关政策法规,引导企业依法生产经营。非公有制企业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在国家法律框架下运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战斗堡垒,应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引导企业依法生产经营,推进企业健康发展。一是积极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党的决策部署,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确定相应主题,集中开展宣传活动,将中央有关新精神新要求传达到企业,确保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利用企业报刊、宣传橱窗、横幅标语、网站、QQ群以及微博等,大力宣传涉企法律法规,引导企业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营造企业依法生产经营的良好氛围。二是督促企业依法诚信经营。企业党组织应该督促企业把“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作为宗旨,走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之路,积极树立道德标杆、塑造企业形象、赢得社会信誉。三是协助企业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协助做好企业内部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工作,对违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制度规定的行为,及时向企业有关负责人反映,督促企业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制定具体措施,认真予以整改落实,并督促企业做好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2.推进先进企业文化建设,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文化的企业是不成熟的企业,没有先进文化的企业称不上一流的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应该积极推进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先进的企业文化团结人、凝聚人、激发人,增强企业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增强核心竞争力。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着力形成人本、诚信、公正、包容、责任的价值取向,以先进的企业文化提升发展软实力,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引领社会形成良好风尚。同时,加强企业员工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培养教育,引导他们遵守正确的行为规范,保持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操守,赢得社会认同和尊重。二是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帮助加强企业员工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员工喜闻乐见的、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舒缓压力,调节身心。同时,通过举办集体活动,搭建员工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平台,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增强集体意识,让员工真正融入企业。三是加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特别是新生代产业工人的群体特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实际,把握不同时期员工关心的热点问题,丰富教育内容、灵活方式方法、加强学习激励,切实把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企业发展上来。四是建立员工关怀帮扶机制。重视关心员工生活,建立健全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制度、员工困难报告制度、企业帮扶基金制度、日常谈话制度、家庭访问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形成员工思想、工作、生活常态化关怀帮扶机制。及时了解员工思想心理动态,注重心理疏导;了解员工现实工作状态,加强实践指导;了解员工实际生活状况,帮助解决困难,积极营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浓厚氛围。
3.保障员工群众合法权益,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谐劳动关系是非公有制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之源。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应该立场鲜明,既要站在维护工人阶级利益的立场,又要从维护经济发展稳定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润滑剂和协调纽带作用,帮助企业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有效化解企业劳资矛盾。一是推动企业认真贯彻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积极引导企业认真执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在法律框架内与员工签订劳动关系合同,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同时,帮助建立健全企业员工工资集体协商、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引导企业将工资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利润增长保持基本同步,有效调和企业内部劳资关系。二是帮助企业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帮助建立由企业出资者、经营管理者、员工、工会以及劳动部门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共同调处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在协商合作的基础上解决劳动关系矛盾。及时收集员工关于工资待遇、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在出现劳资纠纷时,协调引导劳资双方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协商解决,妥善保障各方利益。三是努力推进企业员工全面发展。帮助企业员工提高素质,积极拓宽员工发展空间,畅通员工上升渠道。帮助建立健全员工职业培训制度、“名师带徒”制度、首席技师培训制度、企业人才培养制度等,形成有利于员工学习成才的引导、培训、评价和激励机制,为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机会,推动员工成长与企业发展良性互动。
4.推进企业内部民主管理,畅通员工诉求表达渠道。实行民主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标志。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应该引导企业经营者走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一套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民主管理机制,引导员工以企为家、以企为荣,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一是帮助落实完善以员工代表大会为重点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依托联合工会、行业工会,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企业特点,因企制宜,引导企业建立员工代表大会、员工提案办理会等多种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有效扩大企业民主管理覆盖。深入推进厂务公开,切实落实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听取员工意见建议,通过让他们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融洽的、相互的服务关系。二是全面推进企业民主恳谈、民主听证活动。围绕企业发展和关系员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由企业党组织主持,在企业出资者、经营管理层与员工间搭建平台,促进双向沟通,汲取员工智慧,共推企业发展。同时,关注员工利益诉求和精神需求,畅通员工意愿表达渠道,通过设立谈心谈话室、建立接待日制度、设立网上信箱、意见簿、开设员工热线等多种渠道,让员工把意愿说出来,并且有人听、能管用,使矛盾问题不积压。三是建立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员工制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所在地上一级党组织联系沟通,就企业党员所想所需所盼,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服务活动,为企业员工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在建立党员联系责任区、责任岗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重点做好对生活困难、思想活跃、情绪不稳定员工的联系服务,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5.协同做好企业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数较多、流动性大、居住分散,是社会治安的重点,也是社会管理的难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应该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发挥好协调企业内部关系、化解企业内部矛盾、保持企业内部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协同做好企业综合治理工作。一是协助做好企业矛盾纠纷预警预报。排摸企业生产经营和员工结构、居住、活动等情况,帮助建立企业员工基础信息管理、日常活动管理、定期动态分析等制度,及时掌握企业员工的行动和思想变化情况。同时,与地方党委政府加强沟通,实现信息共享互补。二是推动企业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注重从源头、从基础抓起,最大限度将矛盾问题解决在企业、解决在基层、解决在源头,真正做到“矛盾不上交、矛盾不出企”。组织动员企业党员骨干特别是流动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逐步实现企业员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维护企业和谐,促进社会稳定。三是帮助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把企业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地方综合治理体系,帮助建立企业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级,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者、企业群团组织以及相关部门职责,制定应急处理程序。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及时组织和发动企业党员在一线发挥骨干作用,共同协助维护秩序,做好疏导劝阻工作。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在协同加强社会管理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由于企业党组织除自身原因外,还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制约,作用往往难以得到很好发挥。这就需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保证。结合当前实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尽早明确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党章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党组织明确定位为“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而对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的功能没有明确,企业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较为尴尬,政治作用难以体现和发挥。从实践的角度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应当把企业出资者、经营管理者和职工群众凝聚在一起,通过协调各方利益,形成共同目标,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建议中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尽早明确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并将之写入党章;适时研究出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工作条例》,为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提供有力依据。
2.不断扩大党在非公有制企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巩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成果,通过建立领导工作责任制,实行督查通报,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等,强力推进党在非公有制企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通过单独组建、派员帮建、园区联建、行业统建、龙头领建、楼宇共建、区域合建、村企联建等方式,着力抓好重点地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建议中央组织部出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指导意见或五年规划,明确通过5年左右努力,力争使50人以上企业建立党组织、30人以上企业有党员、其他企业都有党的工作覆盖。同时,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工作定期通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满意度调查等制度,保证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工作的数量和质量。
3.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出资者和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企业出资者、经营管理者的教育引导,增强他们对党建工作的认同感,对科学发展的责任感,对诚信经营的自觉性,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使命感。建议将对非公有制企业出资者、经营管理者和新生代企业家的培训纳入各级中长期人才培训规划,充分依托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和示范点企业等阵地,加强形势任务、社会责任、民主法制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并对党员业主加强党的知识培训。大张旗鼓地宣传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先进典型和企业出资者热忱支持党建的生动事迹,营造党建工作良好氛围。组织企业出资者和党组织书记报告团、学习会和座谈会,用身边的典型、成功的范例来引导。
4.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红色CEO”和党员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党组织书记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按照社会化运作、专业化培训、系统化管理、制度化激励的思路,切实加强以“红色CEO”——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面向全国公开招聘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值得借鉴。积极推进党员人才工程建设,注重把生产一线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把党员优秀人才培养成经营管理层,为企业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建议大规模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轮训,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序列,加强教育培训,提升素质水平。
5.全面开展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理念,组织引导党组织和党员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进一步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发挥作用。建议在党的政策文件中,明确开展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促使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按照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要求,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助推企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促进和谐中的实质性作用。组织引导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与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大力推进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在内的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党内关爱基金和企业慈善基金。建议在全国深入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强、发展强“双强争先”活动,积极发挥首批非公有制企业“双强百佳”党组织的示范辐射作用。
6.努力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提供更多的工作资源。进一步加强区域化党建,整合非公有制企业所在地党建资源,加快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面向非公有制企业开放村(社区)、乡镇(街道)、园区管委会等有关党员服务设施,让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党员共享区域内党建资源,享受到更多的便捷服务。进一步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工作经费,建议由中央组织部牵头,协调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制定出台相关规定,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经费可按员工工资总额一定比例计提,并在税前列支。
7.以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带动外来人员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广泛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引导流动党员亮明身份,及时参加党的活动。特别是对所在企业尚未建立党组织的流动党员,应就近安排他们参加村、社区、园区、商务楼宇和专业市场等党组织的活动。通过定期举办外来流动党员座谈会和各类讲座,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培训。广泛开展“为驻地奉献、为家乡争光”、“争当优秀外来建设者”、“十佳流动党员”等评选表彰活动,建立流动党员联系服务若干名外来人员制度,通过流动党员的模范行为,带动和影响身边外来人员和老乡积极创业创新、奉献社会、促进和谐。以输入地为主加强农民工党建工作,积极吸纳优秀农民工入党。建议中央组织部加大党员信息化管理力度,以便流动地党组织及时掌握流动党员情况。针对流动党员不愿亮明身份、参加流入单位党组织活动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建议对非公有制企业中亮明身份而未转组织关系,在一个企业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并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的流动党员,探索给予其党内的表决权,增强流动党员的组织归属感。
8.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发展。针对非公有制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加大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和帮助中小企业抓住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创新能力。增加中小企业贷款规模,简化贷款程序,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帮助基础较好、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尽快提振信心、走出困境。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提高贷款规模和比重,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落实和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下决心清理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9.进一步完善与加强社会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针对不少地方反映的劳动关系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贯彻落实力度不够大等问题,切实加强劳动关系立法和执法工作。进一步健全劳动法律法规体系,及时出台集体合同法、劳务派遣规定等法律法规,加快制定完善社会保险法、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等配套制度与实施细则,加快劳动标准体系建设。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及时处理员工举报投诉案件,重点针对企业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拖欠员工工资、安排员工超时加班、违法使用劳务派遣工等问题,持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建议增加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一线员工的比例,在立法与制定政策时重视听取一线员工代表的呼声。
[责任编辑 张海波]
Effects of Party Organizations in Non-Public Firms on Strengthening Social Management
Task Force
Non-public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re both an important sector for social management,and a significant force to strengthen and to innovate social management.In innovating and strengthening social management,the approaches and methods for Party organizations in non-public firms to play a role include guiding the firms to do business legally,carrying out go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constructing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smoothing the channels for employees to express their demands,and coordinating to conduct fine comprehensive administration.In order to create sound external environments for the Party organizations in non-public firms to exert sufficient effects,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functional positioning of Party organizations as soon as possible in non-public firms,to continuously expand the coverage of Party organizational work,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s of the ranks of managers,“red CEOs,”ranks of Party member talents,and service-oriented primary Party organizations respectively,to promote management of and service for non-natives with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of and service for mobile Party members,and to improve policies and rules related to social management.
non-public firms;Party organization;social management
D26
A
1674—0351(2012)03—0091—08
2012-02-01
作者为全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研究专委会和浙江省党的建设研究会组织的课题组。课题组组长:洪复初(全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党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课题协调人:干武东(全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研究专委会副秘书长,浙江省委组织部调研室主任);课题组成员:徐仲仪、吕伯军、孙桂中、李春柳、周文彬、王建勋、李优锋、陈东海。